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斌 《文教资料》2009,(18):14-16
在魏晋时代,人物追求个体生命的张扬以其决绝的态度和方式表现出来,但这种任情追求个体自由的背后隐藏着很强烈的仇怨意识,使得魏晋人物凸显在外的生活情状显得盲目和放纵;同时也通过对魏晋人物的仇怨意识来反思对"魏晋风度"的溢美之言,重新认识魏晋知识分子缺乏理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贾充是魏晋之际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魏晋嬗变的焦点所在,而且在晋初政治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历来史家大多持否定态度。实际上,贾充远非正史所载的那样奸佞无比,罪大恶权;相反,贾充是一个在诸多方面都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缺点虽有,却是次要。  相似文献   

3.
"魏晋之际,名士少有全者",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同时代文人中独能"善终",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本文拟就其饮酒和崇尚老庄两方面,探讨他的处世态度和微苦旷达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魏晋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李白表现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仰慕,而这种对魏晋名士的积极态度不仅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李白饮酒题材和山水题材诗歌的发展,而且李白诗歌的个性化和主体性的高扬也和李白学习魏晋文人有关。此外,李白"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观念亦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物品评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5.
鲁迅文章中除了关于新文学独创性的一面,也具有对传统文化继承性的一面。受古典文化的浸淫和对魏晋历史文学的钟爱,使其创作独具风格。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具有一点魏晋的风骨,也使鲁迅笔下人物的悲剧和魏晋文人的悲剧之间在起因、结局、和意蕴三个方面具有互文性。  相似文献   

6.
鲁迅文章中除了关于新文学独创性的一面,也具有对传统文化继承性的一面。受古典文化的浸淫和对魏晋历史文学的钟爱,使其创作独具风格。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具有一点魏晋的风骨,也使鲁迅笔下人物的悲剧和魏晋文人的悲剧之间在起因、结局、和意蕴三个方面具有互文性。  相似文献   

7.
魏晋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卓立于中国历史长河的魏晋风流。“言为心声”,《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对话便直露了魏晋士人的心声,彰显了魏晋风流,  相似文献   

8.
魏晋名士是出现于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批特殊人物。他们的出现不仅有特殊的历史条件,而且作为整个历史中的一环,其思想必然与前后时期的人物有继承和影响的关系。魏晋名士虽然活跃于中古时代,但他们的人格形象是先秦至汉代的文化积淀与魏晋时代的特定因素结合的产物。影响魏晋名士思想形成的因素很复杂,本文主要从道家人格思想形成的历史与时代原因出发,通过对道家人格思想的内涵和外化的分析,探讨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思想)对魏晋名士人格的影响以及魏晋名士人格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再现了魏晋风度。谢安是《世说新语》重点记述的人物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谢安的形象来领略魏晋名士风范,并对谢安的隐居与出仕行为所反映出的魏晋士人心态作了初探。  相似文献   

10.
以嵇康的两篇短文浅析嵇康的内心痛苦和处世态度,其痛苦和挣扎因为更具有典型性和悲剧意味,因此,从魏晋到当代的千年间,有一批嵇康式的人物出现。列举了四位嵇康式人物,他们不被社会当权者所接受,在精神上都极为苦闷,大都具有旷达狂放的个性和行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乱世浊事的愤懑和抨击,对自我个性的坚持,已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抗拒黑暗、维护自由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前期的国语运动中,鲁迅以一种对未来负责的积极态度,也加入到了汉字命运的讨论中。他认为字作为交际工具原是大众所创造,但后来却逐渐为士大夫所收揽独占,成为与大众无缘的东西。汉字已经成为民族发展甚至生存的桎梏,改革汉字,刻不容缓。汉字改革应该走拉丁化的道路。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汉字改革观点的潮流。  相似文献   

12.
活着,永远的追问--关于余华小说《活着》的人性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活着>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书写了一群普通人生活的历史情状,留下的更多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对现实生存意义的永恒思考.探究小说的人物性格与命运,从而引发与小说相关的话题,在追问与被追问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本真更加严肃地去看待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13.
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莫里亚克都是探索人类心灵的伟大作家,但是他们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所采用的叙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的形式为近景叙述,相对而言,莫里亚克的叙述形式可称为远景叙述。  相似文献   

14.
婚姻这一主题在《乱世佳人》中多次被涉及。几个男女主角的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各个角色的婚姻观的不同是人物性格的差异的表现,也是各角色所处阶层不同阶级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艾丽斯·沃克长篇小说《紫颜色》中的男性人物成长轨迹的妇女主义解读,探讨了作品的“转变”(即对“精神生存”的追求)主题,揭示了作者肯定黑人男子成长、渴望黑人民族解放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郁达夫创作的一些小说文本出发,具体分析了其小说中景物与人物感情之间的关系:或相互协调、或构成反差。其情与景设置的技法多样且富有变化,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十分注重景物描写对抒发人物感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对女性生存之痛的共同关注中,苏童与毕飞宇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女人/女人的人物对立冲突模式,而在人性的善恶、人物舞台的设置方面更呈现许多相异之处.通过对两者的分析与比较,可更清楚地看到新时期小说女性形象"他塑"所呈现出的艺术选择和审美趣味的某种征象.  相似文献   

18.
色彩在《游园惊梦》中起到了十分独特的作用。白先勇运用色彩艺术不仅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还对人物的特殊心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衬托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保罗.格莱斯(Paul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分析美国作家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中两位主人翁对话遵循或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从而寻找对话中的隐含意义,并认为这些隐含意义对构成人物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人物命运的设置与安排,是小说写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安排人物命运的重点,却在于其生命的支撑点上.本文探讨的便是人物生命支撑点的选择、设置,以及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发挥的作用。懂得了这一点,便懂得了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