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不能光“把人田”而“荒已园”,也应“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于目标不益或虽有益或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也即是把“根”留住,回归语文的本色。  相似文献   

2.
曾经有人间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读到此话时,笔者联想到我们的课堂不也应该如此把非语文的地方去掉而留下“本色”吗?实质上,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只有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才能达到“简约有为”的教学境界。支玉恒老师说:“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  相似文献   

3.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教学怎样简单?怎样有味?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留存语文课本真的东西,修剪多余的枝枝蔓蔓,在语文课上让文字与感情“相荡成涟漪”“相击生灵光”,语文课堂就能简单有味,就会成就人们崇尚的简约时光。  相似文献   

4.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教学必须要体现“语文元素”,关注语文自身的特点,凸显语文自身的价值,彰显语文自身的魅力。把那些“非语文”抑或远离语文的东西剔除掉,让语文能够清爽起来,灵动起来,真正能够使其在素质教育中独当其任,建构和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黄玉红 《江苏教育》2007,(10):22-23
常听身边的语文老师这样长叹:语文教学。难!难!想说爱你不容易。为何有这样的感慨?是啊,目前的语文课真的不知如何上了,太复杂,太高不可攀。 曾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对!为语文课“打枝”,删繁就简,化难为易,走向简约。从自己的理念、思想先行——删繁。  相似文献   

6.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课也要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的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削繁去冗存真淳".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做减法,减去那些附加在语文身上的种种"外加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正>曾看过两句耐人寻味的对话,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把这句话类比到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课堂,那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就能"显山显水"了。可是什么才是"语文味"呢?"语文味"这个概念是2001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正式提出的。在2013年1月  相似文献   

8.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相似文献   

9.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课也要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的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削繁去冗存真淳"。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做减法,减去那些附加在语文身上的种种"外加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陈静 《海南教育》2013,(10):62-62
<正>高效课堂是教学愿景,更是历史和时代选择的教学文化自觉。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留住数学的"根",才能让有效教学枝繁叶茂,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那么,与数学的"根"和"本"相关的有哪些因素呢?一、把脉凸显数学本质味的七大因素有人问一位著名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道理,数学课应实实在在把于目标无益或虽有益但  相似文献   

11.
过滤生命     
干国祥 《师道》2003,(10):1
有人问罗丹:雕塑的技巧是什么?回答是:把多余的石头去掉。把多余的石头去掉,于是原本普通的石头成了“思想者”,成了“巴尔扎克”,且在同一原理下,成为“维纳斯”,成为“大卫”……是否把多余的念头和欲望去掉,平凡的生命也能成为孔子、朱熹、钱梦龙和魏书生呢?试想一个教师,去掉虚荣和浮躁,去掉金钱物欲的诱惑,去掉不必要的自矜和自大……而保留他的爱心,保留他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保留他的宽容和公正,保留一切人性中健康的部分……生命需要过滤才能达到纯净。比无知的石头要幸运的是,雕刻我们的凿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刻凿必定是痛苦的,…  相似文献   

12.
一、“语文”提法的模糊性“语文”一词最先由叶圣陶先生提出,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不可偏指,合而为之”。《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有两种:一指语言和文字;一指语言和文学。这三个解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诸多方面,如果把语言视为一个系统,那么文字只是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字,岂不犯了母子系统并列的逻辑错误。至于文学,它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分别以声音和文字为承载工具。如果把“语文”理解为文学和语言,岂不…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涵盖了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因此,回归本色的语文,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以语文为本体,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走在回家的路上:落实语文的本体 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即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因此,我思考:  相似文献   

15.
雕塑自我     
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刻出如此完美的雕像的?”雕塑家回答到:“其实,这座雕塑原来就在这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了而已。”正如这个雕塑家所说,只要把雕像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就能塑造一个完美的雕像。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不就是那座雕像吗?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我们身上的边边角角不是别的什么,就是那些不好的品质等等。出色的雕塑家就是我们自己!让我们先来看看“浪费”这个角。巴尔扎克曾说过:“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对于俭朴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  相似文献   

16.
散文本色指散文的“本色当行”特征。散文本色之一是“本事”的本色,即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为记写的内容;其二是散文的“真我”,指作者的自叙与自身真切的人生体验;其三是散文语言朴素的本色和真我的言语;其四是“真我”的精神释放、回归和寻找,表现为自由的神思与结构形态的随意赋形。  相似文献   

17.
王崧舟老师倡导“诗意语文”,他对“诗意语文”的内涵有一个说法,他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可以说,小学语文教育正经历一种对本色和本真的追求,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改以来,成绩丰厚,语文课堂呈现出各种教学模式并存的“繁荣景象”,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大大提升,上次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讲,有专家称语文教学患了“多动症”,使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笔者认为,语文回归本色,应当紧紧抓住文本语言。  相似文献   

19.
“本色”与“当行”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重要术语。“本色”“只指填词”语言自然的艺术风格 ,主要表现在叙述语言、人物语言、描写语言三方面。“当行”“兼论作法” ,指内行之义 ,表现在戏曲语言风格的处理、戏曲辞律和谐的作法要求、戏曲整体创作艺术水平的评价三方面。两者关系从审美最高要求论 :“本色”的应该“当行” ,“当行”的也要“本色”。从“本色”、“当行”到“自然”、“有意境”的范畴改造和超越工作起于明代 ,成于近代王国维 ,使王国维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自立新说 ,独成一家。  相似文献   

20.
梁衡 《教学随笔》2008,(12):18-19
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这个回答很有哲理。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发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