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乌鸦》一诗是美国诗人、小说家及文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诗作。该诗形式美、音乐性强,感人至深。对该诗的音、韵、以及节奏作以分析可以揭示其音乐性所在。  相似文献   

2.
对古舟子咏一诗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该诗中处处体现了作者对神圣的大自然的崇拜.  相似文献   

3.
该诗为十九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作品.这首诗的语调坚强、乐观,体现了面对人生不畏缩的勇气,为后人广泛传诵,也是第一首汉译的英诗.本文采用了黄杲炘、黄新渠和黄一宁的三个译本,分别从用词、翻译技巧和诗的韵律三方对该诗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鲍照<代苦热行>的主旨,主要有两种看法,一为传统看法,认为该诗"刺功高赏薄";一为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的看法,认为该诗是对不义战争的指斥.后者合乎鲍诗原意.但鲍照此诗不值得称赞,因他弄错了林邑之战的性质,将正义之战当作不义战争看待.  相似文献   

5.
对于《锦瑟》的阐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人们总能不断发现它的新意.这首诗具有超越诠释学的穿透与征服力量,千百年来它既朦胧晦涩,又家喻户晓,一直吸引着人们欣赏探究的兴趣.该诗的多义性与燕卜逊提出的复义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通过用复义理论对此诗的多角度层层剖析,进一步探究该诗所具有的独特的哀感顽艳和深情绵邈的意境,体会心灵的旅行.  相似文献   

6.
陈红美 《文教资料》2008,(32):22-23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牛群>是他于一战期间发表的重要作品.本文试从该诗的写作背景出发,分析该诗的意义,以及意义的表现手段,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诗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中英名诗<再别康桥>(Saying Good-bye to Combridge Again)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该诗体现了徐志摩从诗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新诗进行改革创新的成果,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块里程碑.诗人运用"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艺术原则,把美作为诗歌艺术创作的核心.隐喻与象征是该诗艺术的两大修辞手法.诗中隐喻性与转喻性的视觉意象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中西浪漫主义山水诗美学风格的结合,使该诗内涵隽永,意境述人,其艺术成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对于《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问题,在学术界中主要有三种意见:一,讽刺诗.二,反映陈国风俗之诗.三,男女间爱慕之诗.本文梳理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考察该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并分析此诗内在的逻辑联系,再结合诗中的“子”“望”这两个关键词语的诠释,认为此诗的主旨应是描写男性诗人对在宛丘上婆婆起舞的巫女的爱恋,却不得不忍受求而不得的痛苦.至于诗中反映的巫风习俗,是陈国社会背景在诗中的自然呈现,非诗之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召南·野有死麕>历来备受争议.文义之争、文体之议、诗旨探寻成为后人解读该诗过程中关注的焦点.解读此诗,一方面应关注当时周代社会的风俗礼仪,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编诗者的意图,这涉及该首诗歌主题和体例的选择与呈现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鄘风·桑中》一诗,是“世族贵族男女淫乱成风之作,还是青年男女的相悦之词”,历代学者争论不休.其实该诗更多的是敢于大胆直率表露男女爱情的情诗,文章从卫鄘风俗近、男女幽会之地以及男女相悦之诗几方面论述了该诗的情诗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张学松 《天中学刊》2000,15(1):62-65
<秦妇吟>于20世纪初重新发现,引起了广大学者的热情关注.对该诗的研究,建国前侧重于校勘笺注,建国后侧重于思想艺术的分析评论,而对其讳因的探讨则是古今学者一直感兴趣的问题.对农民起义的态度、阶级分析的方法是学者衡量和评论该诗的主要尺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在其诗《扫烟囱的小孩》中使用了特点鲜明的音韵节奏手段,主要体现在韵式的安排、重要音节的重复和诗行音长的变化三方面.这些手段的使用深化了诗的主题,突出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分析该诗的这些特点有益于对它的赏析和翻译.  相似文献   

13.
《小雅》之诗兼具民歌与文人诗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其修辞方面,《采薇》一诗堪称典型,该诗以情写景而景中有情,以景托情而情中有景,达到了情融于物、景融于情的艺术效果.该诗赋兴合一的手法以及多种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来看,教师对初中语文进行教学创新尝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使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 一、利用导语激趣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我在教学语文版九年级(上)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时,引用古典《红楼梦》里香菱的一段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竞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同时结合香菱对该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评价,使学生急于探究香菱形容的情境,从而使得通过学生对该诗的探究,强化学生对该诗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该诗所描摹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美国画家麦克司·威伯的短诗《夜》成功地展现了夜到来时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及诗人对此所产生的深切感受.尽管该诗只有两行、7个单词,但如何贴切地将其译为中文,并非易事.对比分析郭沫若和辜正坤两个译本,辜正坤对郭译批评有偏颇.通过对该诗的美学分析,应有更贴切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南山诗>是韩愈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其赏析,概括了韩诗雄奇瑰伟的基本风格特征,并以整个文学史为背景,初步探讨了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还通过对<南山诗>艺术上优缺点的分析,指出了该诗在中国诗史上"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文天祥的名作《过零丁洋》,人们耳熟能详: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在许多通行的选本、读物以及各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该诗的前四句都是这样,通行多年,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笔者查该诗的版本出处时,却发现,收录该诗的出版物中大多没有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18.
尹亮宇 《文教资料》2008,(34):35-36
文章简析了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本文作者通过对章节的详细分析.逐步了解这首诗的艺术构成.从而让读者得到一定的人生启示.该诗告诉我们.人都有选择生活道路的自由意志和权利.一旦做出选择.便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不要因现实的限制而左顾右盼迟迟不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19.
自居易的<琵琶行>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笔者曾多次教过该诗,对"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一直没有过多注意,直到今年再次执教该诗时,学生提出了"自居易到底在问谁"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航海到拜占庭”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William BultetrYeats)1928年诗集“The Tower”《塔楼》中的第一首诗。笔者通过对该诗的赏析.展现了诗人注重精神生活与艺术修养的品格。该作品有深远的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