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一、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应用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重点,是实现数字化教学的技术手段。只有有效突破“信息技术运用”和“教学方法运用”这两个主要难点,才能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以来,“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为适应这个发展趋势,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这也是我国信息技术课教学将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首先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在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至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为此,教育部把“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作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在积极地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策略及模式。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可操作性和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探索两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也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朱爱群 《文教资料》2005,(26):111-113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革。这不仅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目标,而且还揭示了它的深刻内涵: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也就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的一些肤浅认识。一、进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在传统的英语…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着一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无疑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双赢模式。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人类进入数学化时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可操作性和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探索两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也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对香港资讯科技教育教师培训的简要考察,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高大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是落实新课标、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灵石县以抓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抓“整合”培训为突破口,连续两年组织全县“整合”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大面积提高了全县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与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未来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辕”的教学方式。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本文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的最优化。文章主要从目前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有效”问题的提出 目前,人们在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都有一个默认的前提,那就是“有效整合”,似乎不存在“无效”整合的问题。面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以及信息化教育实践困惑,究竟怎样才算是有效整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整合?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来看:一是从信息技术角度,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程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用技术支撑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技术本位”的整合观;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厂大教师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革。这段话不仅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目标,而且还揭示了它的深刻内涵即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1引言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进行多元数学教学设计不可回避的因素.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及任务,并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会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正确实施“整合”?本文从“师生关系定位”、“学生能力培养”、“教学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五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全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质的规定性是有效推进转型实践的认识基础。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了信息分享效率,但客观上带来了技术与教育主体(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分离,不能实现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汇集融合。作为理论范式的教育“技术整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技术与课程的“物物整合”,革新教学内容呈现,注重知识推送,促进学生知识获取,从而提升工业化“教育生产”效率的过程。“技术整合”范式在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都存在限度,难以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需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指向是“人机融合”,这一新范式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是一个通过教育主体与机器的“人机融合”,利用人机协同,汇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促进学生心智成长,从而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的过程。这一范式遵循了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基于“人机融合”理念:(1)通过整体流程再造,实现教育全系统数智驱动;(2)通过新型能力建设,实现教育人机一体化;(3)通过系统优化创新,实现价值体系的重构;(4)通过组织专项研发,实现技术的教育性提升。  相似文献   

18.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陈至立曾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  相似文献   

19.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哲学意义探讨,无疑可以加深教师的理论认识,从而提升现实价值.信息技术于课程教学整合根本上是信息技术与教育之根本——人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而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整合”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成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从剥离异化走向“合璧”.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中,教师的主体意识和本质力量必须的第一位的,就是说教师必须以主体意识和本质力量整合信息技术,而不是对信息技术的简单使用或“亦步亦趋”.在教育教学实践,绝不是教师退居为幕后工作者而变成各种信息技术的汇演,教师要通过主体意识和本质力量的建构,将信息技术转为自身独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技术,重新走上教育教学实践的舞台,让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的“合璧之魅”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特征,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陈至立部长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课程的有机“整合”。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