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在《故乡》中揭示了个“我”的生存困境 :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容易怀旧 ,但过去的完美世界只能是幻想 ,现实世界是荒诞的 ,置身于其中的个人是孤独的 ;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于自我选择 ,而自我选择也只是一种“绝望的抗战”。哲理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使《故乡》成为了一个哲理的漩涡 ;哲理漩涡产生的张力保证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由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所决定,人们的乡土观念也“成为世界性的了”。郭沫若的代表诗集《女神》等,便是袒露“世界故乡情结”的佳构,其内涵主要包括:眷恋中国“第一故乡”,热爱日本“第二故乡”,讴歌世界“大同故乡”。这样的世界乡情诗,在加速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今天,更有其强烈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乡愁——是学和艺术作品中常写常新的题材,故乡在诗人的笔下不只是一个地域抑或内心深处的字表述,它是一种日久弥深的往日情怀。故乡,对游子来说足挥之不去的长久思念,是难以排遣的莫名忧伤。在我国的古典涛歌里,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心,雨雪霏霏”到《古涛十九首》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等。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历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领会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剥削农民的深切同情和造成其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小说突出一个“变”字。从故乡人物的变化,故乡环境的变化,“我”的心情的变化等诸方面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主题。   关于故乡之“变”,历来分析甚多,但大多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记忆中的故乡和现…  相似文献   

5.
闰土有没有在灰堆里藏碗碟?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接受史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故乡》小说一问世,研究就对“藏碗碟”悬案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分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种观点。早在1924年,诗人朱湘就提出“是闰土藏了碗碟”的观点;1954年,徐中玉先生在《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一书中认为“把闰土当成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的代表’看”是不大适当的,认为闰土有“私心”在灰堆里藏了碗碟;  相似文献   

6.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了《故乡》,其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故乡》发表不久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茅盾在1921年8月的《小说月报》撰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论评很长时间规定着《故乡》的阅读和阐释。直至新时期对《故乡》的重新阐释才随之增多。本文从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上,对《故乡》这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认为《故乡》不仅仅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是一首无奈的哀歌,表达作家对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上,台湾女作家笔下的怀乡文学呈现出女性书写的特色。她们多以大量琐碎而真实的故乡日常生活题材表现,淡化了“家国神话”的构建和时代风云的宏大叙述;往往透过女性中心视角下的故乡经验,表现了传统女性在中国底层社会的生存困境与婚姻悲剧;并以强烈的自传色彩,书写出女性在乡土世界里的生命成长。这种游离于当时台湾官方论述、也有别于男性作家创作路线的女性书写,带来了台湾怀乡文学中独特的女性意识、故乡情怀和成长视角。  相似文献   

9.
《故乡》是诗,一首在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肺腑里形成的诗;《故乡》是画,二十世纪初中国江南水乡的长卷里的一组画;《故乡》又深含着哲理,诗化了的哲理。——诗情、画意、哲理融合为一,使《故乡》在鲁迅小说里别具风采。小说从“我”“渐近故乡时”的所见所感,写到回到故乡以后的所见所闻,写到离别故乡时的慨叹和希望:整篇作品浸渍了浓重的诗情,表现出幽美的画意,蕴藉着深刻的哲理。鉴赏家们自来习用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类评语,对它都是切合  相似文献   

10.
《遇见你之前》是2016年上映的浪漫题材类型片,该片讲述了身份悬殊的男女主人公生死抉择的爱情挽歌。它跳脱出“真爱至上”的模式化叙事结构,用细腻而动人的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威廉在极端困境中的个体自我选择和回归,给人以温暖流畅的审美体验和关于“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本文将从“荒谬的世界,虚无的人生”“个体生命的自我选择”和“自由与责任的真实回归”等三个方面,探寻其中的存在主义意蕴。  相似文献   

11.
汤泽良 《学语文》2012,(1):20-21
见于人教社《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故乡》是篇经典作品,各种教学参考用书对其主题的界定有:一、“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二、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三、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说法不一,各个有理,所以难以选择。语文出版社《九年级语文教师用书》明确为:“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于故乡农民是颇有情分的,如小说《故乡》里写“闰土”时可见。“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  相似文献   

13.
故乡往往最能够唤起游子美好而温馨的回忆,但《故乡》中的“我”则不同,“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看到的却是萧条破败的图景、变得麻木迟钝的闰土以及真诚惜别送行者少而贪图东西者多的乡亲。“我”回故乡,来时“本没有什么好心情”,走时更感到“非常气闷”、“非常悲哀”。无疑小说《故乡》是作者极度失望苦闷心绪的告白。  相似文献   

14.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15.
解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和沈从的散《老伴》,从相近的故乡情结、人物命运、叙事模式三个方面审视二部作品的思想意蕴,其中某些相通之处乃是“重塑”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但是前倾向未来,否定故乡过去、现在,揭发缺点,意在复兴,在改善;后却倾向历史,以讴歌民族过去的伟大,重构理想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在《故乡》中,“厚障壁”有着重要意义,正是它把人们分隔成了孤独的个体。对“厚障壁”的形成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封建礼教是其温床,深受毒害的麻木呆钝的闰土促成了它,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小说中的“我”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正是“我”放弃启蒙立场才造成了二人之间的隔闵,小说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使人们产生了误解。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在辽阔时域的历史讲述中,呈现乡土中国近六十年的生育精神史,剖析和省视了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理性与感性的灵魂挣扎、忏悔与赎罪的个体反思。在宏大历史的叙述背后,对故乡、诗意、个体存在三者之间的精神由紧密胶合到分裂疏离的关系而引发的诸多思考,使《蛙》反映出历史记忆的另一种真实的故乡图景。拟从诗意观照下的故乡以及故乡诗意的流失对个体存在造成的精神疏离,来阐释在宏大历史叙述背后《蛙》所呈现的诗意暗流。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隆回县教研室举行中学生作文竞赛,我班阳君同学积极应征。他的《故乡河》一文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的击节赞赏,一致公认为第一名,不久后,该作品发表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主办的《语文世界》上。该刊编辑老师张勇耀给作者来信,称赞“《故乡河》确是一篇难得的好散文,情文并茂,语言流畅”。作者先后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学生朋友谈羡慕、谈感受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9.
卞钟鸣 《学语文》2006,(6):32-33
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深刻动人,情文并茂是时代对散文创作提出的要求。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就是一片洋溢着生活情趣和浓郁乡土气息,文字优美的“抒情诗”。表达对有庇护之恩的故乡的深情思念,抒发游于对故乡.对祖国的挚爱是它的主旨。为了表达这样的主旨.作者在选择材料时可谓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20.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其创作过程中除了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外。还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在他12岁的时候.就阅读了《鲁迅全集》.并且最喜欢的作品是鲁迅的《故乡》。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讲演时,曾引用鲁迅作品《故乡》的结尾“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标题。可以说,鲁迅对大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二人都有着很深的故乡情结。本文就两位文学家的故乡情结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共通的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