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研究——以陕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要形成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全国优秀科技力量服务国防科技、国防科技成果迅速向民用领域转化的良好格局。陕西是我国国防科技的重要基地。国防科技单位要加快改革封闭的、陈旧的管理体制,通过政府协调推动,军民双方互动,重大项目带动,创新要素流动,市场机制驱动,尽快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融合创新发展,为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中国国防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本文从民用科技资源为国防科技创新服务的视角,研究和解决管理机制和政策机制等问题,使民用科技更好地发挥为国防建设服务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0,(22)
军民科技融合是推动军民科技协同,逐渐形成"军"与"民"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的新趋势,对于促进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论文立足于军民科技融合协同,对当前协同创新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吕薇 《今日科苑》2018,(11):19-20
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军民融合战略的重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内涵与建设目标,对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首先,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加快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国防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早在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就提出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军民科技成果信息交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禾  尹岩青  周纯 《科学学研究》2007,25(Z2):305-309
阐述了军民科技成果信息交流的内涵与作用,分析了我国军民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建设与交流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科技成果信息交流工作的经验与做法,提出了贯彻落实"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加强军民科技成果信息交流、促进军用与民用技术双向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特别是国防工业院校应积极地将具有的大量优质的军用高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现实生产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具有转化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如何选择适合理想的军用技术成为了军转民的首要问题。本文提出从军用技术保密度、技术性能、军民通用性、转化难度、预期效益、产业化前景等六个指标展开军用技术向民用的转化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的综合评价值,进而选择适合的军用技术进行转化。  相似文献   

7.
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设军民融合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来自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战略需求。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棱心在于必须不断全面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棱心竞争力,根本途径则在于加快建设军民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引入我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但从国防创新系统与民用创新系统的角度来考察分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问题,一直不够充分.系统性也有待加强。扼要介绍了《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定的主题报告的基本框架结构与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8.
第二部分第六章是有关国际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在未来,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结合、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将成为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民技军用是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分阐述了民用技术转军用潜力相关概念,介绍了证据推理理论,研究了民用技术转军用潜力评价指标,构建了基于证据推理理论的民用技术转军用潜力评价模型,并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为科学识别与客观评价民技军用潜力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0.
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创新的重点,而加快国防高新技术转移,是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从国防高新技术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和军民两用性特点出发,论述了加快国防高新技术转移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了当前国防科技技术转移的几种成功模式,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我国国防技术转移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尹君  谭清美 《科研管理》2006,41(1):90-97
本文基于军民融合程度内涵,从军民融合广度和深度层面研究其结构,然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视角对军民融合程度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军民融合程度优化对策。研究表明:军民融合程度是由军民融合广度和军民融合深度构成的“二位一体”的综合系统。广度上,覆盖产品军民一体化、规范军民一体化以及宏观调控体系军民一体化。深度上,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向研发、试验、生产和服务等若干环节全面渗透。微观、中观和宏观军民融合程度的值域均为[0,1]。通过构建自上而下的军民融合程度优化对策体系,可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尹君  谭清美 《科研管理》2020,41(1):90-97
本文基于军民融合程度内涵,从军民融合广度和深度层面研究其结构,然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视角对军民融合程度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军民融合程度优化对策。研究表明:军民融合程度是由军民融合广度和军民融合深度构成的“二位一体”的综合系统。广度上,覆盖产品军民一体化、规范军民一体化以及宏观调控体系军民一体化。深度上,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向研发、试验、生产和服务等若干环节全面渗透。微观、中观和宏观军民融合程度的值域均为[0,1]。通过构建自上而下的军民融合程度优化对策体系,可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区域优势产业军民融合理论及创新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继涛 《科学学研究》2007,25(A01):68-72
指出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军民融合有利于国防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产学研创新体系的构建。详细论述军民融合的内涵、相关理论,指出我国目前地方军民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在电子工业的发展方向上曾有过“军民兼顾”的考虑,即在为国防工业服务的同时,兼顾国民经济的需求。如果能够贯彻这个建设方针,将会极大地促进电子工业的发展。本文认为,由于三线建设的开展及“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电子工业在短暂地尝试“军民结合”的道路后,又实际上回到“以军为主”的传统发展路径上去。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科技合作,有效地推动军民科技成果互动转化和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提出建议,对进一步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科技合作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曹伟  江秀乐 《软科学》2006,20(1):77-80
尖端技术对国家经济竞争力、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有重要作用,因而各国政府对尖端技术都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为了在争霸中取得优势,对尖端技术的控制更是十分严格。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尖端技术的军民共用已成明显趋势,因而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军用与民用领域技术的交流和合作,美国在这方面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可以预见,尖端技术的军民共用趋势必然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对专利运营提出新的要求,一般民用领域的运营模式不可简单套用至国防领域。本文认为,鉴于国防专利制度的特殊性,必须结合军民融合的时代要求,塑造专利运营基本理念。军民融合下的专利运营涵盖专利创造阶段的布局、双向转化、价值评估以及技术标准化等关键环节,这些环节有的已经比较成熟,有的尚存缺陷。因此,必须完善国防专利权利归属制度,优化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环境,加强相关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专利价值评估体系,倡导专利运营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技术与军事系统互动史的视角,分4个方面考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军事系统演化的关系,提出科技进步及其应用可以推动武器装备体系化、智能化,可以促发军事组织形态演变,可以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可以扩展军事手段和战场资源。因此,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事业需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坚持科技强军战略不动摇。  相似文献   

19.
基于出口复杂度测算分析中美德日4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概述美德日3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早期的科技政策、军民融合方面以及面向新一轮技术革命方面的科技政策,并提炼其中的相同点和差异;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相关科技政策进行评述,提出新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滢 《科教文汇》2014,(25):87-88
船舶海军士官专业是培养服务于大型舰船建造和维护的高素质技能紧缺型人才。为适应我国海军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政治素质合格、军事本领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的优秀海军士官,本文创新探索“校军企”三方合作下该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以更好地为国防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