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雪莱 《新闻世界》2011,(8):186-187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定的影响,与当时的媒介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生态系统需要其中的媒介群落间以及这些群落与大环境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申报》在其自身的媒介系统中较好地处理了这样的一个平衡关系,使其蓬勃发展。我们以史为鉴,当今的报刊想要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审视自身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其与整个媒介实现和谐发展,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康艳艳 《出版广角》2021,(10):71-73
《吕梁英雄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真实写照,这一红色经典已经成为不同媒介时代反复传播的文本和符号.《吕梁英雄传》历经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社交媒介和空间媒介的媒介生态衍变,在现代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重新书写、叙述、建构,成为一个独特的跨媒介文本.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介利用回忆元素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诉诸于情感的传播理念为娱乐化的媒介环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种不同的娱乐方式也开辟出了传媒市场的一个新领域。论文初步探析了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回忆元素,通过对《泰坦尼克号3D》和《年代秀》等一些案例的分析,认识回忆元素及其与大众传媒的结合;通过与舆论类比,了解其在媒介中的特质;阐明这一娱乐化新形式的具体应用;探讨回忆元素与社会现实间的关系,对社会价值观构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龚莎 《出版广角》2016,(13):60-62
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栏目化运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讲述》《中国记忆》《口述》作为在电视媒介中影响最大的三档口述体纪录片,其背后的媒介分别是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独立的影视传媒公司,媒介属性的不同也赋予了这三档栏目纪录片以不同的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5.
媒介素养与媒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 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  相似文献   

6.
媒介奇观视角下的电视相亲节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青年记者》2016,(17):61-62
媒介奇观理论概述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德波尔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景观”概念,其所谓“景观”是指“被展现出的可视的景观和景色,也可以指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或者表演”.道格拉斯·凯尔纳以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和德波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具体的含义是“包括媒介制造的政治事件、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在内的,能够充分体现现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能够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凯尔纳细致地分析了耐克、麦当劳、乔丹、辛普森等案例代表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奇观,这种奇观逻辑被当代电视采用,通过各种传播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7.
美国学者塔其曼在1978年出版了其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该书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开山之作。其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是媒体  相似文献   

8.
温雅彬 《东南传播》2010,(11):90-91
电影《武训传》以及对于《武训传》的批判在中国电影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其处于中国电影传播史中的一个特定的过渡时期,因此也带有许多明显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电影史,乃至政治思想运动研究的焦点。本文从媒介权力的视角出发,探讨在批判《武训传》的过程中,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媒介权力效用的发挥,以期透视媒介在整个批判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玲玲 《青年记者》2012,(36):36-37
媒介素养由西方的"Media literacy"翻译而来。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媒介素养"一词,之后关于媒介素养的理论介绍和实践经验获得了长足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无形的资产。随着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传播环境下,公众越来越依靠大众传播媒介来完成国家形象的建构。韩国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的代表,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长久以来,韩剧的盛行推动了韩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将其价值理念渗透进全世界观众的心里,从而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个大国的塑造。下面就《来自星星的你》(以下简称《星星》)来看韩剧是如何完成其媒介使命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状况回顾 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在《现代传播》第1期上发表了《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并以此作为我国媒介素养研究问题关注的开端。近年来,随着大众媒介与民众生活的曰益紧密,由大众媒体带来的诸多问题也被人们所逐渐关注,因此这一课题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6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再版了覃信刚的专著《媒介融合、台网互动解析》一书,该书延续了2013年作者出版的《类型化电台研究》的课题——系统梳理全球广播媒介融合的基本原理和最新案例,这两本书是目前广播研究领域难得一见的有关媒介融合的系统专论。其研究价值在于,以国际  相似文献   

13.
来源: 北京广播学院潘青山教授在《另类的媒介小众形象》一文中提出了媒介小众这一概念。 内涵: 潘青山教授指出,一般研究意义上的媒介小众是指对于其在主流媒介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媒介讯息和形象,是缺  相似文献   

14.
朱家卫 《新闻世界》2014,(9):147-149
2012年6月11日,一款由韩寒监制的电子杂志《ONE·一个》在腾讯网正式上线。上线后不到24小时,其便成为AppStore中国区免费总榜第一名。《ONE·一个》所带来的少而精的阅读体验,在信息爆炸时代可谓反其道而行之,并取得了巨大成效。本文从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理论出发,对《ONE·一个》进行了传播者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和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从传播媒介到交易平台
  李开复在给埃里克·莱斯的《精益创业》一书的序中写道,我们身处的商业时代有两大主题:互联网和全球化。这当然不是什么新发现,不过是在提醒所有新世纪的创业者,在今天创业的根本原则是“得互联网者得天下”。早在2009年,杰夫·贾维斯的《Google 将带来什么?》就明确告诉大家,千万不要把Google 仅仅看成是一个网页,如果雅虎是最后一个旧媒介公司,那么Google是第一个后媒介公司。如何后媒介呢,可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里描述得更清楚。Google通过人们在网上检索的词条可以辨别出其是否感染了流感,其预测结果与官方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并且更加快速,例子就是2009年甲型H1N1爆发的时候,Google给公共卫生机构提供了非常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用媒介生态相关理论审视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认为其改版不仅是宣传指导思想变化和版面调整,实质上更是在全国媒介生态系统中媒介生态位的一次调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舆论宣传工具的一次深刻再认识,也是党派、集团类报纸媒介生存发展符合传播规律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调整使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政策因子促使该报在媒介生态系统中进行了更好的定位,实现了系统内媒介之间生存的错位平衡。审视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对于激烈市场竞争中党报的生存、发展以及寻求改革方位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鸿 《新闻导刊》2008,(2):32-33
媒介品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媒介产品、媒介品牌的个性、媒介品牌的稳定性。新闻图片在视觉消费时代的驱使下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势头,媒介管理者和媒介工作者也应顺着这个势头把新闻图片这个重要环节做大做强,把新闻图片作为打造媒介品牌的一个支点。在国内,北京的《竞报》、上海的《东方早报》以新闻图片作为媒介的品牌战略起点取得成功,他们的成功经验就可以成为媒介发展和生存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孙正国 《文化遗产》2010,(4):103-108
《白蛇传》的故事时间是多维的,由于故事以神话时间与世俗时间相交错的方式来建构其时间线索,因此不同媒介塑造其故事时间都必然遇到难题,或者可以说,《白蛇传》的故事时间在媒介形态中处于无法全面表达的尴尬。当然,除了神话时间与世俗时间的交织带来了媒介表达的危机外,本质上也是时间难以呈现的属性在媒介上的直接反映。这些问题正好说明的媒介的有限性,技术的有限性,以及人类的有限性。在多元媒介对《白蛇传》故事时间所作的塑造与表达中体现了多维性时间的存在形态。结合上述讨论,我们具体地考察《白蛇传》,尝试在文本层面作出切实的媒介分析。  相似文献   

19.
被娱乐的大多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晓云 《新闻界》2005,(5):58-59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被誉为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子媒介时代里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对20年后我们理解今天的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媒介即隐喻在书中,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针对这一论断,他提出了两点以帮助我们理解: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同时,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20.
挑战之一:新型媒介惊人的增长速度1998年1月17日深夜,31岁的德拉吉通过其在互联网上开设的《德拉吉报道》向世界各地的近5万名邮件订户发送了一个震惊消息:“星期六(1月17日)晚上6点,美国《新闻周刊》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抽掉了一个重大新闻。这条新闻注定将动摇华盛顿的地基: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几分钟里,网民们即行动起来,或转发信息,或搜寻新的信息,并很快将一个有关白宫的新闻讨论组改造成聚焦于此一事件的热门讨论组.在《德拉吉报道》的订户中还有一些传统媒介的记者,好像在同一时间听到了发令枪响,也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