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泗建 《山东教育》2012,(11):24-25
时下的阅读生活进入了"浅阅读"时代。现在流行"读图",流行"戏说""水煮""麻辣",流行"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的"15分钟主义"的"浅阅读"。如今,这种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冲击着语文课堂,使很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读课文,浮光掠影地了解内容,不愿意深入地研读课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阅读生活正在逐渐滑向"浅阅读"。现在,出版界流行"读图",流行"戏说"、"水煮"、"麻辣",流行"快速、快感、快扔"的"15分钟主义"阅读,甚至有人提出,深度的人文阅读已不再重要。人文阅读的现状也的确不容乐观。长江文艺出版社为了启动100部名著经典阅读,曾喊出了"我们不要戏说,我们要经典"的口号,将阅读跟崇高精神生活直接挂钩。但有人担心,那些读惯了简写、节录,崇尚娱乐化阅读的新一代读者很可能不会接受。  相似文献   

3.
<正>一、中学生"浅阅读"现象及成因"浅阅读"大致可分为所谓的"读图"、"速读"和"缩读",以及"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读图"者,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图画书,而是指有插图的文字图书,现在有的书几乎是文图各占半壁江山了;"速读"者,主要形式是"缩读",即将天下名著"瘦身",删砍减杀;"时尚阅读"者,是指时下的"流行书畅销书炒作",将商业化推销手段运用到图书营销中来,制造大众"读点"。  相似文献   

4.
“浅阅读”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人们用它来描述一种阅读的态度、需求和取舍,甚至有人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称为一个“浅阅读”的时代。对于“浅阅读”,人们观点各异,褒贬不一,本文拟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浅阅读”现象及原因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成为一种人生体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应以学生为主体,淡化"功利性阅读",召唤"博"读,控制"快餐化"阅读,突出悟读,改变浅性阅读,讲究深度阅读等,把"阅读"摆渡到"悦读"的彼岸。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学阅读"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有论者说:"无论是在阅读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始终都是学生这一主体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这位论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在阅读"。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思想在语文界不是很流行么?学生是"主体",提倡"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家都这样说呀!都这样说,未必是对的。关于这一点,准确地说——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在阅读",而是"学生学阅读"。"在阅读"与"学阅读"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在教学规律的认识上却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是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和理解生活的最佳途径。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短、平、快"的庸俗作品大行其道,"浅阅读"不断挤压着经典阅读的空间,成为一种流行的阅读方式。在这种氛围下,高中生的阅读更多体现为对日常欲望的释放和快感的追逐,缺乏理性思考。如何让学生摒弃"短、平、快"的"浅阅读",让阅读回归深入和理性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一、培养阅读兴趣高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记忆力强,有一定理解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不高且略带叛逆心理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浅阅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阅读在大学校园里蔚成风尚,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模式,并有强化的趋势。文章在分析时下大学生阅读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从技术、教育体制、阅读接受心理、文化等几个层面,深入剖析大学生浅阅读流行的原因及其危害。指出,由"浅"入"深"的阶梯阅读是构建大学生健康阅读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分析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作用(好处)"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好处)"题的范围较广,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好处)"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  相似文献   

10.
张瑞瑞 《学前教育》2007,(Z1):18-19
2007年4月2日,我国启动了首个"中国儿童阅读日",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又前进了一步。近期,本刊联合北京市某幼儿园做了一项调查:"家长最希望孩子从阅读中得到什么(a.识字b.识拼音 c.快乐 d.掌握知识多选)"。在收回的150份有效问卷中,103位家长选择了"快乐",92位家长选择了"知识",15位家长选择了"识字",4位家长选择了"拼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家长对幼儿阅读所持的态度不断地趋于科学。我们也乐观地认为,阅读推广活动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暑期到了,让我们共同为"推广阅读"尽一份力。爱上阅读,爱上这个夏天。  相似文献   

11.
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语文"这一理念中的"浅"可以理解为教学切入点、教学方法、过程推进及"双性"处理的"浅",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回归文章的本身,回归语文的本质。"浅"的背后实际是"深",也就是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文章理解之"深"。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浅"和"深"不仅不对立,反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浅"教开始导入,紧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深"悟作为重点,理解文章情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文化要在时间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追求的是久远的价值,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这是"传承",是时间性的;信息要在空间中、在广大的人群中流传,追求的是当下的效应,能吸引眼球,有收视率和点击率,这是"传播",是空间性的。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浅阅读",主要指通过电脑、手机等浏览网络上的信息。使用这个词的人往往怀着一种好意,想以此批评阅读的浅层化。可是,以我之见,阅读就是阅读,世上并无"浅阅读",所谓"浅阅读"不是阅读。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唯有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这一点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改变,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只是形式不同,关键在内涵,从网络上读孔子和柏拉图与从纸质书上读没有本质区别。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出版也在追求当下性和满足于业余性,大量出版物毫无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本。我们通过课内和课外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转向"深阅读",效果显著。让学生更自如地应对考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反馈,我们也不断地进行反思、改进,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要奏响探究式阅读的"音符",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解读阅读文本,真正与文本对话,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口号多、模式多、效果差。我很明确地说——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在阅读",而是"学生学阅读"。"在阅读"与"学阅读"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在关于教学规律的认识上却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16.
小学3—4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为重点,实际上这正是为了纠正阅读教学中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的偏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的不同,各个教学板块"积累与运用"、"综合实践活动"、"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所承担的教学侧重点也各不相同。阅读教学作为一大板块,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8.
文化媒体评论称时下的阅读生活进入了“浅阅读”时代。现在流行“读图”,流行“戏说”、“水煮”、“麻辣”,流行“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的“15分钟主义”的“浅阅读”。如今,这种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冲击着语文课堂,使很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读课文,浮光掠影地了解内容,不愿意深入地研读课文,不肯下工夫探究文章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读书热中,有一种“浅阅读”现象很是流行。这些热衷“浅阅读”的中学生买书、读书,或纯粹为了生活消遣,或功利性很强,谈不上在阅读中寻找精神食粮,但求“进食”可口就行。不少家长和老师对此忧心忡忡。其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主题阅读法是大学生自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主题阅读出现了新的特征,但也存在难以专注,注意力容易跳跃,更多地呈现"浅阅读",不利于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缺乏集中、即时互动交流的平台,降低了主题阅读效果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要明确电子主题阅读的目的,正确看待"电子阅读",提倡对重点内容要开展"深阅读",勤动笔、加强专业阅读,积极思考,锻炼和提升思维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