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陈林侠 《现代传播》2013,35(5):41-45
国际关系与政治、传播学等学科中的国家形象,所研究的大众媒介仅是大众新闻媒介,而忽视了对"大众叙事媒介"的考察。所谓大众叙事媒介是指借助大众传播技术,以虚构的叙事形态出现并希望唤起某种预期传播理念的大众媒介。由于叙事带来的替代性满足,接受语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消费性,加之国家形象的国际维度,大众叙事媒介的国家形象始终置身于跨文化传播与文化消费这一特殊的双重语境中,表现出生活政治、非理性与现实错位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刘昶荣 《新闻世界》2014,(5):306-307
国家形象在当今社会已经被提升到了影响综合国力的高度。而大众媒介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每一位受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将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相结合,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将二者作用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国家形象进行相对详细的概述后,又将其与大众媒介相结合,论述了怎样充分利用大众媒介进行国家形象的传播,并初步探讨了我国大众媒介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晴 《新闻世界》2014,(3):216-217
大众媒介为流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大众媒介在传播异域流行文化时可以巧妙的进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传播意识形态的目的。本文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角度解读流行文化传播中的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作为一个拥有将近70%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只有实现农村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农村变革的进程中,大众媒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勒纳在其著作《传统社会的消逝》中,阐述了传播与国家发展的理论,他把大众传媒比喻为“奇妙的放大器”,即大众媒介因其特有的快速大量传递信息的作用,可以把社会流动和变革思想传播给其他成员,因而,大众媒介也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继续推进,中国的农村和媒介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农村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新的特点?这…  相似文献   

5.
张恕  于淑华 《新闻界》2012,(3):50-53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变迁,使人际传播的形式、功能、意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而人际传播的参与感、亲近感也正在被大众媒介所应用,以达到大众媒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的。本文从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互动关系、互动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王勇 《现代视听》2011,(8):26-29
大众媒介广告在信息传播上具有搭播的特性。搭播特性决定大众媒介广告一般难以引起受众的有意注意。认识大众媒介广告传播的搭播特性,对于理解大众媒介广告传播的内在机制,认识大众媒介广告传播效果评估的复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广告实践,特别是对于广告媒体的选择和运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任鸿雁 《新闻世界》2013,(9):279-280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发挥了记者的作用,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传播的时代,更需要大众媒体发挥公信力的优势、加强媒介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8.
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与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欧  江昀 《新闻世界》2011,(4):128-129,16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农村科技传播。大众媒介是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担负着农村科技传播的重要责任。本文主要阐述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以期探索出一条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传播中媒介刻板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大众媒介在刻板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列举大众媒介对特定国家、社会群体、性别等的再现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受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并试图用霸权理论和这一领域内已有的各项研究结论来解释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众媒介传播(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体)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视为前后两个阶段的分界线,前一阶段主要是以“喉舌(中心)论”为基础的新闻传播,其内容较为单一,形式也较为简单。后一阶段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的逐步转型,信息传播观的引入、媒介体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转变,媒介集团化、产业化趋势的蓬勃发展,促使大众媒介传播的格局日趋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媒介记忆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探寻媒介的意义,其他的研究视角将媒介看作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信息传播的载体,是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而从另一个视角看,媒介不仅可以是信息的延伸还可以是记忆的延伸,大众媒介可以实现集体记忆的守护、再现和构建。本文从《人民日报》2009年至2019年的新年献词入手,试分析其内容理念的变化与其背后媒介想反映的集体记忆,探讨当今集体记忆的缺失与大众媒介对于集体记忆的守护、再现和构建。  相似文献   

12.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2,(11):75-7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状态使公众的信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当草根媒介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时,引发媒介恐慌的信源就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介。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大众媒介在热点引导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般认为大众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增值器,也是舆论传播的放大器,它对舆论可以起到明显的激活、放大和引导的作用。在热点出现时候,媒介的态度可能为热点的引导预设了不同的结果。媒介态度可以设定为四种:积极介入(作信息、意见、情感全方位传播和引导),平稳介入(作信息和部分意见传播,或只作信息传播),消极介入(作部分信息传播),非介入(传播不作为)。这四种态度对热点的引导将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积极介入必须使热点不断升温和扩散,而非介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热点的扩散速度。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读奎包姆的《科学与大众媒介》,对科学传播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循着科学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传播存在着科学家与科学记者之间、科学记者与大众之间"文明的冲突",科学记者在传播过程中的原则与具体做法。同时,奎包姆还指出了科学记者的培养及科学传播的未来等重要问题。这些对于指导我国的科学新闻报道及大众媒介素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众媒介从业人员都知道:媒介即信息。大众媒介的最主要功能就是给公众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解疑释惑。大众媒介从业人员都知道:媒介即认识论,媒介即观点。无论何种媒介都会把自己对世界认识的态度在传播中予以渗透和表露,绝对没有纯客观、没有任何倾向的媒介报道。大众媒介从业人员都知道:媒介即娱乐。所有大众媒  相似文献   

16.
黎杰 《新闻界》2004,(2):42-42
传统看法认为,媒介事件由大众传媒制造,但在马加爵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积极介入使媒介事件呈现全新面貌。本文旨在通过受众最初接收信息和接收落网信息的传播渠道比较,推断国家权力对此次事件的预先介入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的强势传播效果,从而论证马加爵事件是一个特殊的媒介事件——国家权力和媒介效力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今社会,对于我国来说,科普工作对于我国的科学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国家建设以及民族兴旺有着很大的影响。国家对于科普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视,为了加强科普观念的发展,必须要更新科普观念,确立新型的传播理念,使科学传播可以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从而来加强科普观念的发展。1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科学传播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而大众媒体则是传播科学的主要媒介,将科普观念传播给大众,从而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上海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每一次国家创新工程开展过程中,大众媒介都是政府的“合作伙伴”,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依照发展传播学创始人之一施拉姆的观点,大众媒介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依赖三个层面:一是国家“传播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二是传播系统中是否有“充分和有效的传播”;三是传播内容是否“使用得当”。 中国的每一次改革和创新都从解放思想、转变观 “念”开始。大规模的国家创新运动对传播系统的建设、传播活动的控制和传播内容的使用都要求明确的计划和要求,一方面这些计划和要求往往…  相似文献   

19.
美国权威传播理论教科书《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说:“目前,广告业正处于一个变化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上针对广大不知姓名观众的大众媒介广告是一种行将消亡的传播形式。”① 我读完郭镇之博士主译的这本书后,不少方面颇受教益和启迪,深感其堪称“高校经典教材译丛·传播学”系列中的一本佳作;同时,我认为书中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讨,主张“大众媒介广告是一种行将消亡的传播形式”及其有关论述,即是还可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众媒介广告效益下降及其原因 应该正视,看淡大众媒介广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大众媒介环境下考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在现代媒介环境下传播和传承。以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为例,讨论大众媒介语境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