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张泽洪唐代是道教的兴盛发展时期,李唐王朝的尊崇,奠立了道教相当于国教的地位,这是道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历史事实。但《新唐书·百官志》"崇玄署"条记载唐代道观、道士数说:"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当代一些研...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道教是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道教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相似文献   

3.
巴蜀地区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唐末五代之时,巴蜀高道辈出,他们与王室有着很紧密的关系,蜀中道教在其推动下蓬勃发展,文学创作也带有明显的道教因子。编纂于后蜀广政三年前后的《花间集》,既要契合后蜀后主孟昶高雅的文化品位,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合乐可歌的范本,含有道教情韵的作品受到编者的重点关注,所以该书收录了诸多与道教典故相关的词调,如《女冠子》《巫山一段云》《临江仙》《河渎神》《天仙子》等,同时,也选择了许多使用道教意象的词作,以表达咏史、求仙、及第的主题,有着可供各阶层欣赏的道教风致。  相似文献   

4.
黄帝本是传说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春秋战国以来生成了圣王与神仙并存的双重文化形象,历来被道教奉为尊神.依目前史料所见,黄帝走进道教神谱是以"玄圃真人轩辕黄帝"的名号位列现存第一部道教神谱——南朝齐梁高道陶弘景所撰《真灵位业图》为标志的(《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75页).  相似文献   

5.
伍守阳是明末著名的内丹家。伍守阳的生命观集中体现了道教内丹学的生命观,对我们今日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从四个方面:道化性命的生命本源观、神炁相依的性命观、性命双修的生命修持观和重五伦之德的生命伦理价值观对伍守阳的生命观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6.
王義康 《中国文化》2012,(2):239-249
羁糜府州是唐代为安置周边内附民族而设置的一种行政区划,《新唐书.地理志》专辟一卷开列唐代各道羁縻府州的名目与统计数目,昭示唐代羁糜府州规制,但是《新唐书》开列的羁縻府州名目与统计数目并不完备,多有缺略,即使散见於两唐书的部分府州也未予收入。  相似文献   

7.
道家道教经典《道德经》以道为本体,表达了一种"得一"的终极情境。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以人格梵为本体,表达了一种个体存在和人格梵相连的"瑜伽"终极情境。"得一"和"瑜伽"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的文化模式特点。  相似文献   

8.
道教内丹学是唐末五代以来道教修道证真的主要方法。噶举派是藏传佛教重要教派之一,以大手印为其主要教法。道教内丹学与藏传佛教噶举派都主张成仙成佛不离性命,且理与法相互印证。本文从性命内涵论与性命工夫论两个方面对两者性命论思想作比较分析,不仅揭示了两者对性命内涵的理解迥异,而且从中可看出道教内丹性命双修工夫的实质就是使纯阳之元神与道合一;噶举派性命工夫实质就是证佛之法、报、化三身,从而使身心均获得解脱。  相似文献   

9.
道举制度与唐代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举制度是出现于唐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即修习《老》、《庄》、《文》、《列》等道家经典并以此开科取士。本文首先考察道举制度的设置、举送、开科状况及其具体实施过程,之后具体分析了道举制度的设置对唐代士人的影响,认为道举科设置不仅为唐代士人增加一条入仕道路,推动唐代士人研习道学经书的热潮,也使士人结构发生改变,还为唐代士人文学创作增加新的题材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统梳理了经典意义上的内丹道的历史嬗变;在此基础上,努力挖掘内丹道心性学的价值和蕴含的文化内涵,认为内丹道在立足道教本位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融会儒、佛二教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谦下、真诚、学习、平等、多元、包容等诸精神,一方面能为当今异质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对话、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为当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认识论研究》是一部系统探索成玄英重玄思维与认识论思想研究的专著.本书将重玄学置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加以考察,在历史脉络和学术交融中挖掘其重玄之思的哲学蕴涵;作者着重从方法、境智、智慧、境界四个方面,深入勾勒了成玄英的认识思想精髓及其特质;最后,作者还从思维方法与思维模式的向度,对成玄英重玄思想的现代性意义尤其是认知理论的价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元皇大帝,民间奉为天上掌管文化教育的尊神。道教将民间信仰的“文昌”与四川地方大神“梓潼张亚子”合而为一,文昌帝君即张亚子。(明史·礼志)说:“道家谓,帝(玉皇)命梓潼掌文昌府及人间禄籍。”道教有《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文昌大洞仙经》等道经。其中民间流传最广的是文昌《阴鸳文》。《阴骘文》以通俗的语言,阐发了道教的理想和追求,即建立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人人安居乐业,延年益寿,年无水旱之灾,人无伤病之忧。《阴骘文》浅显易懂,深为老百姓接受。数百年来,梓潼…  相似文献   

13.
罗贤佑 《寻根》2007,(3):21-27
在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路东,有一处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白云观。该道观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最初名为天长观。据刘九霄《再修天长观碑略》记载:唐玄宗为斋心敬道、奉祀老子而创建此观,后来天长观几经焚圮,几度重建,可谓历尽沧桑。  相似文献   

14.
贾峰 《华夏文化》2013,(4):39-40
《说文·玄部》云:“玄,幽远也”。“玄”,本是指一种颜色,该色近黑而有赤色,也泛指黑色,后来被引伸为“幽远”,再由“幽远”引伸为“深奥”之意。最早可见《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将“道”的深奥难测形容为“玄”。  相似文献   

15.
心性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它包括儒、释、道三教的心性说。它的发展,是中国哲学体系完善、内涵深化、思辩形式不断提高的表现。其中,道教的心性说是在唐宋之际神仙信仰危机四伏、证仙思想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过程中迅速兴起的,是内丹思想的根本性理论,其代表人物为张伯端、王 。张伯端倡三教合一,以其心性说证先命后性的内丹修炼术,使这一道教理论新形态的哲学体系得以建立。王 在总结三教心性说的基础上,用心、性、精、气、神等基本范畴来论证内丹修炼的性功和命功问题,并用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内外功双…  相似文献   

16.
一、性本能——《易》与丹道的共同出发点1.《易》崇尚生殖。柳华阳《慧命经》说:“儒所修道之经文,莫不以《易》谓之首也”。又说:“殊不知《易》之源头,乃道之祖宗也。”柳华阳认为儒家经典以《易》为首,而道家即以《易》的源头为其宗祖。那么,《易》的源头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概括:即生殖崇拜、性崇拜。我们这样讲有三条根据,第一,生殖崇拜、性崇拜几乎是世界上一切原始人类共同存在过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二、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其中殷易《归藏》首坤次乾,标志着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崇拜,以及女性在社会上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有明显的道教因素,有着丰富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求子、孕育、分娩、坐月、洗儿等生育文化中都带有鲜明的道教烙印,如求子文化与道教禁忌,孕育文化与胎神信仰,分娩文化与"安产图"等。生育文化中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主要表现在"术"的层面,如果提升到"道"的层面,对现代生育文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太平经》中的儒家思想龙晦道教在古代号称"杂而多端",作为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太平经》,经王明先生加以整理后,为它写的《合校序》文中,也说《太平经》"全部内容多而且杂,杂而不纯"。王先生从宇宙观、认识论、社会思想三方面举出《太平经》里"自相矛盾的言论...  相似文献   

19.
曲彦斌 《寻根》2013,(2):58-64
《义山杂纂》又常常简称《杂纂》,两者既是一回事儿又不是一回事儿。《义山杂纂》专指由唐代诗人李商隐分类辑录歇后语等俗语的专书。《杂纂》可作为其简称,但更主要是指发端于《义山杂纂》并包括其在内的历代续仿之作,例如唐代的《敦煌写本杂钞》(佚名),宋代的《杂纂续》(王君玉)、《杂纂二续》(苏轼),明代的《杂纂三续》(黄允交)、  相似文献   

20.
纵观《老子》,我们不难发现“道”的涵义并不一致,如果我们按照老子思想的本末次序,作一番逻辑上的推论,就不难看出“道”具有几大层面的蕴义。首先,老子的“道”是一种“本体的道”,指的就是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常名”。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实存,也即不外是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