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红 《教育科学》2007,23(5):38-42
在现代学校的制度框架下,教师会经常自主的展现超越学校正式的规章制度所要求的行为,这部分虽然没有纳入到学校的考核和奖励体系中,但同样贯彻着学校教育的基本使命。教师的这种组织公民行为包括关心学生生活、自我发展、环境保护等九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对于学校管理,特别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课堂上,众多教师不再呆板地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走下了讲台。应该说,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是件好事。至少,教师走到了学生中间,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以讲台作“阵地”、以讲桌作“扶手”的呈现“师道尊严”的教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当我们在看过了许多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情景之后,就会觉得,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令人称道,也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让人忧虑。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众多教师不再呆板地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走下了讲台。应该说,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是件好事。至少,教师走到了学生中间,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以讲台作“阵地”,以讲桌作“扶手”的呈现“师道尊严”的教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当我们在听课时看过了许多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之后,就会觉得,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令人称  相似文献   

4.
教师公民意识,是作为公民的教师对于自身的公民身份,对于所处的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与国家、社会和他人关系的理性自觉,其内容包括教师的公民身份意识、国家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既具有公民意识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自律性和示范性。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受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以及教师自身等因素制约。据此,培育教师公民意识的途径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公民实践,二是加强教师公民意识教育,三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等要积极营造公民生活的文化氛围,四是教师不断地反思澄清和系统化自身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众多教师不再呆板地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走下了讲台。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是件好事。至少,教师走到了学生中间,便于进行交流和合作。相对于以讲台作“阵地”,以讲桌作“扶手”的呈现“师道尊严”的教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当我们在听课时看过了许多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之后,就会觉得,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令人称道,也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让人忧虑。因此,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是,教师走下讲台做什么?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分教工中存在的心理落差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种是相对落差感,即尽管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莫大实惠,人们也都承认改革使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别人比,总感自己得益最少,最吃亏。诸如“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干活的穷,倒腾的富”、“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承包一任,快活一生”、“教师是九等公民”等这些常挂在人们口头的牢骚,就是相对落差心理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7.
谢艺明 《师道》2013,(12):21-23
教师上课为什么越来越没有了激情?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听课了?师生关系为何日趋紧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讲台上的‘独语者’.课堂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学生只有‘听话’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教师,每当我站在高校的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就会深深感到“讲台神圣”4个字的份量。讲台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岗位,它情系学生的渴望、家长的希望、国家的期望。学生期盼从教师身上学到知识,知晓科学的真谛,领悟做人的准则。面对学生,所有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都会暗自立下誓言:我要做一名好教师,终生不悔。  相似文献   

9.
最近,教育界的“民主平等”气氛可谓越来越浓,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砸掉讲台”的学校越来越多,君不见各个媒体对各地第一个砸掉讲台的学校作为“民主平等”的典型报道已让人数不胜数。仅砸掉一个讲台,就成为改革的先行者,成为民主平等的典范,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只是笔者愚昧:不知讲台何罪之有?有人痛述讲台罪状如下:“教师对于学生历来是权威的象征,教师是站着的,学生是坐着的,学生本已矮了半头,教师本已高高在上,还要凭空增加三寸讲台的高度,似乎有种强调师道尊严的意味。讲台的高度无形中给了教师一种使命感,一种高贵感,他无法再去倾…  相似文献   

10.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11.
在良好师生关系建构中体验职业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爱平 《上海教育》2008,(17):49-51
中国教师节有多少届,我的教龄就有多长。1984年走上讲台的我,迄今已在讲台上度过24个春秋。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教师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走过三分之二职业生涯的今天,我非常认同一位特级教师对他自己的“三句话”评价:“我是一位经常犯错误的教师,我是一位不断改正错误的教师,我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相似文献   

12.
一、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1一锤定音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八年级科学公开课,课题是《空气的污染与保护》,这个班级共有38位学生,教师将学生分成“环保研究组、环境检测组、医学研究组、科研组、政府官员组、社会公民组”6个小组,每个小组6位学生,另选2位成绩好的学生当“小专家”,小专家面向学生坐在讲台位置,下面是这节课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13.
近来报纸上登出了某些学校的些“创新做法”,包括拆除“三尺台”,美其名曰:“缩小了教师和学间的距离。”对此,笔者却感到无法同。三尺讲台产生于何时,未得考证只是连环画上孔夫子论道在树阴下学生们席地而坐不见讲台,那时有有教室、有没有课桌、有没有讲台是不得而知了。但是古往今来,讲就是教师的舞台,是教师的道具,使国内外的高等学府、成人学校也有讲台。即使诸如此类不论,拆“三尺讲台”的重大意义也难让人解,很难看出拆除“三尺讲台”“缩小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假有个讲台就拉大了教师和学生间的离,这么小心眼、这么…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15.
10月14日午后,天高气爽。肇东九中大礼堂内,全校师生济济一堂,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水泄不通”了。市第四中学部分语文教师,也闻讯赶来听讲。在长时间的掌声中,讲台上站起一位老  相似文献   

16.
教师几乎天天与讲台为伴,将学生作为听众,“宣讲”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因此,教师似乎拥有最大的话语空间。但是,走进一些教师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默的文化”。相当多的教师感受到,他们在与自己日常的职业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上几乎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听不到教师的话语,在漫天的“声讨”声中我们听不到教师的反抗,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师公共性质的重要表征,教师批判从专业批判和社会生活批判两个方面倡导教师的政治主体性和公民的政治主体性。无论是对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专业批判还是通过课程与教学实施的社会生活批判,教师都需具备批判的理论、批判的勇气和批判的理性等批判性条件。围绕“公正与民主”主题,建设“公正与民主”课堂,实施社会批判的公民教育,以专业者和业余者身份介入社会批判,这些是实施教师批判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施伟 《江西教育》2003,(16):30-30
众所周知,教室里的讲台是供教师摆放教学用品用的,教师讲课一般在讲台前进行,讲台比学生的课桌要高出许多,无形之间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分水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被这讲台隔远了。因此,笔者认为教室里的讲台可以挪走。把讲台挪走,就是挪走了师生间的距离与隔阂。教师不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三尺讲台”是教师职业的象征。讲台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场所,是教师工作的平台。提及讲台就容易想到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定位:“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俨然是一个“传教士”。笔者认为,给教师这样的界定是不全面的。尤其是随着社会时代发展与进步,教师角色的内涵将越来越博大、丰富。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20.
《今日教育》2012,(12):24-25
生活是一部真实的话剧,它"表情"着每天可以遇见的人和事。校园、讲台、家人、学生,它们构成了一位教师平常生活最重要的故事发生地。2012《今日教育》倾情关注一线教师生活状态,记录下他们平常日子里飞过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