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萧伯纳 草木摇落露为霜,怎么会这样?水落石出瘦河床,水又流向了何方?眼前发生的一切,让人沉思,现实存在的事情叫人思量。但我们还应抬起头来,卓H未来张望,因为生活也有“诗与远方”,生活也需要一点梦想。  相似文献   

2.
潘波 《教书育人》2014,(7):31-31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是教师教学魅力的体现。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趣味性,把握提问的“度”、时机和对象,向着学生思维的更深处进发。 1.潜心钻研教材,“提纲挈领”地提问 思维发展理论认为: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或者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发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需要。课前,教师必须要潜心钻研教材,深谙教材的精髓,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设计出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后,再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然后由文章的中心生发疑问:“为什么说霍金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为什么说他是‘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请大家选择一个话题,走进课文里探究。”学生一下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沿着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集中思维,开启了不懈探求的大门。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合理的英语教学模式,那么,英语教学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为什么说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呢?  相似文献   

4.
A教师因某种原因违反“坐班制”被扣分,心怀不满,在办公室里大发牢骚:“学校实行‘坐班制’的目的,是限制教师上班时间必须坚守岗位,学校行政领导同样受‘坐班制’的约束吗?如果行政领导和教师同样执行‘坐班制’,为什么有时行政领导不能及时回到学校或提早离开学校呢?  相似文献   

5.
黄世言 《上海教育》2008,(13):50-51
我曾听过一堂公开课,课题是“‘诺曼底’号遇难记”。 “这是一个以死捍卫自己职责的船长,是一个称职的船长……”教师沉浸在自己的讲解中。“老师,我认为哈尔威船长不是一个称职的船长。”教师停下自己的课,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说:“因为文中第12节中说‘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船上为什么不弄防漏隔墙?  相似文献   

6.
案例:初三政治教师蔡老师,准备在时政课上作《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的讲座。当他说到“‘WTO’是何意?”时,下面一男生插嘴道:“就是‘打屁股’呗。”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蔡老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示意他说说为什么要叫“打屁股”,这位学生说道“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到2001年才终于加入WTO,这无形中不是被‘打屁股’了吗?蔡老师笑着点点头,告诉学生“WTO”是“世贸组织”的英文缩写,然后要求学生就“WTO”这一缩写随便插嘴,发表自己独创性的见解。有的说:“‘W’代表‘我们’,‘T’代表‘T型舞台’,‘O’代表…  相似文献   

7.
史峰 《广东教育》2006,(12):29-30
有一次.我去一所村小听视导课。执教教师讲的文章是杜甫的《绝句》.应该说这位老师讲得挺好,带领学生将诗中的意境体会得入景入画。在讲课中,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诗中为什么写成‘两个黄鹂鸣翠柳’?小鸟前面的量词应该芟是‘只’呀.‘两只黄鹂鸣翠柳’才对吧?”  相似文献   

8.
赵珈瑜 《学周刊C版》2011,(1):200-200
听一位教师上梁实秋的《鸟》,让学生体会“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中“唤”字之深意时,这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为什么不是从梦境中叫醒或喊醒,而是用了‘唤’?”“早上唤醒我们起床的是谁?”“你能从‘唤’字里读出点什么吗?”从学生的回答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已经跟作者产生共鸣,对文本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定层次。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着实令许多语文教师头疼。作文到底怎么教?为什么花了大力气,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仍旧达不到预期目标?思想贫乏,语言苍白无力,千人一面。事实上有少数语文教师并不实实在在教作文,或者说,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作文教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作文自然就能写好了。”“学生生活太单调了。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丽莎·普兰特在《幸福是什么》一文中说:“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幸福来源于‘简单生活’。”班主任所做的也正是一种简单生活,管好纪律,树立优秀学风,查宿舍、查教室,和学生促膝谈心,解开他们成长路上的心结。但我为什么感觉不到幸福呢?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把班主任分为保姆型、警察型、民主型,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祝福》的课堂上,讨论十分热烈。有学生说:“文中的‘我’明白事理,为什么不去启迪祥林嫂并且帮助她,帮她摆脱封建思想,给她支援,也许能使最后的悲剧不会发生。”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表看法,“‘我’和四叔是亲戚,可为何相见谈话却总不投机?”“为什么‘我’刚回来,就想离开?”……  相似文献   

12.
读了Q学网上刊登的《职业教育不应为基础教育“补课”》一文,笔者感触颇深。文章中提到:“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某些教育缺憾和失误,致使职业学校要花很大力气来为义务教育‘补课’。这个现象值得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深思。职业教育为什么要为义务教育‘补课’?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到底缺了什么课?”  相似文献   

13.
教师生活得幸福吗?或者通俗地说,教师过得幸福吗?更简单地说,教师幸福吗?这就是对教师幸福问题的质问和反思。虽然有人说“谈论幸福是要招来嘲笑的”,但是,教师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心和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的回答是“教师过得不幸福”,那么,教师为什么“过得不幸福”?如果回答说“教师是幸福的”,那么,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教师怎样才能幸福地生活?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那么,怎样上好数学实践与综合课呢?  相似文献   

15.
初看这个题目,我们很容易想到“生活”很普通,而“科研”很神圣,两者之间似乎不该如此联系起来。这种认识,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实际上。庄子已对这种认识做出了批判,在《庄子·知北游》中记载了一段对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梯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以道眼观一切物,物物平等,本无大小堑久贵贱善恶之殊。庄生知之,故日道在屎溺。若是明白了庄子讲的这个道理,那么,品生活即做科研,这个论题就毫无疑问是立得住脚跟的。  相似文献   

16.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平凡的生活中蕴涵着人间真情。“呼唤”不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吗?一次我在作文课上一提出:“谁能学学平日里你的爸爸妈妈,还有邻居朋友是怎样喊你的?”这下可捅蚂蜂窝了,学生们纷纷模仿:“‘妮,冷不冷,快烤火吧!’一放学回家,妈妈一边准备饭菜,一边问我。”“‘孬,快点回来吃饭哩!’星期日妈妈总是这样唤我。”“‘娅,给,用吧!’同桌说着把橡皮递给了我。”“‘媛媛,你妈没在家,来我家吃饭吧!’我一放学回家,邻居奶奶就喊我。”……这声声呼唤,喊出了人间的亲情、友情、乡情,喊出新鲜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补白     
民国时期,有学生问国学大师刘文典,怎样才能写好文章?他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学生们纷纷不解。刘文典又说:“观’就是要多观察生活;‘世’就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心存“观世音菩萨”才是好作家。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语文也应当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却产生了‘兴趣危机”。但为什么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们就那么爱学语文呢?他们是用什么秘诀吸引学生去学习的呢?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通过对“三老”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顿悟这几位教师真正诱人的课堂魁力和不同凡响的教学风采在于课堂上他们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入迷入痴的情境,那种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气氛,那种使学生…  相似文献   

19.
2002年高考全国卷一第17题诗歌鉴赏题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是这样的“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当年很多学生对这道题答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折柳”的寓意。其实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  相似文献   

20.
《苦抽》这篇讲读课文的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二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仔细品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分五步展开:第一步:检查自学情况,鼓励学生质疑。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学生的提问十分踊跃,提出了一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父’为什么要买下一筐苦抽,还要送给‘小姑娘’100元钱?”、“苦袖子为什么会变甜?”、“‘那一袋苦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是什么意思?”等等。第二步:学习第一部分,作出精要的点拨。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伯父”离开家乡多少年了?“思抽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