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特征1、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把名人轶事、凡人趣事、犯罪行为、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国内媒体把软新闻都划在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范  相似文献   

2.
对新闻娱乐化的认识需以新闻的两个维度:硬新闻和软新闻为研究原点。以此得知,新闻娱乐化是新闻的表现方式的转变,并非新闻的低俗化。  相似文献   

3.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健 《青年记者》2009,(24):50-51
什么是娱乐化 “娱乐化”从其诞生之初就没有明确的定义,这是一直以来人们在争论新闻娱乐化现象时经常进入死胡同的根本原因。以新闻娱乐化为例,人们普遍认为,一般“新闻娱乐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偏向软新闻或使硬性新闻软化,其特征是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  相似文献   

5.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应具备两个因素:内容和主题要“硬”,以突出思想性和指导性.提升新闻的品位和价值:表现手法上要“软”。以突出贴近性、通俗性、趣味性,增强新闻的美感和可读性。“硬”中有“软”,是新闻精彩耐看的主要元素。如何让硬新闻“软些、再软些”,寻求新闻的贴近性、趣味性和通俗性,已成为现今新闻人的共识。“软化”新闻,应抓住这样几个环节:视角平民化、题材情趣化、叙事通俗化。  相似文献   

6.
鞠新树 《记者摇篮》2009,(11):49-49
随着市场经济在各领域的渗透,媒体新闻的娱乐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大。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卜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所以说,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要遵循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驱使下,电视新闻慢慢从以前的以主流严肃新闻为主要内容转变为现在的以花边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体育新闻这些软新闻为重点,也就是所谓的新闻娱乐化。由于受到观众的热力追捧,新闻娱乐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但是随着新闻娱乐化的逐渐兴起和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存在着有被颠覆的危险。如何适度把握娱乐化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叶思珉 《今传媒》2011,19(3):89-90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驱使下,电视新闻慢慢从以前的以主流严肃新闻为主要内容转变为现在的以花边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体育新闻这些软新闻为重点,也就是所谓的新闻娱乐化。由于受到观众的热力追捧,新闻娱乐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但是随着新闻娱乐化的逐渐兴起和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存在着有被颠覆的危险。如何适度把握娱乐化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表现为强调软性新闻的号召力,软新闻大行其道;硬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尽量地被软化,媒体越来越多地强调新闻的故事性和娱乐性。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涤荡,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生着巨变,传媒业也迎来了势头凶猛的娱乐化浪潮,从国外的戴安娜之死、克林顿性丑闻报道到国内的张国荣自杀、马加爵事件的炒作,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这种新闻内容上偏向软新闻,形式上追求新闻文学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的娱乐化现象,对新闻的公信力和客观性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王安平 《新闻前哨》2003,(10):33-33
近年来,《武汉晚报》集多年实践经验提出的晚报新闻写作手法,即“五化”:“化硬为软,以软写硬”、“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化正为侧,以侧托正”、“化远为近,以近现远”、“化长为短,以短取胜”。它是基于记者们常常遇到一些工作性报道和枯燥的经济新闻难于操作而提出的。记者运用这些手法,采写了一大批独  相似文献   

12.
陈霞 《新闻窗》2012,(2):122-123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在省级及地市、县级地方媒体中尤其明显,这是新闻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化硬为软。即从社会性角度对硬主题、硬题材进行软处理,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化远为近。接近性是构成新闻的要素之一。这个“接近”,可包括时间因素、地理因素、心理共鸣因素等。接近性因素越是强,读者的阅读愿望也就越大。形象穿插。经济新闻的写作也须有点文学性。我们要注意抓准形象,托物寓意,借景代言,再现环境,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报娱乐新闻与传统日报和周刊娱乐新闻的不同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娱乐新闻有了自己的新内涵——娱乐“新闻化”.娱乐“新闻化”也可以看做是软新闻的“硬化”报道.①中国社科院曾经发布过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网民在阅读网络新闻的类型选择上,上网阅读最多的是娱乐新闻,其次才是国内外时事新闻、社会生活新闻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些机关报受发行量降低和都市报异军突起的影响,愈来愈倾向于将新闻软化,以求增强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其名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服务读者,刻意追求所谓软新闻,逐渐向新闻娱乐化靠近.  相似文献   

17.
(续上期 )3 如何把握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问题。硬新闻是指有关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的重大政治、经济、决策、政策等的报道。软新闻是指社会生活、人文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报道。硬新闻由于其内容的重要性、权威性、指导性 ,重大决策、政策的信息性及其同老百姓工作、生活的关联性 ,不仅是媒体的重要报道任务 ,也为百姓所关心。所谓媒体要满足社会的“知情权” ,主要就靠硬新闻。因此必须把硬新闻做足、做好。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常常把硬新闻写得很硬、很干、很高、很远、很空、很泛 ,甚至公式化、文件化 ,而不善于跳出程式化报道 ,从受众的视…  相似文献   

18.
要做一份生活服务类的时尚休闲报纸,最好能将严肃的新闻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人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电视新闻娱乐化"指的是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上带有越来越多的娱乐性元素,并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今天的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将从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并附议如今正热的福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案例)、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原因、危害;如何更好地规范娱乐化的电视新闻四个方面阐述当下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第一,“软化”之功,就是化“硬”为“软”功夫。从新闻的表现形式租内容上讲,时事新闻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有硬、软之分。这里所说的“硬”,主要是就一些时政新闻而言的。作为地市级报纸的时事编辑,在处理这些必发的“硬”新闻时,就应当运用化“硬”为“软”之功,尽量让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比如,新华社2003年底播发的我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稿件,在内容上不可谓不“硬”,但作为地市级报纸,尤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