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翟铮璇 《中国记者》2016,(12):25-27
从微电影《红色气质》到《国家相册》系列微纪录片,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以她独特的声音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又引人入胜的故事。《红色气质》和《国家相册》也成为新华社融合创新的代表作。从图片编辑一路走来,作为"讲述人"的陈小波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她如何适应自身角色的不同转变?本刊2012年第2期曾经刊发陈小波访谈,本期《中国记者》再次对话陈小波,听这位讲述人讲述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么四个女人呢?这"戏"可就更加精彩了。格桑的长篇小说《谁在背叛》所状写的,就是四位闺蜜在五光十色的当代都市,在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友情等诸多人生情境中,她们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讲述人的作用不单是传统主持人那样简单的串场、提问和插话,他们的讲述和演示作为内容的主体,整场戏从头到尾一"演"到底,其作用完全是舞台上的主角,这在国内目前是罕见的、甚至是独有的。那么,一个人是靠什么魅力撑起一台"戏"的呢?一、讲述人的个性魅力《档案》讲述人石凉是一名职业演员,精通多门外语,他先后从事过律师、教师、翻译、导游、商人、演员、市场营销等十余种职业,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高深的文化素养以及对影视舞台的掌控能力。《龙门阵·现场》讲述人于洋是"上戏"表演专业的英俊小生,曾出演过《林海雪原》、《闯关东2》等20多部电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12,(16):26-28
正2012年5月5月优异策划:☆《谁的建筑》,《中国周刊》,5月23日简介:是谁建造了那么多奇怪、备受争议的新建筑?又是谁拆掉了那些富有中国韵味的老建筑?是建筑师?还是资本和权力?后者有权在这块土地上肆意搭建他们想要的建筑吗?平民在公共建筑上又应该有怎样的发言权?建筑应该属于谁?《中国周刊》5月刊封面故事"谁的建筑",对当前中国建筑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剖析,专题由"如果建筑有恙""谁的‘福禄寿’"、"平民建筑匮乏症"、"九十五级台阶"、"如  相似文献   

5.
展览演出     
北京地铁里中央芭蕾舞团新戏《泪泉》的招贴画随处可见。中芭每年都要推出重要舞剧。去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因有张艺谋的加盟而轰动一时,今年的《泪泉》也吸引眼球。 《泪泉》改编自普希金的长诗《致巴赫奇萨拉依宫的喷泉》,讲述了13世纪一个鞑靼王和波兰公主之间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清官戏、武侠戏、婚外情、大款发迹戏等充斥当前荧屏的恹恹局面,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刘老根》无异于春风拂面,令人耳目一新。电视与小品二人转,转出了涟涟新意,又激起了阵阵波澜。《刘老根》以东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又在城里开了眼界的刘老根,引资办股份制旅游山庄,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故事。剧情围绕刘老根兴办旅游山庄所遇到的重重困难———资金问题、用人问题、乱摊派、乱收费问题,形成一个个戏剧冲突,艺术地再现了农村改革和农民创业的艰难。这符合电影戏剧艺术的表…  相似文献   

7.
艾丰是谁? 前些年,他发表过揭露黑龙江大贪污犯王守信的通讯《触目惊心发人深省》,后来又发表介绍我国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通讯《已是山花烂漫时》,介绍引滦入津工程的通讯《背水之战》,反映襄樊市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经验性通讯《现代化的觉悟》。他的学术专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以及与人合著、合译的《记者的素养和技巧》、《新闻报道与写作》,都在读者中获得较好的评价。今年以来,他又发表系列述评《菜篮子引起的思考》和《葛洲坝的启示》等。读了这些作品,感到它们气宇恢宏,立意高远,耐人咀嚼。他如何做到这一步的呢?我早就想能探索其中的奧妙。  相似文献   

8.
(一) 《沂蒙山人》是根据获奖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以下简称《花环》)改编的。要把这部十余万字的中篇,纳入70分钟的戏曲广播剧里,首先碰到书长与戏短的矛盾。我们考虑过前人的经验,过去三国戏有四十多出。一部《三国》,为什么改成了那么多出戏?就是解决书长戏短的矛盾。最近录制的电视剧《武松》、《鲁智深》、《顾大嫂》都是《水  相似文献   

9.
一部拷问灵魂的力作——评大江健三郎新作《空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北京演讲2000》这场以中国文化精英为对象的演讲中,花了约十分之一的篇幅和时间,讲述了其刚刚问世的长篇小说《空翻》。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为何受到作者本人的如此重视?该作品拥有怎样的社会意义?在大江浩瀚的作品群中又占据了怎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以《雾中风景》中的一场戏作为文本,分析这场戏中色调、空间、表演、人物、声音等符号的能指,由这些符号所构成的符号体系即故事本身,进而分析了故事被讲述的策略,揭示了故事层面与叙述层面之间所存在的"间隔",进而试图探寻导演本身的叙事意图,阐释叙事"间隔"和叙事意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辞书的编纂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些人名条目,应当如何处理那种颂扬性的评价语?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等等。首先,谁的名下加这种颂扬性评价语,谁的名下又不加?其次,遇到这类问题是否都得请示中央,等中央来决定?其三,如果这些评价语要随政治风云的变化而变化,是否会影响辞书的客观性、稳定性及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天真而又乐观的孟超,内心充满了激情的孟超,写过诗、也写过小说、还写过杂文的孟超,过了几年,怎么就突然写起了昆曲哪?而又有谁能预料到,怀着一腔豪迈的壮烈的激情,“试泼丹青涂鬼雄”的孟超,最终竟因这出“鬼戏”,而殒身丧命呢?  相似文献   

13.
世人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论是《霸王别姬》中的虞姬,还是《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经过一位位美伶人妖娆身段与妩媚眼神的细细雕琢,均成为永恒的经典,甚至成为那个时代不灭的记忆。然而,对于真正的伶人世界,你又了解多少呢?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史研究存在着一个偏向,那就是只重视记者、编辑那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忽略了对经营管理方面新闻从业人员的研究。读过新闻史的人没有不知道王韬的,可是又有谁知道与王韬合资筹建中华印务总局,后来又成为《循环日报》总司理(即总经理)的黄胜?说起邵飘萍尽人皆知;为《京报》而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写出中国第一本《新闻事业经营法》的吴定九,又有几个人知道他?大家都  相似文献   

15.
2005《超级女声》出乎意料的火爆,你还没弄清个所以然,就已红透半边天了。《超级女声》带来的收视效果、取得的营销突破、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发的舆论震荡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业界称之为“中国电视的奇迹”,学界称之为“奇特的文化现象”,美国的报纸评价《超级女声》“红透中国”,“以前从没有哪个节目能像‘超女’一样,铺天盖地地占据中国的主流媒体”。在电视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之际,凭着《超级女声》,电视湘军再次树起了一个娱乐新标高。2006年《超级女声》又会是什么样子?人们拭目以待。因为观众对它的热切期望,“戏”还没有开场,媒体已经有了很多传闻、猜测和评论。事实究竟如何?以后的“戏”怎么演?本刊特约记者、湖南卫视宣管办王云峰将为读者每月在线。  相似文献   

16.
论采茶     
京剧《小放牛》是我们长看的戏,牧童哥和女娘对歌一阵完事,情节和组织都不像舞台戏,因为是太简单了。《采茶》和《山歌》有人说是一种东西,有人说不是一种东西,拿《小放牛》做它们的解答是最有趣的。《郁林州志》说:"元宵以前,乡村中有扮竹马春牛戏者,竹马则唱采茶歌,春牛则唱耕牛曲。"《小放牛》是《竹马春牛戏》移上舞台,可无疑义了。牧牛哥虽不骑春牛,女娘虽不骑竹马,拿马鞭子代牛马是旧剧的老例如此;但他们所唱的是《采茶》还是《山歌》却又不能一  相似文献   

17.
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已经揭晓。本刊特邀请部分一等奖获得者(作者、编者)将他们获奖作品的采编过程和体会写成文章,在《业务广角》栏目刊出。这些文章讲述了获奖作品采编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披露了获奖者的“真经”和心声。您想写出高质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吗?读读这些体会文章,定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几秒钟的快慢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  谁不想一进电梯就快点关门 ?谁没有享受过快餐食品带来的方便 ?谁不想一进加油站就快点加完油 ?谁不知道按键电话比圆盘拨号电话快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这些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而在现象背后有些什么故事 ?也许我们都没有在意。   然而这几秒钟的差别却吸引了华盛顿邮报记者的注意,而且写出了报道《什么都快:快些更快些》。这篇报道,读来有趣,想来是理。记者就是从这些人们并没注意的日常生活小事写起,怎样想快餐更快一点,加油更快一点,生活更方便一点,写出了美国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先是听人讲有本《投稿指南》要出,对投稿很有帮助,我们听了很感兴趣;后又听人说,谁买《投稿指南》谁上当,我们又愕然了。后来,我们弄来本《投稿指南》翻翻,是边翻边笑边有气。这本书,从扉页开始便出错,扉页上版权栏里称“字数560”,这不是大笑话吗?700多页的书只印560个字!这儿不是掉了三个“0”,就是掉了“千字”二个字。  相似文献   

20.
弓雪 《新闻窗》2013,(4):49-49
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谁不记得那个牺牲了的战士口中仍咬着敌人的半个耳朵?读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谁会忘记铁人王进喜在临终前向领导同志交出小钱包、小本子这个无声的举动?读过孔繁森事迹的人,谁又会不被他殉职后身上只找到8元6角钱所震撼?新闻有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就可以变得生动、鲜活、厚重起来,能给予读者充分的回想空间。很多有远见的记者都很注重挖掘既富有美感又能反映事物特征的新闻细节,那么这些细节如何获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