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南朝是中国文学与史学共同发展的时期。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和《陈书》对当时的文学有很多反映,史臣也有一些具体而详细的评价,这主要表现在文德观、丽辞和新变等几方面。史臣对文学的起源俱有阐述,或强调文学的感应,或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作用,俱出于对儒家道德的维护。“四史”史臣还以“丽”为中心的词语来评价史传人物的文学风格,说明他们已经注意到南朝文学重辞藻、重对偶、重音律的审美追求。史臣注重描述文学的发展变化,或选取具体作品来增进说明,或直接表达对文学新变的看法;既有对当时文学主流风格的反映,又有不谐之音的记载,体现出史臣的博瞻远识。  相似文献   

2.
形成或产生于南朝时期的正史《后汉书》、《宋书》、《南齐书》、《梁书》与《陈书》在史传人物的形象塑造方面比较注重描述其文艺修养,其中主要以显现史传人物的文学才能为主,对其绘画、棋艺、音乐等方面的才能也加以积极而广泛的反映。史臣的这种选择固然与南朝崇尚文雅的社会风气有极其重要的关系,但是文学才艺能力的展示对于官修史书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丰富了传统史学的表现方法,同时也加大了叙事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力度,拓展了人物的描写范畴。  相似文献   

3.
从南朝四史<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的记载和评述中,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一种奢侈与靡丽之风的发生与兴盛.自刘宋大明、泰始年间起,一种浓郁的奢侈、靡丽、享受、娱乐之风逐渐弥漫于上层社会,并成为南朝突出而持久的社会特征.四史史臣采取帝王诏令、官吏奏疏、史臣描写以及史臣评述等方式详细地记载了这些内容.南朝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在内容和审美倾向方面受之影响颇深,从而促进了文学娱乐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南朝史书即《宋书》、《南齐书》、《梁书》与《陈书》在描述史传人物的形象特征时主要立足于传统史学如"前四史"表述方式基础之上,体现出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塑造方法:一方面,外貌特征的表述呈现出一种普遍化趋势,在数量上远超以往史书。另一方面,表述的中心词语是以"美"和"善"为主,注意形容史传人物风度、举止。这种明显的唯美倾向是以往史书所缺少的,也是史臣在撰作过程中主观性的增加和改造。诚然,这种处理方法对史传人物的形象刻画起到了重要的烘托和渲染作用,有一种直接而强烈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5.
南朝学者任昉的诗歌创作受到钟嵘的推崇。作为当时和沈约齐名的文坛领袖,他的诗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公宴酬唱、奉和写景、朋友间送别等,再现了南朝时上层社会的文人生活。其诗歌表现为雍容雅正、用典恰当、风格多样、感情真挚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史传文体是古代,尤其是南北朝文体中一种重要文体,其渊源有自,章法可循。古人重史,源于人们对史学性质、史传体例和史传撰述的认识。其中,他们又将科学地合理地建构史传体例作为撰述的重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实践。体例确定之后,写什么,怎么写,随即进入实际撰述阶段,其成败得失,由史家的史识、史笔、史才所决定。南朝现存的范晔《后汉书》、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便是严依这一撰述规律而被历史保存下来的典范之作。它们既是后人研究后汉、宋、齐历史的重要资料,又是探讨研究南朝史传文体的重要范本。其撰述成功,再现了南朝史传文体蓬勃兴起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与《陈书》的史论具有趋同的特征,如骈俪色彩,这是南朝文学兴盛直接冲击与影响的结果。对于南朝史传所呈现的骈俪色彩唐初史臣一直持以贬义。但这不失为南朝史论显著的时代特征,四史史论中的骈俪成分以其美文的魅力恰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见解与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来是举世闻名的诗歌古国,诗歌理论随着诗歌创作的繁荣而发展,日臻完善。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就说过,诗具有“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作用。后来,孟子在《告子》中,提出了分析作品和评价作家的两大原则:“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到了汉代,卫宏在《诗大序》中,对诗歌的性质、内容、体裁、作用及其表现手法都作了比较全面的闸述。到了南朝,《诗品》和《文心雕龙》等理论专集先后问世,开始起到了指导批评,指导创作的作用。时至唐  相似文献   

9.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所著的《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其中宋征士陶潜被列入中品诗人之列。本文将就《诗品》中"宋征士陶潜"进行详尽的解析,以揭示陶潜在诗坛的功绩地位以及诗歌的艺术成就,并结合陶潜的诗歌创作、南朝时期的诗坛文风以及各家对陶潜的评论,对钟嵘在《诗品》中对陶潜的定位是否有失偏颇的问题略抒管见,以祈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0.
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和《陈书》记载中,史臣所关注和强调的文人与今天文学史所肯定的作家有同有不同。一些经典作家如谢灵运及梁代文人集团取得的文学成就,四史的描述与今天文学史的认同都保持了一致性。然而还有一些在四史的记载中声誉很高、文名甚盛的文人,在今天的文学史中已难觅影踪。这一现象说明历史人物的文学定位存在着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史臣的记载和评定在文学作品与作家的经典化方面负有重要的导向和评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魏书·高句丽传》是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之一,高句丽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它具有承前启后的史料学价值,表现在三点:一是《魏书·高句丽传》在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中地位特殊,二是其史料广被后代史家或史著所认可和传承,三是它开辟了一种全新的《高句丽传》成传模式。  相似文献   

12.
“六经皆史”说是章学诚站在学术史的立场通过对传统史传文体的批判而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史学命题,它不限于对史传文体做客观的分析,而是重在探究撰史的作意,强调专家之学。他所提出的记注和撰述传史理念,是对刘知几言事分立、相兼观点的深化;而“《书》亡而后《春秋》作”的命题具体勾勒了先秦两汉史传丈体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期的唐史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增强,以及对《旧唐书》的不满,使得北宋中期出现了一股唐史研究的热潮,涌现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史家和史著。这些史著多以《春秋》之义为评判标准,褒贬唐史,史评色彩浓厚,鉴戒思想突出。  相似文献   

14.
王仁裕(880—956),唐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时有"诗窖"美誉。他的诗歌创作,今可考者主要包括各类史籍记载的诗集《西江集》等5种,有《全唐诗》存1卷15首(句)和散见于别集的少量诗作、句和引谚等,然截至目前总数不足20首。通观其诗集(包括诗文集),均已在他亡故后的一段时间里散佚,无完整诗集收入类书或见于别集,今据史料记载可考知其概况。从王仁裕现存诗歌,可以窥知其艺术风貌和思想内容,甚至一些作品可以作为考证作者生平事迹的主要内证材料。  相似文献   

15.
纪传体正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记录的隋唐题材历史故事,为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依史以演义",存在六种情形:抄缀史籍,稍加润色;依史演义,扩充成章;剪裁合并,连缀成篇;据其一点,生发想象;偷梁换柱,背离史实;随意虚拟,自由创造。正史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渊源和艺术源泉,但历史记录与小说叙事不可等同,史籍遵循实录原则,小说创作凭依想象、创造,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新唐书》采用小说材料来修史是学界的共识,但历来褒贬不一.宋人吴缜《新唐书纠谬》就认为,《新唐书》“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在史家眼中,什么样的“小说”可以作为“史实”用来修史,《新唐书》又是怎样甄别小说材料的,它如何把小说“正史化”?《新唐书》采用李公佐《谢小娥传》来修撰《列女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借这个实例我们可以一窥唐宋史家的小说观念和史实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以史为鉴思想,尤其是孔子的以史经世的政治追求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自此以后,有成就的史家莫不把以史经世作为著史目的。在传统史学中,史学的经世功能几乎被推崇到极致,因此从事历史编纂自然也就成了一件十分神圣的事业,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学人为之奋斗不息,成为史学繁荣的内在动力。然而由于过于注重求用而忽视求真,也使中国传统史学始终不能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新、旧唐书及新、旧五代史均无王希羽的传略,对王希羽的人生史迹,只有从五代、宋、元诸多史料笔记与其他文献里搜求。唐昭宗天复元年(901),七十三岁的王希羽方进士及第,一生官职也只是短暂的秘书省正九品校书郎。但由于他“词艺优博”.诗歌造诣的底蕴丰厚的影响,元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辛文房,将其以附传者身份入录《唐才子传》。在中华民族复兴伟士工程进程中,探索王希羽履历史迹。对其现存诗章进行研究,对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对时局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诗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大丰富使中晚唐咏史诗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诗在灿烂的诗词星空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咏史诗由"史"向"诗"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历史的真实向艺术的真实的发展过程,到中晚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修辞学和纯文学演讲集》是亚当·斯密的后人根据其修辞学和纯文学讲稿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是斯密思想的历史性的集中体现之一。他倡导历史写作中的间接叙述方法,强调历史素材的真实,注重把握历史事件在时序、发生地以及因果等方面的联系。此外,斯密还表现出对古典史家以及近代早期史家们的叙史方法的推崇。这些观点构成了斯密思想中史学意蕴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