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建立在“文化惰性”理论之上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一个手段,是面对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文化建设道路的选择。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即以“极端”全盘西化的手段实现“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资产阶级西化论的主要代表,“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早在“五四”前,他就积极参加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提出过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主张。但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提出西化理论,则在“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以后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因此,我们的评论也从这个时期开始。  相似文献   

3.
胡适并非一开始便是“全盘西化”论者,他的文化思想亦有个发展演绎的过程,早期胡适在文化问题上是持“中西汇合论”观点的。胡适主要是通过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两个途径来沟通中西文化,从而实现中西汇合、再造文明的目的,在此意义上,整理国故与输入学理都具有更新文化传统、建构新文化的深刻意蕴。但是胡适中西文化观的某些内在缺陷,使得胡适的“中西汇合论”思想发生歧异,进而显示了滑入全盘西化的指向。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他在1929年上海出版的《基督教年鉴》上发表的《今日中国的文化冲突》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了“全盘西化”(wholesale westernization)和“充分现代化”(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的口号。之后在1935年,针对折衷主义的“中国本位主义”论者,发表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爱国的先进人士对西学东渐采取了不同的对策。胡适对"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讨论有明确的态度,他不是"全盘西化"论者,而是中西文化融合论的启蒙大师。  相似文献   

6.
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而其“全盘西化”论尤遭贬斥。最近李振霞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胡适”一章中对胡氏“全盘西化”论进行了辨析,令人耳目一新。掩卷沉思,我得到了一些启示:胡适的思想基本上是前后一贯的,他一生都把实用主义作为自己思考一切问题的指导思想,“全盘西化”论虽然走进了死胡同,但却留下了一些值得反刍的思想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正> “全盘西化论”,最初得名于30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50年代大规模批判胡适后,它与胡适如影随形,成为胡适若干条罪状中的一条。在80年代“文化热”中,由于方励之,刘晓波与《河殇》作者的“旧话重提”,以及以柏杨,李敖、孙隆基为代表的台港和海外学者的大力宣传,它又一次成为文化学和胡适学中的热门话题及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文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文化观的显著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全盘西化”在用词上存在缺陷和弊端,它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回眸胡适     
胡适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化救国之路的积极倡导和实践。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化。胡适思想激进的一面存在于他对历史的认识及对传统化的批判中。“全盘西化”作为一种激进主义的化观念,是胡适新化建设的理想目标。学革命是胡适“化工具”革命的具体实践,具有实用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胡适的东西文化观作全面的探讨,从东西文化大论战的视角,看胡适的东西文化观和其寻找“民族自信心”、对梁漱溟文化观、对“本土文化”的批判,说明胡适的“西化思想是”求新声于异邦”——寻找救中国之道。在这样的基础上,申论胡适一些具体看法上的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12.
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长期以来,有的人一谈到“全盘西化”,往往就联系到胡适,认为胡适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起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全盘西化派”,甚至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实际上这与历史事实不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将他从西方“拿来”的怀疑精神、实验主义、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科学方法等文化思想用以沟通、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张扬了“启蒙与再生”的文化交流精神,对促进中国文化、学术和教育的现代化和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价值和启示意义。作为一位对自由和民主怀着终极期望的世界化启蒙者,他始终不渝地坚守着那片精神息壤,孤独地求索和守望,终生不息地进行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理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早年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态度并不是“‘西化’趋向较为突出”。早年的孙中山,不但没有西化的趋向,而且恰恰是一个热爱祖国历史文化,并善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革命家;晚年也没有“文化保守主义趋向”。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鲜明地反对走极端,即反对极端守旧排外,反对极端崇拜西方。孙中山的文化观,是革命性、理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的文化观。革命性表明他的文化观并不保守,理性使他没有全盘西化趋向,科学性说明他的文化观符合历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主要讨论了胡适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化界争论中对于中西化观的看法,指出了他和梁漱溟、陈序经化观的显差别,认为他所提出的全盘西化论只是一种手段,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  相似文献   

16.
胡适被看作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 ,此乃一个历史性的误会。从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观照胡适本世纪初提出的“全盘西化”主张 ,我们不难发现 :胡适不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 ,而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新文化运动先驱 ,其“全盘西化”的主张尽管后来造成不良后果 ,也使他自己蒙上了不洗之冤 ,然而在五四时期的反封建运动中却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胡适和梁漱溟的中西文化现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他们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缺陷困而必须进行革新,对传统文化都有肯定有否定。同时,他们在如何评估西方文化、如何革新中国文化的问题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他们对中西文化冲突问题的探索既有种种缺憾,也不乏真知灼见。研究、比较胡适、梁漱溟的中西文化现之长短得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序经的教育思想是他的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全盘西化。陈序经把教育的现代化与中国化对立起来,揭示对“国情”的动态性质,抨击教育的复古现象。但陈序经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中国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是片面的。陈序经的海南情结体现在他对发展海南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是海南发展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试论陶行知的中西文化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陶行知中西文化教育观产生的背景、内涵和历史地位。作者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分析了陶行知所揭露的旧文化教育所患的“外国病”、“八股病”的表现和危害,阐述他的中西文化教育观的纲领、取舍标准和实施方法,指出这种中西文化教育观是对近现代“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西学东渐”等文化教育思想的改造、整合和升华。它同“文化怪杰”辜鸿铭的文化复古主义、胡适的“全盘西化”以及其他人的文化本位论、文化折衷论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在精神上则与科学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相一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论战中,陈序经和吴景超在反对复古的教育观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向更深入的文化理念进展时,两人的观点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分歧。陈序经认为教育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文化的其他方面要西化,教育也必须西化,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吴景超认为别国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可以被效仿却不能被完全的继承,中西文化调和后所创造出的新的文化才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两人的这场交流最终融合于中西文化论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