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命名”是学思维的核心“修辞”活动。“学命名”的特异性首先表现为不定性、未定型和不断变化的过程性;其次体现在以“批评命名”与“学史命名”交互生成、影响、 作用等形成的整体性;其三是渗透于以超越性学理抽象与现象的客观性整合合孕而成的现实性;其四是含纳在“修辞”策略转换历史过程中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2.
以数字将文学批评方法命名为“第三种批评”、“第四种批评”等的作法。是从观念出发,不是对文学批评实践经验的总结,违背了为理论、学说和批评方法命名的规范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因此.以数字命名批评方法是不科学的.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3.
贺桂梅 《教育学报》2005,1(3):83-91
新学成为高等院校一个独立的学科方向,始于50年代初期.作为教材的学史写作也成为课程建制的核心部分。50年代后期,“现代学”取代了“新学”命名。本以新学史写作从“新学”到“现代学”概念的变迁为线索,考察“现代学”作为一套知识体系在50—60年代被生产出来的方式,及其与教育制度之间的关联,尝试对“现代学”的学科命名做一种知识考古学式的探察。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教程》以作品、作家、世界、读等学活动的四要素作为全书的建构原则和编写体例,取得了学观念、研究视角、理论指向、学术视野等四个方面的突破,被誉为“换代”教材。但是,由于学四要素是一种共时性结构,四要素编写体例必然会偏重学活动过程的完整阐述,而失缺学理论作为艺学体系中基础性的分支的自觉而明确的方法论意识,消弱学理论指导学批评和学史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菜肴名称也被推陈出新,包装成“新潮”菜名。本文主要通过对“新潮”菜名的分析,阐述其命名方式的多元化、命名的修辞格以及命名的原则问题,从而推断出饮食文化一定要在语言和社会的协调中才能得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是一个包括写作、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只涉及作品的写作、传播与批评,还包含学观念的演变、作家的活动与交往、社会的学教养和时尚。对曾经发生和存在的学过程进行历时性的研究,就构成了学史学。学史学首先是一门研究学过程,尤其是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的学科。然而并所有的学时代都为学中的过程研究提供了可能,只有明清以后,丰富的历史记载几与档案相埒,而同时档案也最大限度地充实了历史记载,我们才得以从容揭开时间的帷幕,走进学事件和学史情境中去。明清两代丰富的献普真正进入学史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90年代重写学史的理念“纯学”与“现代性”,与以前学史的政治性相比有自己片面的真理性。然而它却跟以往的学史一样,同样也存在着失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反思,在不同的学史的竞争对话中,最终达到真正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学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当代学史的写作了到了一个的转型阶段。今天,我们面临的当代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本?十七年学应该如何评价?当代学史写作如何回到“学”与“历史”本身?这是摆在每一位当代学研究面前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学致力于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研究,但要将中国学批评成功地进行现代转型,首先必须澄清三个问题,即何为中国学批评的“转型”,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何为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中国学批评的现代转型是一项世纪性的课题,众多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而百年来的转型历史就是由这各种力量的“合力”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章提出了“互联网学史”的概念,从互联网时代的“真实虚拟”的互联网化氛围、大众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环境、世纪末潜在写作传统的浮出、学史学意识从理论到实践的成熟给重写学史带来的契机四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学史”概念提出的历史前提。梳理20世纪末期兴起的互联网学的发展道路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的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思想以“趣味”为中心内涵,把文学的“趣味”和作家及读者的情趣、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趣味”以超越狭隘的个人爱好的深广意义,“趣味”成为朱光潜最为重要的文艺理论术语。从价值取向角度而言,朱光潜“趣味论”的文艺理论思想可以理解为审美功利主义,或概括为以审美为核心,追求真、善、美三元调适。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随着党对文艺政策的重新调整,文学创作实现了“人”的复归。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重新传入中国,文学批评亦不例外。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使中国文艺批评急于追赶“现代性”,一时呈现出众语喧哗的局面,从而使80年代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重大意义,然而,浮躁是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共同特征。进入9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成为个人话语言说的舞台,这表明了文学批评开始走向成熟。同时,这一时期的文艺暗伏着一股文化生态失衡的潜流。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警惕,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它是我们迈入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钧瓷在世界陶瓷史上享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体现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钧瓷命名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以艺术审美为手段,以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语言为载体,将其文化内涵恰当地表示出来,这既是钧瓷营销之必需,又有引领人们发现美、享受美的作用。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钧瓷的命名不但要求造成产品之间的区别,而且还要凸显其亮点,产生"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功效,使人们产生美好的联想,寄予微妙的情趣,获得审美的愉悦。钧瓷命名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体现在钧瓷企业、品牌及产品的命名上。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具有十分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文科学、文学批评自身发展创新的内在原因。后现代主义淡化“历史”,后现代人厌烦“历史”又需要“历史”,人文科学的“文化研究”转向和“语言学转向”,文学批评希冀摆脱形式主义的长期称霸局面,旧历史主义已是老态龙钟而不适应时代需要,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登上后现代文学舞台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是中国儿童文学抓住时机、整合资源、创新奋进的一年。深入探讨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成长小说”研究取得突破、理论批评积极介入当今创作现状、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与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有新的发现和创见,这些重要现象共同构成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与亮点。  相似文献   

16.
文学自身从作品到文本的历程,是文学研究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移的历程,是由所指性的“谜义”、“奥义”、“本原”、“心灵映射”向“不确定性”、“边缘性”、“意义多元共生和相互依赖性”转移的历程,是主体(部分精英主体)支配下的文本阐释“一言堂”向注重对文本个体感受中的群言、杂语、平民化转移的历程,是由游离出系统之外、独占奥堂的经典作品向注重文本问性、文本文化研究转移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任何时期的新诗史研究和叙述都与新诗史命名联系在一起,而新诗史概念尤其是对当代(1949年以来)发生的诗歌史现象的命名,其状况是相当混乱而又令人尴尬。这显示了当代新诗批评面对新诗史现象,尤其是1980年代中后期的"纷乱"的诗坛所表现的命名的乏力与失语状态,而越是晚近时期的新诗史命名越是呈现出"批评"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学说解释文学艺术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学的文艺观,认为文艺创作是一种"个人的白日梦",创作的主题是"俄狄浦斯情结",文艺欣赏即"享受我们自己的白日梦"。这种文艺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根本对立,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但他关于无意识、非理性在文艺创作和欣赏中起作用的观点,也含有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批判地吸取这些因素,对于克服长期以来我国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模式化、概念化、脸谱化的写作和追求文艺形象的"高大全"等理性主义的片面倾向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在考察海南文学(1949-1979)创作、作品出版情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海南文学(1949-1979)总体上具有"以琼岛革命史和建设史为主体的文学叙事"特征。文章试图从滥觞(海南当代文学最早的"三个一")、特质(琼岛革命和建设史为主体的叙述)、期刊(飘摇中的摇篮与旗帜)、规训("感时忧世"作的缘悭命蹇)四个方面,对此特征进行勾勒,考察当时政治文化环境对海南于文学创作、作品出版以及文学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因特殊遭际而系身"心魂书写",这使他与历史语境、文学批评、阅读"惯例"、文学史写作之间长期存在紧张与突围的关系."人文精神大讨论"为史铁生与文学史之间的相互妥协提供了机会.史铁生成为"重要作家",是生存环境、文人"圈子"、文学"成规"与制度性环境长期排斥、导引与形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