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表现人性美好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核心之一。在小说中,作家常常通过描写边远乡民身上那种自然、和谐、质朴、善良的性格来歌颂人性的美好,《边城》就是沈从文写得最具人性美的一篇小说。人性美在《边城》中主要体现在亲情和爱情两个方面,并贯穿在凄美的爱情故事之中。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追求,完美体现人性美、风俗人情美融注于自然美中的审美意境,建构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叉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3.
[定位 ]高二的语文学习重在鉴赏 ,强调学生的内心感受 ,《边城》这篇不足七万字的小说向来被视为沈从文的代表作 ,被称为“人性美的赞美诗”“表现人性美的力作”“歌颂人性的至善至美”“表现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等等 ;小说在叙事上也显得较为情绪化 ,具有节制和含蓄的特点 (不靠情节吸引人 )。只有通过细细解读 ,才能准确把握人物关系和内心活动。学习本文要找准赏读的切入点 ,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 ,体悟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课前要求 :学生通过书籍或上网阅读小说全文 ,对整个故事的内容和人物关系有较清…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将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作为重点加以表现。这种人性美既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人生经验复现,同时也是其赖以在现代化的世界中实现精神独立的力量依托。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美好的人性主要表现为生命自由的追寻、自我尊严的觉醒以及纯净人生的渴求等三个方面,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对于人性美的坚定信念,使得沈从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间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并最终为读者谱写出一曲曲忧伤但又不失宁静的唯美乐章。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从维护、发扬人性的立场出发,通过笔下的人、事,竭力表现人性美、人类爱,实践着自己的创作主旨“为人类的‘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因此他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其中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生动、有趣的事,无不包含着深挚的真、美、爱。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将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作为重点加以表现。这种人性美既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人生经验复现,同时也是其赖以在现代化的世界中实现精神独立的力量依托。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美好的人性主要表现为生命自由的追寻、自我尊严的觉醒以及纯净人生的渴求等三个方面,寄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对于人性美的坚定信念,使得沈从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间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并最终为读者谱写出一曲曲忧伤但又不失宁静的唯美乐章。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作家的创作,向来以书写“湘西”世界中富涵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物与故事而著称,其叙事核心实为人物的人格。代表作《边城》即以人物的人格塑造,展示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此为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解码。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是受“五四”精神熏陶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一生崇尚并身体力行的是独立自由的人格,在其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探索着人性的奥秘。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宣称:“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人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往往表现为或善或恶等不同形态,沈从文的小说对人性的描写也相应地包含了讴歌健全人性与抨击扭曲人性的两个鲜明的方面,他把自己与众不同的一系列人性观念都糅合进了他创作的文学世界中,而他的作品自然就成了一部人性美善恶形态的独特写照。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抒情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者的注意和重视。人们交口赞誉作品中浓郁的抒情性和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但是,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小说的思想基础和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至于认为“沈从文是个没有思想的作家”(贺玉波:《沈从文的作品评判(下)》),或把他贬成“说故事的人”(苏雪林:《沈从文论》),或对某些作品的主题感到“捉摸不定”(高云:  相似文献   

11.
从沈从文作品乡村文化世界中表现出的种种生命形态、人性美和人性美的重建、乡村文化世界的生成三个方面,探讨了沈从文作品文化审美品格空间的巨大包容性,及其生成的乌托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废名、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但不同于鲁迅、茅盾等,他们更加讲究主观个性的表现,把表现“美”当作创作的最高追求。废名的小说是一首首真善美的诗,它使小说意境“雅化”,沈从文的小说是一首首湘西民歌,它使小说的意境“通俗化”。一雅一俗,概括了他们小说意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在启蒙的文化思潮中,用牧歌式的笔调描绘了湘西独特的生命形式。沈从文通过一系列对单纯、美丽、勤劳的“边城”居民的精神风貌的描绘,表现了浓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形成了小说对生命形式的审美把握,其集中体现在:发出了解放人的个性的呼声,能使人明辨出是非曲直和美丑善恶,净化了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先生的湘西小说,塑造的人物没有扭捏造作之态,处处彰显着真真实实的人性。他们活的胆大包天,痛快淋漓;原始生命力强劲剽悍,无拘无束。同时,作者把乡民的生活放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去拓展,即使被扭曲的灵魂里也显现出诸如爱情、友谊、勇敢、勤劳等情感和道德美的光芒,辉耀出质朴的人性美、人情美的理想生命形态。这一切,表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理想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5.
对《边城》与《强盗》的比较,可以发现席勒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存在诸多相似,他们都试图通过审美的途径实现人性的完美,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政治理想。他们在反思民族危机的过程中,把弥合人性的分裂作为解决国民性问题的基石,而且在大量的文学创作中对人性美理想做了形象化的表达和演绎,从而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文学理想和美学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边城》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以及"牧歌式"的文体构筑了一个理想化了的湘西边城,在那里人们宁静自足的生活,人心向善,正直、朴素,处处体现出人性美。从而使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了沈从文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联系 ,认为沈从文小说以个体道德真实性的眼光讽刺了教会和牧师的虚伪性 ,同时也表现了文学与宗教在情感和审美上的相似性。基督教的《圣经》也在语言文体上给予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诸多启示 ,尤其是《圣经》中的《雅歌》为他表现人性与神性的牧歌性提供了语言和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在这众多的作品中,至始至终贯穿其中的是对人性的执着阐释.中篇小说<边城>则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了他对人性美的理想追求,即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边城》是沈从文“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小说中的“茶峒”风光秀丽、人性纯美,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构成了沈从文的“理想国”。沈从文的笔何以能表现出如许的美(美丽的人、美丽的景、美丽的事和美丽的人性、人情)呢?沈从文又何以会借《边城》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呢?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一、抒写“乡下人”的乡愁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从那个充满质朴人性、富有诗意甚至带有原始情调的湘西走向大都市。他带着追求健康、向上人性的“梦”离开了家乡,而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让他失望。他在“窄而霉”书斋里努力地创作,可…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大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体现了乡土小说叙述的两大倾向,即以鲁迅为代表的“揭丑”与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构美”。这两大倾向主要表现在审美追求、叙述立场、写作方式、情感归属四重差异上:崇真与尚美、国民性批判与健全人性重构、真实刻画与诗性写作、无奈逃离与深情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