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不仅局限于对现实世界的满足,同时也在不断追求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超越和升华.而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要靠教育.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德育价值提升的支撑点:关注人的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主体的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的生命体.不断超越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人之生命永恒的追求.德育是建立在人的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德育价值应关注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认识,培养生命情感,磨练生命意志,引导生命行为,实现贡献社会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3.
丁钢 《现代教学》2013,(10):79-79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物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生物性生命是人作为“自然之子”所具有的与其他生物没有差异的生理性存在,是精神性生命和价值性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精神性生命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是人超越动物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价值性生命是人对生命终极目标的追问,是对“为何而活着”的无限探寻。人不能只是停留在生物性和精神性存在上,更应该追求价值的实现。只有在追寻自身价值的历程中,人的生命才能感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与幸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惬意。教学是一种价值活动,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通过智力劳动来实现自身价值,不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铺就道路。有效教学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命价值,彰显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够从根本上体现教学“人为”的活动特征和“为人”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4.
渠源 《教书育人》2012,(28):12-13
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关注生命,教育方能绿意盎然,生机无限。而作为德育课程,以其自身的特性对人的生命发展发挥着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作用。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唤醒生命意识,探求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关爱情怀。生命教育既是一种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教育实践。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美化生命,让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之力度同时焕发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生命价值取向指的是在整个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生命意识的学科价值取向,追求精神生命的成长和成熟,通过对学生有意识的培养和无意识的熏陶,促进生命质量和意义的不断提高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陶渊明对生死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因而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但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理想无法实现,因而对时光飞逝、生命短促充满了焦虑和痛苦。陶渊明自觉探求生命的根本,关注人类的命运或生存境遇,去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境界。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为后代士人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命因价值而永恒。多彩的生命构成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不断地追求并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生存的意义,从而成为生活的主宰。  相似文献   

8.
原始人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揭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二重性本质,即有限的自然生命和永恒的精神生命.突破自然生命的有限性,创造属人的永恒生命,追求无限和绝对,关怀终极,这正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这在以灵魂观念为基础、以原始宗教和神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拟人化的世界观中以想象的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而上学正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中的这种超越性,是从理论上来实现这种超越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9.
冯至的早期诗集《昨日之歌》,蕴含着诗人对永久至美境地的无限渴望。这种渴望在各种内在、外在场景中成为一种最高价值参照,映照出人生在世的许多失落与伤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作为个体生命对永恒的不断感悟与不息追求。  相似文献   

10.
人是实践的生命价值存在,教育实践是实践的一种具体方式.教育实践是教育主体的生命实践活动,是教育主体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成长途径.教育主体参与教育实践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生命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生命成长与生命价值提升的过程,就是师生生命本质实现、确证、生成与彰显的过程.教育实践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品性,它坚持教育主体的生命立场,以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为旨趣,注重生命生成与关怀生命,追求教育主体生命成长和生命世界的丰盈,彰显出丰富的生命特性和浓厚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意义与德育的关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梅萍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73-77
人不仅是实体的存在,更是意义的存在。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无助感。要走出这种困境,德育工作必须改变“纯工具化”理性,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包括对生命情感的关怀、对终极信仰的关怀、对社会责任感的关怀和对苦难与死亡意义的关怀,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和现实的物质纷扰,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志洁 《中学文科》2009,(1):135-136
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下,教师既要关注自身素养的提高,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还要关爱学生的生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被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无限增值的空间,使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13.
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下,教师既要关注自身素养的提高,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还要关爱学生的生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被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无限增值的空间,使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14.
孟二伟 《现代语文》2006,(12):59-60
时间构成了每个个体生命的全部,而人的生命却在无尽的时间面前犹如沧海一粟,转眼即逝。自我生命本体在无限永恒的时间面前只能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在时间的面前,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屈从于时间的摆布,还是反抗时间的重压。每人的选择不同,形成其不同的时空结构。在这特定的时空结构凸现出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生于乱世有着复杂背景的张爱玲在这特异的时空,以自己奇异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作出了独特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对人的完整生命的动态把握,突出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具体表现为对生命之美的追求。而对生命之美的理论思考,始终表现出了对生命异化的警觉与对价值和意义世界的自觉看护。它突出生命本体论,追求生命的创造和发展,讲求人生境界的提升,是对近代理性主义所造成的价值失落、生命虚无和生存荒谬化的反思与回应。  相似文献   

16.
理性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在卖践领域蕴涵着一定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它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性、必然性和永恒无限的能力,它运用知识和理智,控制和驾驭人的自然生命欲望,使有限的生命升华为追求无限的精神力量。人的生命自然的非理性特质和超越自然生命的理性特质,共同构成人之生命与精神对立统一的内在本性,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和谐无间、理性感性的融合浑然不分状态下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一高校德育对生命解读的主要范域1生命存在的过程解读生命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人改造世界、改造自我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教育大学生,生命过程不可能一番风顺,因为人是有追求的生物体,人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会追求更高的心理满足。所以,只要有追求就会有困难,经历困难获得的成就会更显珍贵。所以说,生命存在于传承生命和文化的过程中,在于体验人生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痛苦、如意的幸福和不幸福的灾难过程中,在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蔡鸿艳 《海南教育》2014,(12):57-58
现在的教育是大众的全民的普及教育,是一种优质教育、追求智慧的教育。它的真谛在于追求无限宽广的精神生活和人类永恒的价值——真、善、美和智慧。让我们的孩子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人的价值,养成孩子的关爱情怀,使他们最终具有丰富的精神、优良的品德、坚定的信仰和健全的人格,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会学习,还要进一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种学习,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用轻松的教学方式传递,用愉快的生活方式熏陶。  相似文献   

19.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人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的精神存在是一个相对于物质存在而言的主观存在和意识存在,即对存在的意识状态、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主观理解、感受、向往与追求,是人不同于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不断超越物质世界,超越人类自身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