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育政策议程是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和不同利益取向的主体之间博弈的过程及结果,动态上表现为将教育政策问题提上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议事日程,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问题进行商讨、研究和规划,并准备制定相应教育政策的步骤、程序等过程;静态上则表现为教育政策问题的集合及一些计划和安排。教育政策议程可以分为综合性政策议程和政府政策议程两种类型。教育政策问题进入教育政策议程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即:教育问题或价值诉求的性质、主体因素、大众传媒和突发(偶发)事件等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2.
曹晶 《中学教育》2013,(5):54-60,66
在城市化进程中,教育政策公平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育政策的精英化、城市化及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教育政策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缺席,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城乡二元结构等。建议通过确立公平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建立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加强政策执行的指导和评估机制等措施以提高教育政策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中美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经历了两种价值取向:一是实施"城乡、地区不均衡发展和精英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二是追求教育公平的政策价值取向。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经历了以"保障教育机会均等"为基相标指向时期、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价值导向时期和以"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质量相扶相携"为基本价值追求三个重要发展时期。通过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对比分析可知,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要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构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承担最终责任的体制机制,必须建立权威、系统的基本公共服务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4.
由于体制封闭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政策议程的设置往往与其公共利益价值取向相背离,社会排斥问题显著。我国教育政策议程中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为媒介排斥、制度排斥和自我排斥,这是由媒体自身话语系统的局限性、制度的封闭性以及公众自身等因素造成的。鉴于此,就需要强化媒体在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公众性导向,逐步加大政府决策体制的开放性,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以消解或弱化政策议程设置中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5.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城乡隔离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变化过程;相应地,我国城乡教育政策也经历了由城乡二元教育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嬗变过程。反思教育政策嬗变过程,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对价值理性的高度关注应为教育政策嬗变的应然价值取向;教育政策嬗变模式应常规变化模式与“范式”转换相结合:教育政策嬗变方式应政策延续与政策终结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政策价值现在政策系统与决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直接关系着政策的正确与否;政策实践途径对政策实践活动能否遵循主体的价值取向,顺利实现政策理想,达到政策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邓小平教育政策思想体现了他在教育政策实践中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以探索教劳结合为中心的政策萌芽起步阶段、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政策发展初期阶段、偏向政治化的政策偏执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建设的政策转变阶段、体现个体价值的政策发展阶段。呈现出以社会需求为主要推手的劳动教育政策形成机制、以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劳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过程保障、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形成机制、以育人为主继续倡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共存的政策价值取向、加强资源开发与师资建设的政策过程保障、民众参与的政策话语规则,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变迁,在政策效果上,表现出由不稳定向稳定、由数量不足到数量保证、由低素质向高素质追求的特征;在政策价值取向上,体现了政策由工具价值为主向关注教育本体价值转变的特征;在政策倾向上,体现了教育从"城乡二元社会"的"城市优先"向公共服务社会的教育公平转变的特征;在政策客体上,表现出教师个体由被动的统包统分一元化就业到自主择业、自愿招募多元化就业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师政策经历了政策调整、启动改革、深化改革、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农村教师政策有着新的调整与变革,实现了政策价值取向、教师教育理念、农村师资配置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蒋建华  崔彦琨  王鐘 《教育研究》2021,42(11):132-137
教育政策环境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媒介等方面的新变化对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课题.教育政策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工具,通过跨越舆论学、教育学和政策学的学科界限,研究舆论与教育政策的关系,构建新的教育政策议程,有助于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为此,教育政策需要开辟新的视域,以应对教育政策议程中单向控制面临的新挑战.以新的教育政策要素为基础重构教育政策议程,建立舆论与教育政策之间"二维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即建立政府议程、传媒议程以及公众议程在专业议程帮助下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二维双向互动"有利于让科学引导教育,让教育引导社会,让社会舆论成为教育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文章首先分析了教育政策评估的基本涵义,然后对“两免一补”政策作出了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和政策价值三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这项政策运行效果良好,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保证了农村地区入学机会的公平,凸显了公平和正义。对于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价值范式及其对教育政策主体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政策价值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对教育政策价值的分析不应忽视对教育政策主体的价值分析,教育政策从根本上体现并实现着政策主体的价值内容、价值追求与价值选择,教育政策价值与教育政策主体价值有着内在的不可分性。教育政策主体价值依次表现为元价值、隐价值和显价值三重形态。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控制教育资源,追求教育利益的一种活动。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主要由教育政策活动的价值要素及其关系构成,包括教育政策的价值主体、教育政策的价值客体、教育政策问题和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等主要方面。教育政策主体控制教育资源并追求教育利益时,产生和形成各种教育政策问题;教育政策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价值要素之间构成了一系列基本的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重点校”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重点校"政策是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教育中的体现。"重点校"政策在推动部分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也扩大了城乡间、学校间在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导致了教育公平的缺失,使得基础教育群体间入学机会不公平,尤其接受优质教育不公平。应从制度入手,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教育人事制度、教育财政制度的改革,缩小基础教育校际差别,逐步取消"重点校"政策,使公众享受到较为公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特岗教师政策是农村学校师资问题的一项新政策。审思特岗教师政策的合理性,实际上是针对特岗教师政策中不利于教师发展的甚至阻碍教师发展的不科学之处不断优化政策的过程。从政策角度反思教师发展,是从根源处找出制约教师发展瓶颈,目的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发展。合理性特岗教师政策应当是教师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学者认为异地高考政策更加有利于家庭条件较好的随迁子女,少数学者则认为该政策能有效保障农村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但已有文献仍缺乏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对两类流动人口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差异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异地高考政策对城乡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并探究了该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异地高考政策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城镇随迁子女,且这种效应仅在高政策门槛地区存在,低门槛地区不存在。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看,异地高考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意愿,且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子女。同时,异地高考政策可显著降低农村随迁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为此,各地方政府应坚持并完善异地高考政策,充分发挥该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杠杆作用;流入地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本地高中教育服务能力;中央政府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从教育事业发展、教育政策学科发展和教育政策制订本身出发,对教育政策空间的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教育政策空间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多元性、不确定性和外溢性所决定的。教育政策空间要求教育政策的主体必须做到有效的政策知识学习和抓住教育政策的有效时机。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primary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ctual practice in Tanzania. Policy relevant to pre-primar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and 15 pre-primary lessons from two urban and two rural schools were videotaped. Although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policy specifies the same standards for pre-primary education regardless of location, there wer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across schools. Compared to urban classes, rural ones had considerably less space, larger group sizes, less favorable teacher/pupil ratios, fewer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and less qualified teachers. Teacher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appeared to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more than the physical setting and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均衡推进的财政分析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义务教育均衡推进状况是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义务教育均衡推进是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的重点,我国义务教育区域间、城乡间均衡推进状况可以通过重要的教育财政指标进行表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新的教育财政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寻求学费政策公平与效率平衡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成本补偿成为各国政府解决高等教育财政危机的首选之策。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决定了通过增加学费来改善教育经费的空间是有限的,因而必须通过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创新,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筹资方式,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在学费政策上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以维持高等教育的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