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根据小学科学课的特点,挖掘科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热爱大自然,节约资源;利用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开展课外拓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对象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还要辅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我们的科学教学可以在实验设计时适时渗透德育元素,在实验步骤中加入德育教育,在实验应用里接受德育熏陶。科学课堂上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才能树立起为祖国学科学,用科学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是在一节或几节科学课上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科学教师在各项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与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加强学生的潜实验能力的培养;加强探究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培养;加强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协调共振培养五个方面入手,理论结合实际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科学素质的内涵出发,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重视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德育具体要求出发,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科学严谨、爱护公物、爱国主义、工作习惯、合作精神、奋斗精神七个方面论述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阮尚全 《内江科技》2010,31(10):75-75
化学试验是培养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师学生在努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同时,必须加强德育品质修养,培养科学的实验精神,提高教育专业技能,发展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中强调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通过问答式教学方法,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和提出新的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8.
杨慧 《科教文汇》2009,(9):177-177,196
新课标中强调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通过问答式教学方法,设置学生感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和提出新的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9.
方守仲 《今日科苑》2006,(12):126-126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作为一个基本的课程理念提出,因此,“如何有效实施探究性教学?”,“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成为初中科学教学必须直面的课题。本人经过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实施: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二、传授科学方法,学会探究;三、优化课堂结构,引导探究;四、强调实践活动,落实探究。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必须诱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动机,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并落实到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美丽大学的任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不仅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人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美丽大学要求高校既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又要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环保意识、科学技术、行为品质的生态人。而这两方面要求的实现都必须以生态道德教育为支撑。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在普及生态道德认知、培养生态道德情感、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上。高校只有营造良好的生态校园文化,构建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创新生态道德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美丽大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张君楠 《科教文汇》2014,(25):52-52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的专业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基础,是学生适应学习、热爱专业、树立职业理想的前提。作为教师应认真思考并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采取科学的方法,适时巧妙地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努力培养乐于学习、热爱专业、具有职业理想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学校教育的任务相当迫切,其中班主任工作尤其重要。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班主任工作,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要根据职校生的新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4.
史艳菊 《科教文汇》2013,(36):82-83
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它无与伦比的优势,这种声、画同步,视、听结合,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既可以化静态为动态、突破探究难点,而且帮助学生解答练习,巩固知识。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启动思维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最优化教学。  相似文献   

15.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将“旅游”与“学科”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它的体验性、课程性与开放性为中小学德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主题、方法与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张瑞寒 《科教文汇》2013,(17):179-180
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美学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阐述教师引导学生在地理教材中发现美、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教学形式体现艺术美和教学手段应用体现艺术美的一般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享受地理课堂,在课堂中感受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7.
周志东  吴伟福 《科教文汇》2013,(10):154-154,156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以培养学生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思想感情的艺术表达技巧,树立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增强学生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赵锐 《科教文汇》2012,(20):103-104
实施创新教育是教改的主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应该从处理教材内容、确定教学形式两个主要方面入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探求真知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褚友翠 《科教文汇》2011,(26):23-24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值得后人借鉴,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学瑰宝。只有清楚认识文学的诸多功能,方能广泛运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不容乐观,其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从点滴细微之处进行。大学应重视文学教育,把文学教育作为有效改善大学生德育现状、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进一步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巩固完善专业技能比赛活动.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操作水平,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学生应对经济危机和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下灵活就业的能力,更可以培养一批创业型和对就业具有较高敏锐度的人才。所以研究大学生专业技能大比武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教育则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