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得"与"免得"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目的关系。二者所在句前后为有意致使时表示目的关系;而前后为无意致使时不表示目的关系。"省得"、"免得"表示目的关系时,与"以免"在语体、语义、句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省得"与"免得"除了方言色彩的区别之外,在意义上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2.
“省得”、“免得”是二价动词,主体与客体论元都是事件,事件之间是互斥关系,其语义背景是“在某一事件的作用下,避免了某一事件的发生”。事件AP与“省得/免得+事件BQ”之间存在目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有意目的和无意目的、外向目的和返身目的、已现目的和未现目的。“省得”可分为“省得,”与“省得:”,分别表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以避免浪费”、“避免麻烦的事件发生”。“免得”表示“避免较为严重的事件发生”。“省得:”与“免得”会有交叉,但“免得”比“省得2”主观程度高,感情色彩上严肃、严重。通过考察“省得”与“免得”的词汇化更加印证了两者的语义与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3.
《睡虎地秦墓竹简》连词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睡简》共有27个连词,有的连词用法特别。《睡简》连词分工明确,其“及”和“与”、“若”和“如”有明显的互补现象,表假设的连词字形作“节”而非“即”。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如"字的词性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词"如"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共计出现了147次,分别有作动词、连词、词尾以及形成固定结构,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如"字的基本用法。《论语》中"如"字的动词义项为"像、及、就是"。"如"字连词有假设连词"如果"、选择连词"或者"、他转转折连词"至于"义。"如"字的三种固定结构为"何如"、"如之何"、"如……何"。此外还作形容词词尾。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词"如"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共计出现了147次,分别有作动词、连词、词尾以及形成固定结构,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如"字的基本用法。《论语》中"如"字的动词义项为"像、及、就是"。"如"字连词有假设连词"如果"、选择连词"或者"、他转转折连词"至于"义。"如"字的三种固定结构为"何如"、"如之何"、"如……何"。此外还作形容词词尾。  相似文献   

6.
“免得”连用出现于唐代,最初是一个“免+得”的非句法结构,“得”后接名词性成分作为“免”的宾语。宋元明时期,“得”后接成分范围扩大,即由最初的NP(名词短语)扩展至VP(动词短语),甚至为S(短句)。元代“免得”出现了连词化倾向,而最终于清代演变为连词化的“免得”。“免得”连词化的重要动因:一是词汇的双音节化;二是与“得”后接成分范围的扩大以及“免得”所处的位置有关;三是主观性及语境的影响;四是使用频率的提高。句法环境和重新分析是“免得”连词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读张玉金先生《谈今本〈老子〉中被删掉的虚词》一文时,笔者对张文示例7中"安"的词性和词义有不同意见。张先生认为"安"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而笔者则认为是表反问语气的副词。本文通过对两种用法的比较分析,并结合具体语境,认为在楚简《老子》的这段话中,"安"应当是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8.
并列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分句,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连词中重要的一类。本文主要从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调查了郭锡良《古代汉语》文选中的并列连词“与”的使用情况,在每个时期又从使用情况和连接成分的句法功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可以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并列连词“与”在郭锡良《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9.
公言 《成才之路》2011,(2):100-I0017
"先生"的称谓,大约已经使用了将近三千年。闲来翻阅古籍,得知关于"先生"最早的记载见诸于孔子的《论语》。"先生"一词,后来用法虽多有变化,但含义大都与年长、有识、有德、博学之人有关。君欲知道"先生"之本意及其演变,且听余作"先生"解,以飨诸位。一日年长者为先生。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对“何况”“而况”“况且”这三个词的解释为:(1)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2)而况:连词,何况:这么多的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而况他又是新手。注意“何况”前可以加“更、又”,“而况”前不能加。(3)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上...  相似文献   

11.
何小五 《文教资料》2011,(12):16-17
严迪昌先生在《近代词钞》一书中介绍陶樑生平时认为是陶好友吴长卿所云,周骏富先生辑《清史稿》认为"林清事变"发生在嘉庆十九年,本文作者通过查阅有关原始文献资料试图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若”是先秦汉语中使用较多的假设连词,偶尔也用作选择连词。选取先秦时期代表性文献《左传》和《国语》,对其中“若”的连词用法进行了全面地描写和比较,附带对性质来源相关的“如”的连词用法进行说明,可以总结其在两部文献乃至在先秦汉语中使用特点和语法功能,并可以为考辨《左传》《国语》的文献关系提供语言学的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拥有多个英文译本,在不同英译本中对"否则"类连词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本文将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中的"否则"类连词翻译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几组统计数据中总结"否则"类连词的基本译法和表达含义,进而提出几点翻译策略,包括标志词译法、特殊句式译法、独立分句译法、虚拟语气词译法等。  相似文献   

15.
对于《陈涉世家》中“与皆来会计事”一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北大中文系《古代汉语》、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都翻译为“一起来集会议事”。“皆”指“一起”,那么“与”是什么意思?对此,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略而不提,《古代汉语》认为“与’’迢‘举”,是全部的意思。对于此类注释,汪义华先生提出质疑。他认为“与皆来会计事”是“皆来与(之)会计事”的非常规词序省略句。窃以为将“与”看作介词是合理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之。  相似文献   

16.
陈健 《现代语文》2007,(5):63-65
1.引言"一律""一概"和"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三个副词。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这三个副词的用法作了详细的说明,一些其他的虚词著作也基本因循了《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说法。我们就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为主要依据简要地介绍一下它们作为范围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孙艳华 《课外阅读》2011,(8):244-244
鲁迅先生的《过客》历来有多种解读,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挖掘其内涵。剧本中有三个人物、三个方位、三个问题、三次沉思、三次惊醒,本文将从这个数字“三”来解读其中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许渊冲先生在自身诗歌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诗歌翻译"三美论"。这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葬花词》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作品,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运用"三美"理论对比赏析《红楼梦》2个经典英译本对《葬花词》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传达,探讨两位译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便于论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颜维奇 《师道》2005,(5):26-26
《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三个“外人”意思都一样吗?九年级语上册(苏教版)《桃花源记》一对“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的注释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也就是说,教材对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外人”的解释是一样的。真是这样吗?笔以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归”字在《诗经》中,含义是非常丰富的,仅“于归”、“归宁”、“大归”三词就描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三个片段:结婚、回娘家、被弃。本文试图从“归”字在《诗经》中的不同含义入手,结合《诗经》文本和其他一些先秦典籍,探讨其时女性的一些婚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