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的年     
我记忆中的年,它是雕着俗艳图案的小船,撑篙的是父亲。父亲的年里,对联是重头戏。进到腊月,头一桩神圣的事情是请老姑爹爹来家里写对联。其实,父亲也能写,但他嫌自己的字不好,只敢写些鸡笼与猪圈的对联,人丁出入的门,总要贴上老姑爹爹的字才体面。之前,父亲早已经将红纸裁  相似文献   

2.
漫话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一门雅俗共赏、耐人寻味、妙趣横生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历经千年,对联始终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关对联的知识典故、佳话趣闻、名篇佳作可谓浩如烟海。下面,笔者希望能从对联的知识宝库里撷取一二,连缀成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王学文 《河北教育》2013,(11):46-46
初识书法 父亲从小打下了欧赵的底子,尤以行书见长.每年寒假,父亲总要为乡亲们写几天春联.我从六七岁开始,就开始给父亲"拉对子". 村人管春联叫"对子".由于桌小纸长,每写三四个字,就要有人抻着纸向上拉动,以便书写者书写,这就是拉对子.有时父亲一边写,一边会教我认对联上的字.等我稍大些,他也讲些平仄对仗的知识.这对子拉着拉着,我就背过了百十副.再到后来,父亲出浅近的上联考我,我居然也能对出工整的下联了.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我看《红楼梦》是跳着看的,跳 过的总是那些诗文、对联、灯谜之类。等到 学会品读的时候,我才知道曾经错过了怎样 一段景致。 读《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我突然 感悟到,这岂不是一篇很好的文学讲义?宝 玉在大观园,在他的父亲面前初展才情,一 批清客在旁捧场迎合,无论是宝玉对众人的 批驳,还是众清客对他的赞誉,都是极好的 点评。宝玉将"泻玉"贬为"粗俗不雅",而 写作"沁芳",将犯了正名的"杏花村"改为 "稻香村",诸如此类,宝玉和众人那番理论, 其实便是作者的文学审美观,让人们从中得  相似文献   

5.
漫话对联     
对联 ,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是一门雅俗共赏、耐人寻味、妙趣横生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历经千年 ,对联始终焕发出勃勃生机。有关对联的知识典故、佳话趣闻、名篇佳作可谓浩如烟海。下面 ,笔者希望能从对联的知识宝库里撷取一二 ,连缀成篇 ,以飨读者。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 ,古往今来 ,有关对联的趣话数不胜数。这里选取几则 ,望能窥其一斑。据传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除夕之夜微服私访 ,去查巡贴春联的情况。发现竟有一户人家斗胆抗旨 ,门口还没贴出春联。一打听 ,原来这户人家以“阉猪”为业 ,不好意思贴春联。于是朱…  相似文献   

6.
家风有韵联中传 文洪德斌 ① 父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以种地为生,是个地道的农民.他年轻的时候读过高中,有点文化,再加上毛笔字写得不错,常为左邻右舍写些对联,成了乡邻们眼里的"秀才". ②父亲很重视家风教育,除了言传身教,父亲还喜欢给我写些对联.他写的对联也不装裱,就贴在堂屋两侧的墙上,或者贴在我卧室的门上、书桌对面的墙上,抬头可见,陪伴着我成长的岁月.  相似文献   

7.
杨帆 《语文知识》2004,(2):27-27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也是一篇文辞优美、内涵深刻的佳作。为了组织好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撰写了两副对联作为导语: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菜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按照略读课文的自读提示,我让学生按要求自学: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画出父亲  相似文献   

9.
父亲写字     
赵尚贵 《家庭教育》2007,(4S):45-45
自我记事起,每当年近春节时,父亲就不停地书写对联,因为左邻右舍甚至附近村庄的人家也将红纸送来,请求代写。有的帮着将大红纸裁剪开来;有的小心翼翼地将写好的对联放在合适位置晾干字墨,再有条不紊地收放整齐;有的用虔诚的胃光看着父亲笔走龙蛇,一看就是一整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有个谜一般的奥妙处,这就是鲁四老爷书房里那副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副对联出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中《论语·季氏》篇的注解。“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这副对联的下联,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这是理学的信徒们所崇奉的修养标准。  相似文献   

11.
作文本收上来了,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一本本批改。这次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他觉得,这些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的孩子,事实上,对自己的父母了解得并不多。而尤其让他担忧的是,有的孩子对自己民工身份的父母,怀着一种自卑和轻视。他希望通过这篇作文,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父亲,更多一点理解。  相似文献   

12.
正作文本收上来了,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一本本批改。这次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他觉得,这些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的孩子,事实上对自己的父母了解得并不多,而尤其让他担忧的是,有的孩子对自己民工身份的父母,怀着一种自卑和轻视。他希望通过这篇作文,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父亲有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从小便佩服父亲,听人说,他是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人。用父亲的话说,他要活得像他自己,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曾经认为父亲的话可望而不可及,从而将其束之高阁,以为那不过是他写的一个童话罢了。小学写了三年的所谓“作文”,母亲教,老师捧,同学吹,倒也捏出一篇篇  相似文献   

14.
作文本收上来了,他在昏暗的灯光下,一本本批改。这次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他觉得,这些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的孩子,事实上,对自己的父母了解得并不多,而尤其让他担忧的是,有的孩子对自己民工身份的父母,怀着一种自卑和轻视。他希望通过这篇作文,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父亲,更多一点理解。  相似文献   

15.
我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却快乐地享受着人生。我读初中时,父亲用毛笔在墙上写下一副对联:"一身正气图干净,两袖清风共太平。"我于是嘲笑父亲:"‘两袖清风’是形容做官清廉的,你没当官,不能用那个成语。"父亲却没有  相似文献   

16.
提心吊胆地躲过一次又一次的裁员,在美国电脑部门工作的父亲还是没有逃脱失业的命运。正好纽约现代中文学校急需中文老师,父亲决定去试一试。父亲当上了老师,教书回来恢复了往日的神采。期中考试了,父亲出考题。最后一道题是读短文回答问题,需要选一篇教材以外的文章。父亲把他书架上的中文书翻了个遍也没找到合适的,不是生字太多就是文章太长,内容太深。看到父亲子天地》里找吗?别忘了,《孩子天地》我的提醒,父亲从  相似文献   

17.
鑫鑫 《学习之友》2009,(3):58-58
高二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议论文是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文中毛主席引用明朝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讽刺那些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我在给学生们讲解这副对联的同时,也介绍了解缙的其他两副对联。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可以看出,他们对对联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毛泽东同志的名著《改造我们的学习》。毛主席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我看《红楼梦》是跳着看的,跳过的总是那些诗文、对联、灯谜之类的。等到学会品读的时候,我才知道曾经错过了怎样的一段景致。读“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我突然感悟到,这岂不是一篇很好的文学讲义?宝玉在大观园,在他的父亲面前初展才情,一批清客在旁捧场迎合,无论是宝玉对众人的批驳,还是众清客对他的赞语,都是极好的文学点评。宝玉将“泻玉”贬为“粗俗不雅”而写作“沁芳”,将犯了正名的“杏花村”改作“稻香村”,诸如此类,宝玉和众人的那番理论,其实便是作者的文学审美观,让人们从中得到点拨。更让我叫好叫绝的是…  相似文献   

20.
我的好大姐     
我的大姐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现已42岁,而从事教育事业已有26个年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可以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了。她自己也多次被评为市、乡级优秀教师。记得在她15岁那年,我的父亲因病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