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争议最大的是对"愧怍"一词的理解。尽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始终认为还是没能真正抓住"愧怍"一词的内核。要证明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再厘清一下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片段一:乘客一般不愿坐老王的车,而杨绛先生是"常坐",而且,一路上都能"说着闲话"。老王能在与杨绛先生的闲聊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都告诉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2.
<正>杨绛先生《老王》一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历来是大家关注的关键句,“她究竟在愧怍什么”是大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反复阅读作品可知,杨绛愧怍的是她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感情付出的不对等:老王待她如亲人,而她待老王只是比对其他人多了些关心,并没有把老王当亲人。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前,杨绛在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内心是平静的,只是同情老王,善待老王,关心老王,在物质上时不时接济老王。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后,杨绛的内心不再平静,而是经历了“抱歉—不安—愧怍”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3.
《老王》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围绕杨绛先生的"愧怍",从杨绛的品格精神、社会环境、杨绛与老王的社会地位等,几乎"全方位"地读出其间的深刻意义。在这深层的解读中,老王失去了鲜活与色彩,成了反衬杨绛先生"愧怍"的一个载体与符号。这样的一大教学困境,集中表现为文学主体、文道功用、读写相隔的聚焦错位。  相似文献   

4.
老李是《老王》中容易被忽略的人物,老李的语言离开与老王、杨绛交际的场景便不存在任何意义.放大语境,切己体察,认真细读文本,会发现是老李、老李的话把杨绛先生推进了进一步“愧怍”的境地,以致老李也成为杨绛愧怍的一面镜子.当然,这是杨绛通过几年的不断思考,才明白的老李话语之间的事理逻辑和情理逻辑.  相似文献   

5.
熟读了杨绛先生的文章后,再回过头来看《老王》,"愧怍"之意油然而生.居然,我很想替杨绛先生把《老王》最末句——"几年过去了,我才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给删了,至少把"愧怍"二字给抹去! 真是个太大胆又怪异的想法,更是一句易让人感觉"故作惊人语"的矫情之语!毕竟,"解读最后一句话是解读《老王》全文的关键,而解读‘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读这句话的关键"①,已然是中学语文界的共识.围绕着"愧怍",大多数语文教师,尤其是语文名师,在颠覆了一个又一个所谓的"浅读,甚至误读"的基础上,得出了众多"细读、深读"的结论,费力之多,挖掘之深,颇令人咋舌.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实录】老师:散文具有"自我文学"的典型性。阅读写人散文,既要关注人物形象特点,也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就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入手,从细节处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内心世界。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一句话,概括杨绛先生多年后回忆老王的情感缘由。生:文章末段中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师:杨绛先生基于一种愧怍的情感回忆  相似文献   

7.
杨绛先生的《老王》中有一句"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此,很多论者没有站在作者当时所处的立场具体而细致地分析"幸运"和"不幸"定义的缘由,因此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心中的不安和愧怍。所以,应从作者被老王理解和作者被社会理解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文中的"愧怍"。  相似文献   

8.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9.
杨绛的散文名篇《老王》刻画了老王“金子般的心”和“善良”的品格。命运悲苦而又无比善良的老王,不仅让杨绛“愧怍”,而且让很多读者也心有戚戚焉。可文章最后那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让许多老师难明其理。有些教师在解读时只好硬生生地把教参上的现成说法直接端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没读懂文本的体现,是对文本的浅入浅出。  相似文献   

10.
杨绛的散文《老王》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板块中,平淡而真实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一片真诚愧怍之情。我研读了多遍,参考了多篇文章,却发现大家对于杨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写到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直没有非常到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入选沪教版、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多种教材,这篇文章展示了底层人的善良人性,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我听过很多这篇课文的公开课观摩课,每节课基本上都是先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老王的"苦"与"善",接着从描写的角度品味老王善良的心灵,并探究作者"愧怍"的原因,最后拓展延伸出要关心社会底层人物的主旨,这样的课初看水到渠成,但往往在探究"我"为什么"愧怍"时力不从心,只能浅尝辄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我们只是就文论文,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的"心",更没有走进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12.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教读课文。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想,杨先生因什么而对老王感到愧疚?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每个读者都试图解读杨先生的这份情感。笔者觉得杨绛先生写作《老王》之前,应该曾多次回顾自己与老王交往的点滴。几年之后,她觉察到了自己感到愧疚的原因,这就是:她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的内心需求,因而在他们之间的交往中,他对她、她对他付出的情感是不平衡的。情感的天平在老王那头重,在自己这头轻。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13.
正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曲淳朴人性的颂歌,还是一段精神灵魂的拷问?是一腔情感收支不对等下的自责,还是一声正义良知反思中的呐喊?《老王》,语言冲淡却字字含情,朴素平和却别致耐读。不细读,不足以真切体验老王悲至极致的不幸;不深问,不足以深刻感悟作者感人肺腑的愧怍。这一读一问,就架成了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向"愧怍"的桥梁。读,读出老王的"不幸"。老王,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作为社会的底层人物,众多的不幸加诸其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次读到杨绛的《老王》不是在语文书上,而是因为微博上的一句话:每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隔了多年,我才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当时正是寒假,每天捧着手机沉浸在影视剧里。突然看到这句话,却有大梦初醒之感。我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却每天不务正业,一心扑在手机上。羡慕着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影视剧里的世界。心头涌上的是对父母的愧怍。学着杨绛生活。世间好物不坚  相似文献   

15.
杨绛的叙事散文《老王》中的老李,是一个“小人物”。从文中他与杨绛先生的五段对话中,一线老师普遍能够读出老李冷漠的态度,但究竟对谁冷漠,又存在争议。通过查证资料、文本细读、析疑辩难,开展批判性阅读,客观、全面地了解老李,认识其态度对杨绛产生“愧怍”心理的催化作用,从而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到较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6.
<正>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自问世以来,备受读者的关注,特别是对于杨先生在文章结尾处的"愧怍"之情,历来是见仁见智。虽然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不能容忍误读甚至曲解,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来理解这样的情感主题。那么,杨绛为什么要"愧怍"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呢?本文从以  相似文献   

17.
在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中,老李似乎是无足轻重的人物。相比于老王,老李在文中所占笔墨极少,关联的文字不足百字。出现的次数也极少,前后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老王病重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一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向老李询问老王的病情,老李告知作者,老王“早埋了”,这引发了作者的不安与“愧怍”。  相似文献   

18.
明人张岱描写七月半的西湖.劈头就抛出一句:“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大刀阔斧,一反常情,然而细细读去,却是字字合情入趣.令人神清气爽。心向往之。近来连续给不同班级的学生讲了几次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我也不由自主地萌生了类似的冲动:老王的故事实在一无可讲.只可讲讲杨绛的“愧怍”。而事实上,众多出色的《老王》执教者也已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是采用简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短小精悍的叙事、抒情、写人类文章,具有独特的文学性质。杨绛先生的散文在文学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凭借她严谨写实的作风、对道德的尊重与执着、豁达冲淡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老王》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的深入分析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本文将针对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散文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主题作出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73):187-188
老弱孤残的老王是一个不幸被时代抛弃的边缘人,是在生存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中挣扎的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尽管历经生活磨难,却保有人性的美善。杨绛对老王的同情和帮助源自于道德自律,而愧怍则是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省和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