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用“桌上语音实验室”(MiniSpeechLab)软件分析河北迁西方言的单字调和双字调,迁西方言四个单字调的调值是:阴平442,阳平42,上声3132,去声52。双字组的连续变调有三条规则:(10阳平→阴平/_+[轻声],(2)[非阴平]→/_+阳平;(3)上声→阴平/_+上声。产生这些连续变调的原因为:(1)阳平特殊的发音机制,即发音时需要更多的准备;(2)双字组的时长模式,即前字短,后字长。  相似文献   

2.
庄浪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指在庄浪县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中沟通和交流的通用语言。庄浪方言在调类上和普通话调类相同,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在调值上和普通话略有不同,普通话上声调值为214,而庄浪方言上声调值为213。庄浪方言里阴平调对应普通话里去声调;阳平调对应普通话里阳平调;上声调大多数对应普通话里阴平调,极少数对应普通话里去声调;去声调对应普通话里上声调。研究和掌握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规律对于方言区人们推广和使用普通话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3.
通过MiniSpeechLab软件对河北邢台任县方言的单字调和双字调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任县方言的声调格局:四个单字调的调值分别是阴平34、阳平53、上声44、去声31。双字组的连读变调都属于前字变调,规则有阴平→33/_+阴平,阴平→22/_+上声;阳平→33/_+阳平,阳平→55/_+去声;去声→阴平/_+去声。这些规则中只有去声→阴平/_+去声是调位型变调。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江西于都县岭背镇方言的单字调进行研究。实验得出:于都县方言有6个声调,分别是阴平31、阳平22、上声15、阴去11、阳去54、入声5。从调型上看,于都县方言多平调、降调,包含两个低平调,一个高降调,一个中降调,一个低升调和一个短促的入声调;时长上,阳平的时长最长,其次是上声、阴去、阴平、阳去、入声。  相似文献   

5.
陕西大荔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阴平和阳平,只有少数读上声和去声,大荔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音声韵,并且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当代宜宾方言单字音声调的音高以及调长特征。根据实验结果,宜宾方言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调类,音高调值为:阴平35、阳平31、上声51、去声212、入声23,时长的长短关系为:去声>入声>阴平>上声>阳平。宜宾方言的入声处在发生"入声舒化"的演变中,促声调时长不一定比舒声调时长短。  相似文献   

7.
新密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本文通过实验对新密方言单字调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新密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的调值依次为24、51、44和31。  相似文献   

8.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考察洛阳老派方言的声调规律,总结出该方言的单字音声调格局。发音人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女均有。语音样本对比分析的数据显示,洛阳老派方言单字音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各调类调型特点为:阴平为升调;阳平为高弯降调;上声为微凸调或缓降调调型;去声为高直降调调型,降幅较大。两个高降调以斜度或拱度[±直]为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9.
陕西凤翔方言既有自成音节的词缀“子”,41个韵母中又有39个可以生成子变韵,自成音节的词缀“子”和子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凤翔方言的子变韵是长音型,与山西临猗、夏县和山东博山相同。凤翔方言阳平字的子变韵只是拖长音节,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的子变韵在拖长音节的同时还变调,变调调值与后字为轻声的两字组中的前字相同。凤翔方言中虚词“着、的、得”和实词“上”可省略,用前字的D变韵母表示。“的”“着”“得”“上”等字和D变韵可以自由交替使用。D变韵方式和子变韵相同,即音节拖长,阳平字不变调,阴平、上声和去声字同时还变调。  相似文献   

10.
辽南的新金、庄河二县,以碧流河为界,隔水相望,居住于碧流河沿岸的两县居民,共用一种方言,本文权名其为“新庄方言”。新庄方言属北方方言,虽不象闽、粤等南方方言那样难辨,但与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还是有不少差异的。新庄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与声调上。声调分歧的主要特点是,在新庄方言中只有阴平、上声和去声、极少阳平声,而将大量阳平声误读为阴平声。例如把  相似文献   

11.
张家口方言的调类与古调类相比也有平,上,去,入四声,但无浊声;与普通话调类相比,其平声不分阳阴。在连续变调时较突出的是,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由高平调度为降调。  相似文献   

12.
房青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25-126
优选论是近二十年来出现的极富活力的音系理论,采用这一理论对湘潭方言的声调变化进行分析。新派湘潭方言单字调只有五个音调:阴平33、阳平12、上声42、阴去55、阳去21,入声24在单字调发音时归入阳平12;但在二字组中,入声仍呈现它的底层调24;湘潭方言二字组存在连读变调:T3+T→T4+T;用优选论对湘潭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分析,不仅能得到正确的描写,而且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用实验方法对梅县话的六个单字声调和连读变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1)单字调调形为四个降调两个平调;(2)在连读时阴平、去声和上声产生调形变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要讨论如下几个问厢:1、海南闽语有多少种调类;2、它们的调值情况怎样;3、各声调的地理分布。作者通过第一手的调查材料,详细讨论了上述三个问题,对海南闽语声调的特点及其分布情况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15.
会宁话属中原官话陇中片,单读平声不分阴阳,连读部分地区分阴阳。本文描写了甘肃会宁方言的语音特点,详尽地分析了古平声和古入声在甘肃会宁方言中的演变,初步探讨了其演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超音质音位是语调的本质特征,附着性、复杂性和表达功能是语调的基本特征。方言语调是语流中遗留的带有方言特征的语音的轻重、语句的抑扬和节奏的快慢,声调的方言读法、轻重音的方言格式、句调的方言类型化和语调节奏的方言色彩等是其常见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声及上声变调的教学一直是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语流音变的规律,在教学中应重点把握三种形式的变调:一是两个音节中的前一个上声音节的变调,二是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三是四个及多个上声音节相连的变调。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音学大多认为,上声三字组变调规律单一,并不复杂,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卢甲等人先后认为并非如此,他们在听辨实验基础上,对其异化规律及其成因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但分歧不少,语言是“听”的,是负载信息的音流。语流音变,首先是发音生理之需要使然,上声三字组变调,固然与音节间组合格式有关,但是决定其变调值域的核心要素,并不在这组合格式,而是在音节字义间不同的组合层次及其组合关系上,同时也与节律协和、语义突显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明末乔中和<元韵谱>一书中的声调系统,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其中平分阴阳、保留入声调,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河北内丘语音的面貌.该书音系平分阴阳在非曲韵类韵书中是具有革新意义的声调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列举大量古书中的例,进一步证实了清代学提出的“阴阳对转”现象,即在古书中韵腹相同而韵尾不同的阴、阳、入之声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