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辛亥革命后,对地方制度实行了一项重大改革。1913年,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府,改州、厅为县,县直隶于省。在各省之外,新建了四个相当于省的特别区:绥远特别区,原山西长城以外地区和内蒙古河套内外盟旗;热河特别区,原直隶承德、朝阳二府和赤峰直隶州地,以及内蒙古昭乌达、卓索图二盟;川边特别区,川边、滇边毗邻西藏等处;察哈尔特别区,原直隶口北道诸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八旗和绥远部分地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开始有“市”的设置。1914年,北京成立“京都市政公所”,1921年,广州设立“市政…  相似文献   

2.
昭、卓两盟近代教育起步较早,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内蒙古近代教育兴起与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依据各种文献资料和档案资料的记载,昭、卓两盟在接近和了解西方以科学、民主为内涵的近代教育的同时,积极兴办新式学堂,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使教育从形式到内容更加合理、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区特点。这对当时思想的解放、民族的觉醒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代卓索图、昭乌达地区农村的官方基层社会组织是随着内地汉人的移入和农村的形成出现的,具有明显的植入特征。清廷为了加强对内地移民的统治,实行蒙汉分治,早在府、厅、州、县设立之前,就在内地移民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了官方基层社会组织——乡牌组织,其后又随着统治的需要,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社会组织——太平社、团练会等。清末新政时,又配合新政设立了警务局。但由于事属初创,清代卓、昭一带农村的官方基层社会组织发育不是很完善,形式也欠规范,呈现出一些与内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滇东北地区(昭通地区、曲靖地区、昆明市的东川区及寻甸县)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清王朝在这一地区大力兴办书院、义学,培养了很多本地人才,改变了这一地区的风俗习惯,提高了昭通地区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边疆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推动了昭通地区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本地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清末新政时期,期间卓索图盟盟长贡桑诺尔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成果显著。贡桑诺尔布对近代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创办了崇正学堂、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在他的努力下,蒙古东部地区开始了它的教育近代化历程,包括建构了新的教育体系,促进了蒙古族人民的思想解放,社会风气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  相似文献   

6.
近代教会学校的教育投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教育投资理论,考察了近代教会学校的办学及其进行教育投资的来源;差会拨款,私人资助,学校“创收”,学生缴费等;近代教会学校投资的教育分配及运用,体现在教育之间、地区之间、学校内部之间、一定程度上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反映着强烈的利益和需要。有投入,必然有产出,近代教会学校在中国培养了不少各层各类专门人才,对中国的近代社会产生了某些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不少弊病。  相似文献   

7.
近代早期是西方社会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西方历史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自己,成为西方社会不断走向文明的有力推动者.近代早期,西方教育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的深刻影响,出现了古典学术的复兴和新旧教派的教育竞争;而且大学的发展令人瞩目,它突破了原来的规模和水平,在教学内容、学科设置、入学人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一时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世俗化;与此同时,北美殖民地也出现了文化教育的复苏.近代早期西方教育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具有多样性,其演变遵循着渐进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近代早期是西方社会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西方历史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自己,成为西方社会不断走向文明的有力推动者.近代早期,西方教育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的深刻影响,出现了古典学术的复兴和新旧教派的教育竞争;而且大学的发展令人瞩目,它突破了原来的规模和水平,在教学内容、学科设置、入学人数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一时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世俗化;与此同时,北美殖民地也出现了文化教育的复苏.近代早期西方教育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具有多样性,其演变遵循着渐进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社会结构是社会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和联系方式。各要素间全方位互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中的要素也参与其中。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汇聚的地区,在近代形成了鲜明的社会结构特征,使得青海近代民族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制约,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了多元性和非均衡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宁夏地处西部地区,在剧烈变动的近代社会,其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转型的过程也呈现出明显地地域性特征。地域层次性,多样性,不平衡性等种种特征的结合,充分体现出作为具有独立作用和功能的社会事业,具有独立的地位、作用和运行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教育的发展又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育的发展也彰显了时代的特征以及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运用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古文档案和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了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的相关边界规定,即边界管理制度、对边界纠纷的处理及对越界者的处罚措施等。它是清廷施行于蒙古地方的盟旗制度的一些具体表现,然而清廷所订立的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盟旗时则有许多变通。尤其,有清一代,为了避灾自救,被灾蒙旗牧民或有组织,或零散地移牧邻旗之事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教育”是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的一个全新的教育名词,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与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潮,并直接影响了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育司的成立和后来的各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进化论的风行使人们的历史观念发生了变革。仿效西人注重历史教育以拯救危亡、开启民智已成为时人的共识。此时,政府颁行新学制,对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政策作出了界定。在新旧交替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虽不至尽善尽美,但它促使了国人的觉醒和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机构,河北的书院也与全国一样,发端于唐末五代,至清代达到高潮。晚清以后,书院教育制度日趋僵化、衰败。在西方社会的影响下,出于适应教育改革、培养近代新式人才的需要,书院改制成为趋势。河北书院在维新运动的冲击下,在清末"新政"时期纷纷依照"新学制"规定改为学堂,大体完成了旧有教育资源的近代转换,为河北现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忽必烈在汉臣建议下所定国号“大元”,取义与汉民族儒家经典《易经》密切相关,也合乎蒙古民族敬天的习俗,并与“大蒙古国”、“大朝”一脉相承。“大元”国号的定立,包含了赢取中原正统的政治与文化的企图,反映了蒙古从游牧国家到中原王朝转变的完成。努尔哈赤所建“金”国号,曾经是女真政治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标帜;皇太极易“金”为“大清”。“大清”不仅在气势、取义上胜过“大明”,而且顺应了汉人一般的思想观念,又能为女真或满洲民族所认同,为蒙古各部所赞成。  相似文献   

16.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因其废旧(科举)而终止了一个施行了1000多年的教育制度,又因其倡新(学)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新篇章,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地位特殊。从介绍近代以来至“新政”前的教育概况入手,通过对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特征、局限性及其原因的分析,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科举制度的废除,为近代教育和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发展扫清了最严重的一道障碍;《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官派出国留学和鼓励自费留学,培养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大才;新式学堂开设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推动了“新学”的传播,促进了人才综合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持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颁布学制,废除科举,改良私塾以及选派留学生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为复式教学在中国的植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复式教学于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缓解了清政府兴学过程中教育经费短缺,教师、校舍匮乏等问题,满足了广大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推动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俞启定 《教育学报》2005,1(5):68-74,81
古代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必然与选拔官员的选士制度紧密联系。经历了汉代太学为选士的一个途径,唐代官学为科举的一个来源,宋代学校取士替代科举取士的尝试,到明清学校与科举的一体化,学校与选士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受选士的支配也越来越强化,乃至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归根结蒂是服从于封建政治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要求仅在其次。近代政治形势和教育体制发生根本变化后,科举的废除就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一个由阮元、王豫两大家族女眷为主、参与成员及于长江南北的女性诗文团体在扬州一带异常活跃。这一团体名曰"曲江亭诗社"。她们不仅诗文唱和活动频繁,而且文学成果也颇为丰硕,但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女性诗社,如"清溪吟社"等,名声则远远不及,主要原因乃在资料缺失。通过对清代地方文献的搜罗,得其点滴遗迹,并借此复其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