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标记理论,比较分析无标记句式“NP+V+了+NP”和两种有标记句式“NP+V+来/走+了+NP”在语义上的关联,并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不符合标记理论要求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在+NP+V+N”是汉语中一种颇有研究价值的句式。本文从“在+NP+V+N”句式诸构成因素相互关系的角度切入,根据N的移动情况对“在+NP+V+N”句式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N与NP的关系,V与NP的关系,指出各构成因素在语义特征上的对照性及句式内部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安康方言中的两种同义异形句法结构:一种是"述宾+得+很"与"很+述宾"同义异形结构,一种是"V+开+(NP)+了"与"V+起+(NP)+来+了"同义异形结构。安康方言这两种同义异形句法结构的形成,实际是普通话句法结构向安康方言渗透、同安康方言中的同义句法结构相互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英汉“V+NP”结构中论元成分的语义和语用差异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语NP在“V+NP”中不一定是受事标记.并说明这种结构可能对中国学生正确掌握英语动词短语搭配造成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主要以语义指向为标准,通过大量的例子对及物动词受事宾语与粘合结果补语同现的两种形式:“V+O+V+C+了”式和“V+C+了+O”式作了分析。具体分析了补语的语义指向施事主语(C→S)时,补语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C→V)时,补语的语义指向受事宾语(C→O)时和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句中其他成分时,“V+O+V+C+了”式和“V+C+了+O”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NP+V+(不)得/C”是指两类构式,一类为表可能的“NP+V不得”;一类为表状态的“NP+V得C”。受事成分在“V不得”、“V得C”这两类述补结构中前置,是受动词、得、补语的凝固化、补语形容词的指动性、补语对述语动词的评价性特征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8.
福州方言与普通话“有+V”格式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话和福州方言中的“有+V”格式是两种不同的语法现象,具有不同的语法性质。普通话中充任“有”的宾语的谓词均已指称化(古汉语遗存除外),而福州方言中“有”的谓词宾语不失其陈述性。也就是说,普通话“有+V”中的“有”是准谓宾动词,而福州方言中的“有”是真谓宾动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变换、语义特征、隐性语法关系三个角度分化“在+NP[L]+V+NP”句式。在这一分化中,除了“V”的语义特征不同是造成分化的原因外,“在+NP[L]”’、“V”、“NP”在句式里隐性语法关系的不同也是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咸安方言中“把+NP+VP+上”结构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把”字句,有其确定的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