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句,老课本(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云:“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的注释则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其中“暂”字,课本注释为:“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语译为:“妇人几句谎话就从国内把他们放走。”将“暂”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说文解字》:“暂,不久也,从日斩声。”许慎用“不久”描写“暂”的时间极短。综观秦汉“暂”的用法,均为此义。《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李广)暂腾而上胡儿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老课本(人教社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与旧注“欺诈”意思相似;而释词时把“暂”解释为“一下子”,仍然是旧注“仓猝,匆忙”义。  相似文献   

4.
新版高语教材在译《郩之战》“妇人暂而免诸国”句时,把“暂”译成“几句谎话”,在为“暂”单注时,注为“一下子”。前后牴牾,甚为不妥。前人对“暂”字确有两种不同的注释:一种本自西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训“暂”为“卒”(猝)。嗣后,宋代陈彭年的《广韵》、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均持这种观点。这大概就是课本释“暂”为“一下子”的依据。另一种则源于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他认为“暂”通“渐”(jian),“渐,诈也”。章  相似文献   

5.
今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新编中学语文课本,较之原统编教材进步很大,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将更其方便和实用。不过,可能由于编写的仓促,便也不无瑕疵。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词语注译欠考虑之处,现略举数点,以供再版修订时参考。 1.课本第335页《殽之战》注释⑧:“[妇人暂而免诸国]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妇人,指文嬴。暂,一下子。免,赦免、释放。”对课文中的“暂”,清末章炳麟先生在征引了历代学者对“暂”的使用和训释情况后,认为“此暂亦诈也。文嬴言皆诈语也。”(引见中华书局1981年版《春秋左传注》第一册第499页)而当代朱东润先生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中对该句的译文则是:“妇人在匆忙之间从朝廷里  相似文献   

6.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大铁椎传》有这样一句:“……饮食拱揖不暂去。”其中的“不暂去”,课本注释为“一会儿也不离开”。但是谁不离开,不离开什么地方,注文未提及。揣摩注者的意思,大约是指“健啖客”在吃饭行礼时不离开,有的同志就根据这种理解,认为这一句是描写“客”  相似文献   

7.
在《口技》一文中,对“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惊觉”的注释,语文版注释为:惊觉(jiào),因惊吓而醒。苏教版教参注释为:惊觉(jiào),惊醒。觉(jiào),睡醒。人教版教材和教参均没有注释,只在参考译文中译为“被惊醒”。我认为读“jiào”不妥,和“觉”的意思不一致。因为,如果读“jiào”,即是指“从入睡到睡醒的过程”,“觉”属名词,如“睡了一觉”或“睡觉”,但这样翻译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根据文意“,犬吠”使得“妇人惊觉”,意为妇人因受惊而醒来,所以应读“jué”,“醒”的意思,觉”属动词。这样读音和意思就相通了。…  相似文献   

8.
<正>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最后“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句中的“寡妇”一词的注释语焉不详。大概编者认为寡妇为“丧夫的妇人”,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所以没有详释的必要。最近看了些材料,发现有些古诗文中关于这个词的注释,时有不确的地方,因此提出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9.
鲁教版高语第五册第二单元选取了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其中对“寡妇起彷徨”一句并没有相应的课文注释。对此,有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解释为:“死了丈夫的妇人独自彷徨。”这样理解很明显是受现代汉语对“寡妇”一词解释的影响。很多教师对这一解释存有疑惑,笔者也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八、“寡妇”就是“丧夫的妇人”吗? 《孔雀东南飞》为高中语文教材,其中“寡妇起彷徨”中“寡妇”一诃的注释多不能令人满意。“寡妇”一词有多种义项。现在解释为“丧夫的妇人”,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义项。古代,有夫而独守(多指因丈夫出征从军或服劳役)的妇人,也称“寡妇”。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所作的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所说的“寡妇”,最为典型。这首诗写封建统治者为修筑长城而连年征发劳役,造成人民妻离子散的痛苦,其中有“边城多健少,内舍(内宅、家里)多寡妇”之句。把“健夫”与“寡妇”对举,可见“寡妇”并非指“丧夫的妇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选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并对“苛政猛于虎也”句做了如下注释:[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原话见于《礼记》记载的一个故事中。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个妇人在坟前哭。孔子让子路去问她为什么哭。妇人回答说,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害死  相似文献   

12.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愚公移山》一文中,对“河阳之北”一句中的“河北”条注释是“黄河北岸”,我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依照教材上的注释,“河阳之北”句应翻译成“黄河北岸的北边”,这就叠床架屋了。我们知道,古文贵在精炼,往往惜墨如金,列文也不例外。如果“河阳”本意真是“黄河北岸”的意思,列子为什么不把此句精炼成“河之北”或干脆“河阳”呢?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13.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必修)》(1996年4月第6次印刷)《殽之战》一文中:“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208页书下注释(11)将“不顾而唾”解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此处译为“不顾”,自然是“不顾忌”之意,这是不妥当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3年5月第3次印刷)  相似文献   

14.
近来翻阅中华书局出版的《辛亥革命烈士诗文选》(肖平编、吴小如注),发现所收秋瑾烈士“致徐小淑绝命词”一文的两条注释是错误的。“绝命词”中“日暮穷途”句,注释为:“比喻人的力尽计穷,这里指作者自己已经被捕,身处绝境”。在“壮志犹虚”句下,注释说,这是骈体文,后而还应有一个七字句,“这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二册《苏武》将“单于益骄”句中的“益骄”注释为“更加倨傲”。将“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句中的“益愈”注释为“渐渐痊愈。更,加”。我认为这两个注释有不合文意之处,提出来就教于诸同仁。  相似文献   

16.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山水小品文。文中在表现游人的欢快动作时,用了这样一句:“罍而歌者”。课文注释中对此句的解释是“拿着酒杯唱歌的”,把“罍”解释为“酒杯”,199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翻译,与课文注释是相同的。笔者通过查证考古与文物方面的有关资料,认为课本和教参书对该句的注释与翻译有误。按课文注释及教参书中的意思,“罍”属于酒器无疑,而在古代,酒器按其作用可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那么“罍”到底属这两类中的哪一类呢?  相似文献   

17.
注释标注符号是科技文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符号。经过对20种全国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对位注释标注符号使用情况的归纳统计,发现常用的注释符号有“*”、“[1]、“1)”、“①”和“(?)”五种;它们在行文中的位置有“文题后”、“句尾标点符号前”、“句尾标点符号后”、“图表内”和“句中”五种;注释位置有“文后注”、“脚注”和“图表下注”三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期刊对以上标注符号的标准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注释位置。从而使科技期刊文献中注释标注符号的使用和注释向标准化、科学化和美观化迈进。  相似文献   

18.
问(北川县片口羌族藏族乡小学杨进国):小学语文第十册《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课本上对“应”的注释是“大概”.依此注释,全句大意为“大概是主人爱惜苍苔,怕我把脚印留在上面”.如果注释为“应该”,诗句大意为“我应该爱惜苍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初五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 ,将句子“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中的“喻” ,注释为“人们才了解他” ,这个注释是错误的 ,应注释为“(自己才 )明白”。为什么应注释为“(自己才 )明白”呢 ?其一 ,这句话与它前面的一句“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属对偶性的排比句 ,它们在共同对文章的中心之一“经历忧患 ,使人生存发展”进行论述。既然是对同一个中心进行对偶排比性论述 ,那么 ,前一句中的“而后作”之“作” ,可译为“(自己才 )奋起” ,而与之相对仗的后一句中的“而后喻”之“喻” ,也就应该译为“自己才明白”。这里得说…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毛遂自荐》一课中,有“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一句,课本对这一句注释为:毛遂握着剑柄,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这个注释基本符合要求,但笔者以为,书本注释还应更深一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