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做客”和“作客”分得很清。前者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后者是指“寄居在别处”。例如“到亲戚家zu&;#242;客”就得写成“做客”.“zu&;#242;客他乡”就得写成“作客”。但是近年来“做客”出现了一个新义,指应邀来到某些媒体(电视台、广播台、报刊、网站等)或团体(如大专院校),接受记者或受众的访谈,作互动交流。有这种“做客”荣幸的人多为专家、名人以及有关政府官员等,受众则包括报刊读者、电视台观众、广播电台听众、  相似文献   

2.
拼客     
小惠 《初中生》2011,(3):32-32
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群体。这里的“拼”不是拼命、拼刺、拼抢、拼杀、拼死之意,而是指拼凑、拼合。“客”代表人。狭义的拼客指共同完成一件事或活动,实行AA制(平均核算)消费的一群人。  相似文献   

3.
孙建锋 《教育文汇》2014,(18):25-27
当下“创客”风行。“创客”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倡导创新理念,用热情和能力为自己也为他人设计、创造新的生活。 教师能成为“创客”吗?在我看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创课”成为“创客”。 不久前,某语文名师工作室邀我以“对话”为主题词给青年教师成员讲一堂课。怎样讲呢?经反复思考,我决定把自己当成“创客”,通过“写一写,读一读,听一听,说一说”四个环节,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创课”。  相似文献   

4.
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关于“动物不是物”的规定,是指动物既不是物,也不是人,动物就是动物。这一规定是民法(特别是大陆法系的民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变革,它宣布了当代民法的一种新理念,是对传统民法理论中“人、物二分法”、“主、客二分法”的研究范式的突破。“主、客二分法”在法学中的经典表现是,世界仅由人与物组成,不是人就是物,不是物就是人,人永远是主体,物永远是客体。这种“主、客二分法”有许多弊病。环境资源法学主张“主、客一体化”,“动物不是民法中的物,也不是民法中的人”的观点一直是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动物既区别于人又区别于物,法律可以确认动物享有权利,但动物权利不是人权,享有权利的动物也不是人。  相似文献   

5.
网络使更多处在不同空间的人联系在一起,与网络有关的新名词越来越多,客就是其中一个。黑客验客闪客拼客,威客维客换客晒客……各种各样的客层出不穷。对号入座,看看你是那位客。黑客黑客是喜欢用智力通过创造性方法来挑战脑力极限的人,特别是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例如电脑编程或电器工程。黑客最早源自英文hacker,早期在美国的电脑界是带有褒义的,原指热  相似文献   

6.
余秋雨先生的《信客》一文中,老信客认为自己失信无法再做信客后,这样对接替他的年轻人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后一个“信”字即“诚实守信”之意,两代信客也基本上恪守了这个准则,许多读者也认为此文是褒扬信客之“信”,让人恪守诚信的道德准则的。真的如此吗?我们试按以下思路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7.
继我国互联网上出现“播客”、“博客”、“摘客”、“威客”、“换客”之后,2006年又出现了“印客”。“印客”是采取个性化自助印刷的人。它的出现使普通读者出书的梦想得以实现,并使作者能主动参与图书制作过程。但是,“印客”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带来管理上的难度和争议。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  相似文献   

9.
再论《花间集序》——兼答李定广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里之娼风”不是指在南朝宫体影响下的民间唱曲之风;“雅”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容、情调;“诗客曲子词”与“雅”之间无必然联系;“雅”也不只是词调的用字问题;“清”、“清绝”正因为被唐五代人广泛使用而成为审美标准;欧阳炯反对宫体未必就是反对《花间集》。  相似文献   

10.
在被“闪客”、“博客”、“播客”等一系列“客”们缭乱了双眼之后,“拼客”横空出世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不知是哪个“黑客王”研制出比“熊猫烧香”强十倍的病毒——“拖拉”病毒。此病毒具有让人“磨蹭”、“分神”、“心不在焉”、“思想开小差”等“毒性”。我不幸传染了“拖拉”病毒,来瞧瞧它的毒害吧!  相似文献   

12.
《家教世界》2011,(9):48-48
魏晋以前的汉字中,是没有“脸”字的,当时表示“脸”意的字是“面”、“颜”等等。 其实,人的面部除了耳鼻口眼、额颊腮颔,还哪有脸可言。“脸”字最早出现时,也没有“颜”“面”之意,只是“颜面”上的某个部位。有的指眼皮,有的是指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  相似文献   

13.
王凌 《文教资料》2009,(3):46-48
作为疑问代词.“谁”与“who”都是用来构成特指疑问句的(英语称特殊疑问句)。从疑问的对象来看,“谁”和“who”都是用于问“人”.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不止一个人。从语法功能看.两者都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谈“谁”与“who”用于疑问用法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与“who”的语法功能.“who”与“谁”在各种疑问句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教育“以人为本”是指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为人的本性发展服务的,教育的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标志的。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教育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身心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与教育直接有关的教育管理.教育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教育资源、社会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的固化及其固化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讨论“一个人”固化说法的形成过程。“一个人”在明代以后开始固化。当复指短语“指人专名十一个人”作主语时,由于“重新分析”机制的促动,“一个人”从复指短语中分离出来,修饰后边的谓语,意义上也发生了变化,表示“独自”义。  相似文献   

16.
“们”是现代汉语中表示数量范畴的后缀,用在代词和指人名词后边表示多数,如“我们、你们、他们、战士们”等。指代男性群体时用“他们”,指代女性群体时用“她们”。当指代群体中有男有女时,不少人常常写成“他(她)们”。如:  相似文献   

17.
目前,很多人反对“差生”这 一概念,这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 人们意识的进步。但是,在我们的 中小学校中,很多教师和学生还 是在潜意识中把某类学生贴上了 “差生”、“后进生”的标签。对此, 我是十分反对的。每个人都是“天 生我才必有用”,我认为,比较客 观地应该叫他们为“后发展学 生”。因为人的天资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是要发展的,只是彼此  相似文献   

18.
“类”思维是指人们在人类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类”概念不断反思、设计、实现和评价自身“类”本质的程式和方法。其现实性必须从“类”存在的人、全球问题及全球化问题以及矛盾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的逻辑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相似文献   

19.
秘密的     
在英语中“归西”(go west)有戏剧的意味,指人的时候是表示“死亡”;指物品的时候是指“摧毁”、“损坏”的意思。至于这个词汇的来源,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客”被认为是温州方言的一个典型词缀。不少学者直接从温州方言中的“客”族词角度进行语料分析进而得出结论,鲜有人从古汉语的角度来论证。故本文作者尝试用穷举法对古汉语中“客”族词进行归类分析,阐释古汉语中“客”的类词缀存在状况.继而证明“客”词缀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