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男女的性差别包括三个方面:男女在生物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男女在在心理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别”;男女在社会学上的差别,简称之为“性角色”。从性教育的顺序来说,似乎可以认为首先是性社会学方面的,即确定一个新生婴儿将要取得的性角色是“男”还是“女”(给取一个男孩的名  相似文献   

2.
男女分班条件下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大多数的中学都 是男女同校实行男女同班的 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最 大特点是有利于“促进男女平 等”,有利于实行“适当的两性教育”而“促进两性和谐相处”,但可能由于性别差异影响着女生的成长。而实行男女分校,兴办女子中学则是另一种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最大好处是有利于女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但这可能使得学生在“单一性别环境里的女生对人际交往的态度往往两极分化,要么过分害羞,要么过分热情”。而男女学生同校又实行男女分班,学生的情况如何?笔者尝试了解在这样的条件下男女学生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译文,都译成“(桃花源里的)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教科书给这个“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和好些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称订婚男女为“赤绳所系”,称婚姻为“千里姻缘一线牵”,都是缘于对“天命”的信仰。所谓“前生缘份,今世婚姻”,让大多数不熟识的男女,心甘情愿地完成婚配。  相似文献   

5.
打造幻象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打造种种“幻象”。给少男少女打造潇洒自由众星捧月的明星“幻象”;给青少年男女打造缠绵绯恻死去活来的爱情“幻象”;给成年男女打造风  相似文献   

6.
“良”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由此孳乳的“良人”亦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以“良”为语源繁衍出的“郎”、“娘”,它们之间有对应关系,是一对古代男女昵称用语。“郎”是古代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昵称用语,这是人所共知的。“娘”是古代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昵称用语,这一点不但人所不知,而且诸多辞书也没有提及到,然而它却客观存在着。  相似文献   

7.
【游戏规则】先选择12位男女学生(男女各半)当“风”,男女相间紧挨着站成一圈,面都朝里,左腿向前弓,右腿向后蹬,双臂向前伸出,微屈,手掌直立,掌心向前。再另选一名同学(男女不限)当“草”,站在圈子中央,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身体站直。游戏开始时,“草”闭上眼睛,大声说:“我叫×××,大家都准备好了吗?”“风”们大声答道:“准备好了!”“准备好了,我就倒了!”“倒吧!”于是“草”直挺挺地慢慢向后倒去,“草”后面的“风”马上将他托住,轻轻地将“草”向旁边的“风”推去,下一个“风”接住后又轻轻地将“草”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京市普通高校三四年级男女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得知男女大学生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时都有强身健体、娱乐消遣的动机,男生主要需求“消遣”,女生主要需求“美体”;在男女大学生钟情于有组织的或半组织的课余体育锻炼形式中,男生更需求“自由活动”,女生更需求“俱乐部”;男女大学生课余活动内容需求与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但男生趋向于需求“竞争性”、“激烈性”项目,女生趋向于需求“活跃性”、“协调性”的项目;学习压力、场地器材影响男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但男生更表现为“自身思想”原因,女生对活动的“组织和指导”需求更高。  相似文献   

9.
以鱼来隐喻人们对男女婚爱的追求是《诗经》隐语体系中的重要模式之一。文章根据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婚爱之鱼”的呈现形式做出划分,探析“婚爱之鱼”隐语内涵所存在的指向性差异。“食鱼”的隐语更偏向于男女求爱,“捕鱼”则更传达出周人对婚姻规范的尊崇。“鱼”之隐语的形成与我国先秦时期的生殖崇拜文化、图腾生育信仰和以饮食喻男女的思维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陈望道比较全面地无情地揭露和分析了在政治、经济、道德、风俗和法律上强加给妇女的不平等待遇;明确提出了男女权利平等主张;将男女权利平等分为有产的第三阶级的和无产的第四阶级的,并把男女权利平等纳入全社会“人类平等”中去思考;指出要实现男女权利平等和“人类平等”,经济是基础,法律是保障,革命是根本。  相似文献   

11.
释“子”     
小篆“子”字,象人首与手足之形。“子”的本义是“孩子”,男女兼指。《仪礼·丧服礼》: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 “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古文中,“子”指男还是指女,常常需结合语境才能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妇女长期受封建制度的压制与束缚 ,直到民国初年 ,“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七岁不同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观念 ,仍然十分盛行。中国现代著名教育改革家蔡元培 ,在教育界向这种旧观念发起了第一轮攻击。1912年初 ,蔡元培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上任伊始 ,就积极倡导尊重妇女人格及平等权利 ,极力主张男女应享受同等教育 ,并决心改变我国男女不平等的落后现象。他主持修订了教育部的学制 ,第一次在政府法令条文中宣布教育权上的男女平等。不久 ,我国初级小学实行了男女同校。但是 ,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致使高等学校到五四…  相似文献   

13.
黎平县的大稼和榕江县的“七十二寨”的侗族地区,男女青年社交活动有一种特殊形式,称为“隔窗对歌”或“爬窗孔”。侗家居住的木楼,楼下关牲畜,放置农具等物,楼上除都是卧室。父母一般住外间屋,要进入姑娘的房间,必先经过父母的住房。侗族南部方言地区,男女青年的交往、娱乐活动都在夜晚进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更必须回避老人。但由于姑娘全在里间屋,小伙子们无法进入,而且照当地风俗,男女青年,夜晚是不能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外人”一词,文下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与此书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将该句翻译为“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教学用书》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是将句子中的“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平等和不平等的一般概念出发得到关于男女不平等的确切概念后,从哲理上证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根源是劳动形式也即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期间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直接导因则是男女性别分工变为社会分工,男女生理差别只是起着“自然根据”的作用。文章还分析了男女不平等持续至今的原因:一是人类至今还未放弃效益原则,而男女社会分工在今天仍能提供较高的社会生产效率;二是文化的原因,即男女不平等已积淀为社会制度和人们的心理习惯,以至男女被塑造成“两个人类”,这些成了反对消除男女不平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朱迪思.巴特勒的性表现理论中的关于服饰的文化意义,以及破除男权制度所采用的“男女混装”的方法,在中国古今的某些服饰的言说现象中得到了认证和质疑。从男女易装,到女扮男装,到男女混装,到“女性化”,沿着其理论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可以发现服饰背后的深层内涵和男权文化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18.
对待男女交往要小心地“冷处理”,切忌“热处理”。受到传统意识的影响,在我们国家,男女之间的交往要受到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这种影响也会波及到学校。男女同学之间关系密切一些,个别人就会认为这是在“早恋”。于是,议论纷纷,风言风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  相似文献   

19.
顾月华 《云南教育》2008,(10):15-15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其实将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解释为“另一个世界的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3-23
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外人”课文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一注释值得探讨。《桃》文涉及“外人”共有三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