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现代意义的公民教育就是灌输、倡导、普及人们原本没有的公民意识,并使之内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观念。促使人们养成对自身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从而塑造公民的政治态度,使之能准确地把握自己同国家、社会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公民意识是一系列的具体观念、意识的集合。其中主要包括:独立平等意识、权利和权力意识、义务观(责任感)、法治观念、参与意识、理性精神。在我国现阶段,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塑造其公民人格,并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加强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是构成法治社会的要件。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公民意识的重要作用。为此,就要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需要培育和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全面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明确法治意识的概念及功能,了解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现状,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培育法治精神。一方面,公民意识的核心要素就是协调权利与责任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这也是对现阶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公民权利意识教育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法治建设是一场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社会变革。如何把现代权利意识的新观念与我国法治建设相结合,是这场变革的关键,其中加强对公民的权利意识教育,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法治国家的全面进步,法治社会的整体发展,良好、完备的制度建设是必要的基础措施,然而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却是不可忽略的推助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现阶段的公民意识仍处于启蒙阶段,这对法治进程产生了不小的阻力。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公民意识以及其对法治的诸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法治精神的合理内核努力塑造、推动公民意识的提高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大学生应确立的法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普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公民的社会主义良性法律意识。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力量正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更应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必须帮助他们确立以宪法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和契约(合同)意识,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更是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也呈现出与时代步伐共同演进的特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直是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线;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渐成为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普法模式在从全民普法到公民法治意识培养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相统一转变.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是法治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大学生作为我国依法治国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公民意识养成应当成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民意识为视角的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研究体现了时代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契合了大学生法律课程的教学需要,是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法律教育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的养成,是公民对自我角色、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也是与民主政治、法治精神、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性追求和价值精神。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中,人治社会传统、法制不健全、公民意识教育落后、公民社会发展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公民的权利意识淡薄、责任意识淡化、法律意识缺失、参与意识较差等,给公民意识培育带来不良影响。为此,应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构公平有序的公民社会、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等方式,加强公民意识建设,推动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论“法治中国”实现背景下增强法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全社会每个公民和社会组织都增强法治意识,因此弄清楚法治意识的含义、特点和提高法治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增强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法治意识的路径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增强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新生的公民意识水平,不仅能促进新生的全面成长,更将有利于促进我国法治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两所高职学校部分新生公民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从公民意识内涵的不同视角可以看出高职学校新生的公民意识的大致轮廓,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一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代替了“人民”一词。中国每个社会成员内心怎么完成由“人民”转化为“公民”,怎样使社会成员内化理解“公民”的内涵,然后外化为合格“公民”的行为,那就需要树立全社会成员的公民规则意识。讨论“公民规则意识”的内涵、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现状、以及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成因、在当今现实下培养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教育 ,是现代法治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多元的结构性要素 ,包括独立的主体意识、积极的护法意识、正确的权利主张意识、自觉的义务履行意识、公平合理的价值观念与现代的国家主权意识等多方面内容。由法律知识传授深入到法律价值熏陶、变单纯的守法教育为全面的公民意识教育 ,塑造新一代国民 ,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转型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要素,公民的法律理念则是实现法治和谐的关键。然而我国当前社会公民的法律理念较为模糊,存在权利意识不明、诉讼意识薄弱、对法律权威存在淡漠等诸多问题。现代民主社会公民的法律理念首先应包括对法律本体的信任,其次还应包括对具体法律制度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公民意识关涉到公民能否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履行自己的义务,自觉参与共同体的构建。大学作为公民教育的主阵地,应该通过培育学生"敬重的心理,合作的精神以及追寻至善的信念",从而塑造良好的公民意识,应对公民意识的危机,以实现公民与政治共同体的协和。  相似文献   

17.
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人治意识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中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心理要求是,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并把法治精神确立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心理转型中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多维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关系。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失衡是社会失调的主要原因。建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的有效调整机制,前提就是法治政府和公民社会的独立空间。这是形成各社会阶层利益有效表达,协调利益关系达成和谐社会的机制保证。行政法通过限制政府权力并保障公民权利,形成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有效互动,从而,在行政法治之下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择业意识才能在竞争中抓住机遇,顺利完成择业过程。但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缺乏择业法律意识卷入了择业的劳动纠纷。从维权意识、契约意识、公民意识和对违法行为性质的认识四个角度对大学生的择业法律意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