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李海玲 《考试周刊》2009,(20):25-27
小说中的对话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翻译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决定译作再现原作人物形象的成败。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边城》两个英译本对原文对话部分的处理,认为两个译者在个别地方均未充分掌握原作人物话语的语调、语气、情绪和节奏,削弱了译入语对话对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原作人物形象的传达失真。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个别人物话语提出了新的翻译见解。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语境下,翻译成为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与世界文坛对话的必要条件.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准确地展现原作的本意,传递英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张帆 《中学生英语》2023,(6):110-112
董伯韬的译作《纳博科夫诗集》,依据卡善选编的《诗选》汉译而来,完整地呈现了纳博科夫的诗歌艺术和诗学思想,填补了国内纳博科夫诗歌译介的空白。译者在忠实诠释原作的基础上,重现了纳博科夫的诗学观念,为理解纳博科夫诗歌提供了窗口。该译作使得英文原作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形态,推动了跨文化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巴赫金的对话哲学思想最初是以文学理论为人所知,但它的深刻内涵以及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还有待深入。本文就从作者与读者的平等对话关系入手,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视角对夏衍的《野草》英译本进行评析。通过对比译者如何完成原作与读者的对话来评议译作拙劣。  相似文献   

5.
这篇根据《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情节编写的后传比较成功,吸取了原作的精华。首先,对形象的刻画比较成功:原作为我们刻画了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在本文作者的笔下,乌鸦和狐狸的形象同样栩栩如生。其次,语言幽默风趣:乌鸦和狐狸的对话,以及他们的内心活动描写比较细腻,其中的许多语言都十分有趣。再则,故事中蕴涵哲理:原作是一个寓言故事,蕴涵着一个深刻的哲理,本文的故事同样引人深思。总的来说,相比原作,这篇后传基本上达到了形似与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原作者及其原作、译者及其译作都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译者在这个活动中,既要与原作者及其作品对话,以求理解准确,又要精心组织译作,以求读者能准确理解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译者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译者的因素,无论是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对翻译实践都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对原作意义的解读与再现。原作是意义的基础和出发点,但原作的意义并非确定不变。译者通过对原作的解读,继而用另一种语言陈述出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意义变异,建立新的话语和想象空间。也正是意义的流动性给译者带来了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8.
王瑛 《文教资料》2009,(15):28-30
本文借助风格翻译理论,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进行文本分析和比较.从叙述翻译、对话翻译和翻译体三方面,分析两个译本在再现原作风格方面的得失,以期给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少玲 《考试周刊》2008,(48):73-74
本文首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并在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最常用的翻译方法:直译与意译。最后,强调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忠实地、准确地用译文的形式把原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神韵等原汁原味地再现出来,并尽可能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与原作的读者的感受和反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在戏剧翻译中,角色的性格和情节的推进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呈现;如何在译文中展现原作语言方面的丰富变化,再现原作人物各具特色的语言,就成了译文能够体现原作风貌的关键所在。翻译时,考虑到语境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译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原文,展现原文的特色。文章以杨宪益先生1987年翻译的《匹克梅梁》中出现的具有伦敦土语特色的词——"garn"的四种中文译法为例,分析上下文、情景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戏剧翻译中词义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对余光中散文的研究在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语言实践、幽默营造、乡愁抒写、文化追寻、现代体验等;但对其散文诗意的研究是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不赞同余光中在20世纪70年代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意见,并且认为:余光中否定朱自清的散文大家地位,是缺乏公正的历史观的,甚至变成了片面的对作家个人人格层面的质疑。同时,笔者进一步由探讨余光中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含蓄指出评论家对作家的文学批评,都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和文体意识表现出鲜明的选择性,主要针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散文创作的"软性"弊病及固有模式;对抗的焦点是散文语言及文体的不同表现方式;对抗的策略是在语言及表现技巧上的中西合璧及感性和知性相济的诗性创作,而这种对抗的归属则是将散文创作引向讲究弹性、密度、质料的现代散文创作。这种对抗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但同时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贯穿于余光中的主要诗歌作品中的情感红线是深沉、强烈的祖国情结,包括大陆情结、历史情结、古典情结。余诗充分表达了身居台湾的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思乡、怀旧的浓厚情感,以及华夏儿女对祖国历史与化的认同与归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6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断背山》为例句素材,通过对译文中出现的“英语式的汉语”、“罗嗦”、“文化干扰”以及原语影片对白中出现的修辞、语误、行话或专用语的分析,强调字幕翻译应在简明易读的基础上对原语的各种功能进行兼顾、取舍或保留。  相似文献   

16.
林纾译文《块肉余生述》展现了文学翻译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自身文学理念影响的范例。通过对《块肉余生述》的分析,我们发现,林纾的增、删、改译,并不仅仅是由于其"不审西文"造成的讹误,更多的是译者在传统文学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翻译策略选择的结果。而林译本相对原著在字数上的急剧缩水,也不仅仅得益于文言的简练,其文学理念选择下的删减和删除也是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1977年发表围攻乡土文学的杂文《狼来了》,及向台湾当局检举陈映真为共产主义信徒的问题。其主要论敌在台湾有陈鼓应、陈映真、高准,香港有《盘古》杂志,大陆有赵稀方等人。台湾政治的复杂迂回,使得很多问题不能简单下结论。在台湾,过去反共很激烈,现在因为憎恶台独,把希望寄托在祖国,因而态度一变而为亲近大陆,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种吊诡的现象,粗看颇难理解,细想却很自然。对于台湾文坛过去的恩恩怨怨,不必看得过分严重。  相似文献   

18.
《宋玉集序》与《报友人书》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集序》各种样勘中,相比较而言,以严可均之校勘本较佳。但虞世南所引录的此《宋玉集序》,只是原序的只言片语,全序今已失传。而时代梅鼎祚辑《皇霸纪》卷八和张燮辑《宋大夫集》卷三所录宋玉《报友人书》,乃后人以臆窜改《韩诗外传》、《新序》《襄阳耆旧记》等有关载而为之,可以断定为宋玉伪作。  相似文献   

19.
不可忽视舒本。舒元炜之序写于乾隆五十四年六月上旬,地点在北京。舒本是原抄本.而非过录本。舒元炜只是作序,当时的收藏者是玉栋。玉栋就是舒元炜序中的“筠圃主人”,原姓姚。是藏书家,乾隆五十四年正闲居在北京家中。舒元炜序中两提“当廉使”。“当廉使”或为当保,当保卒于乾隆五十年十月。“当廉使”或为陆耀,陆耀卒于乾隆五十年六月。无论“当廉使”是当保还是陆耀,“当廉使”皆卒于乾隆五十年。“当廉使”去世的时间,早于舒元炜为玉栋所藏《红楼梦》写序的时间,为我们探讨舒本的底本形成的下限时间提供了契机。舒序云“君先与当廉使并录者,此八十卷也”,就是说玉栋以前和“当廉使”一起抄录“这部”八十回本的《红楼梦》。因此,舒本的底本形成的下限可为乾隆五十年。  相似文献   

20.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对话是一种很特殊的对话方式,反映了余华小说精湛的前景化语言技巧.而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为研究余华语言的前景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很多对话都体现了语言模因的特点.以模因论为视角,从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为出发点,从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两方面来分析小说前景化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