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左传》以它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多方面借鉴了《左传》的艺术成就,从叙事学角度看,《左传》对《史记》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叙事主体意识、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2.
《左传》以它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后世史传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多方面借鉴了《左传》的艺术成就,从叙事学角度看,《左传》对《史记》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叙事主体意识、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3.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名的学作品。《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叙事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4.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实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艺术成就极高的文学作品。在战争描写中,作者详略剪裁得当、人物形象鲜明、叙事手法多样,使战争内容更逼真动人、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5.
<正>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历史散文,在两千多年绵长的封建社会中,在文化领域里,产生了极其深远广泛的影响,而且是历久弥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对于战争的记叙。 《左传》一书极擅于描写战争,叙写的军事行动达三四百起之多,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例都是由于它的记载而流传下来,《左传》记叙战争有其突出特点和巨大成  相似文献   

6.
黄刚 《现代语文》2009,(11):51-52
《曹刿论战》以其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生动,且要言不烦,堪称《左传》中的名篇,也是很多版本的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都喜爱收录的一篇文言文。《左传》对战争的描述很是独到的,然而《左传》到底不是军事史,  相似文献   

7.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文章[1],也是《古文观止》中选录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在文学、史学方面的价值由此也可见一斑。前人对该文已多有论述,但论述的重点都主要集中在文章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很少论及该文的叙事构思艺术。其实,作者在该文的构思上是颇费了苦心的。  相似文献   

8.
《左传》的叙事艺术巧妙而又独特。通过深入细致的探索,发现《左传》的叙事艺术主要从叙事手法、叙事角度、叙事特点、人物塑造、叙事记言五个方面表现出来,《左传》的叙事艺术也由这五个方面推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水平。同时,《左传》成熟的叙事艺术对我们研究先秦叙事文学叙事艺术的演变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古代战争诗有各种不同的叙事视角,《诗经》二《雅》中的战争诗多从正面歌颂天子的文治武功,是一种朝廷政治视角;《楚辞·九歌·国殇》为祭祀为国死难的将士而作,蕴含着一种巫文化的视角;汉乐府诗歌的战争诗反映了民间视角;杜甫的战争类诗篇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士人视角,也是战争诗的高峰。  相似文献   

10.
抗美援朝70周年战争献礼片《金刚川》复调式叙事结构和沉浸式主观镜头让观众置身战争现场体验多维时空。从叙事艺术入手,探寻《金刚川》在继承中国优秀战争电影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体的基础上,尝试为当下中国战争电影的生产模式赋予新的艺术呈现和实验意识。  相似文献   

11.
《左传》是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和开篇。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要素有情节(讲什么)———演进(怎么讲)———视角(谁讲)。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强调“故事情节化”,最早就是从《左传》开始的。《左传》通过揭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把史实情节化。中国叙事文学受儒家、道家之“道”的影响,即要说明事件发展过程的来龙去脉、因果关联、来由根据。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突转”还是“发现”等,都要有“道理”贯穿其间,都有因果关系使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由主旨贯穿的整体性情节。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左传》的叙事按自然时间演进的占了绝对多数,这主要是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守时、顺时观念的影响。《左传》标示时间按照年、季、月、日的顺序进行,这是中国文化的“以大观小”法在起作用。《左传》的叙事视角是史官的视角。史官的叙述视点处在“真”与“幻”之间,“隐幽”与“直笔”之间。  相似文献   

12.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下册的一篇必读文言文,该课文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鲁庄公十年,全文二百二十二字。课文通过对曹刿谈论战的准备,指挥战争过程的记叙,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政治条件,抓住战机是指挥战争的关键。其实,通过对《曹刿论战》的仔细品读和对相关内容的深入挖掘,使我们深深感到,  相似文献   

13.
《左传》叙事与解经语不相协和是一个关系到《左传》是否传《春秋》的重要问题,故争论双方都对这种不合的原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无法达成共识。绕开《左传》是否传《春秋》的问题,从比较中立的立场出发,《左传》叙事与解经语不合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左传》叙事既有解释经义的功能,又有表达叙事者自身历史认识与评价的功能,超出了“春秋大义”的限定,从而导致《左传》叙事与解经语之间存在张力与不合,并使得《左传》叙事在后世义理的标准下遭到严厉批评和质疑。  相似文献   

14.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备的编年史,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叙事详明,生动传神,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叙事方法。其中,大量运用的细节描写在对战争的铺展,人物的刻画和叙事的趣味性方面都极具文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细节也隐藏着作者的感情倾向。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中。通过《左传》中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可以更加快速地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对文中几个典型细节描写的解读可以使细节描写的文学作用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5.
在《左传》中,战争记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以至有人称之为“相斫书”。但它对战争的记叙和描写,却历来是被人赞赏的。《左传》以前的一些重要典籍中,如《易经》、《尚书》、《逸周书》等,都有关于战争的记叙,然而内容简略、单薄。《左传》的战争记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展现出一个新的面貌,为我国历史著作中的战争记叙开拓了新局面。本文拟以《左传》中晋楚城(氵仆)之战(僖公廿七、廿八年)、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鄢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左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通过对《城濮之战》的分析可以看出,《左传》全篇贯穿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虽然《左传》叙事的文学性与历史真实性是一种彼此互构的关系,对于《左传》成书有至为重要的作用,但《左传》的这种文学性对历史真实性的消解,使《左传》叙事游离于文学与历史真实之间,使得《左传》虽有史之用,而非史之体,使得《左传》既不属于纯粹的文学著作,也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18.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左传》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史书;因此,它关于战争的描写,多侧重于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因素、大的战略部署及其战争中人的作用的描写;不像兵书那样,多侧重于战术、武器等具体作战技术的论述。这是《左传》描写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是为《左传》作为史书的性质及总结历史经验的编写目的所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方面,《左传》的作者,表现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在题材的处理、故事的叙述、人物的描写等方面的艺术才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所描写的《秦晋淆之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形成我国古代历史著作同时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的重要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文章从思想内容、编纂体例和文学成就三方面,对《左传》作了深入剖析,高度肯定了《左传》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7,(7)
在世界文化史上,描写战争的作品,最早的莫过于我国的《左传》了。《左传》中所介绍的战争,确乎纵横捭阖,变幻无穷。而号称"左氏浮夸"的文笔,又可说曲尽语言之妙、描述之趣,让人读后余味无穷。《左传》作者选择了最佳视角,生动地再现了数千年前春秋时代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每一场战争。这里所要介绍的是发生在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