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三礼:《周礼》、《仪礼》、《札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相似文献   

2.
清秦蕙田所修《五礼通考》是一部礼书,全书共二百六十二卷。它材料齐全,几乎覆盖先秦至明所有相关文献,对研究古代礼制有重要价值。今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礼通考》,将《五礼通考》宾礼部分与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一一参校,发现《五礼通考》或可订补《十三经注疏》之讹误,或可为其《校勘记》提供旁证,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现条举如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3.
马端临的史学有家学渊源,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但仿效《通典》,集著述之大成,为稽古经世之用,是他编撰《文献通考》的根本目的。《文献通考》从更为开阔的历史视角总结典制因革,为经世之用提供制度模式的参照;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揭示典制因革的必然性,强调因势致用、知时适变。《文献通考》还重视从两家的衰亡总结历史教训,尤为注意从赋税徭役、职官、兵制、外交等方面分析宋制之弊,以为当世之鉴。  相似文献   

4.
《通志》二百卷,是南宋史学家郑樵编著的史学名著,习惯上人们把《通志》与《通典》、《文献通考》并举,称为“三通”。究其实,《通志》是纪传体的通史;《通典》和《文献通考》是典制体的专史。“三通”并举的原因,固然是三书书名近似,都带“通”字;但主要是《通志》一书虽然包括“纪”、  相似文献   

5.
《十通索引》,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是查检“十通”的重要工具。所谓“十通”,是指十部有“通”字的政书,即,《通典》(唐代杜佑编)、《续通典》(清代嵇璜等编)、《皇(清)朝通典》(清代嵇璜等编)、《通志》(南宋郑樵编)、《续通志》(清代嵇璜等编》、《皇(清)朝通志》(清代嵇璜等编)、《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编)、《续文献通考》(清代乾隆敕撰)、《皇(清)朝文献通考》(清朝乾隆敕撰)、《皇(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编)。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大系统各自连贯,汇集了自传说中的尧、舜、禹至清代末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制度的沿革,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的必读参考书。由于“十通”卷帙浩繁,查检颇为困难。为方便使用,商务印书馆在影印“十通”时,特编印《十通索  相似文献   

6.
马端临(约1254—1323)所撰《文献通考》一书,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集大成之作。顾炎武评价说:“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按马端临,字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为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少有舛漏,尚亦不免。”我认为,这  相似文献   

7.
宋元之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以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意识,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弘扬中华文化,捍卫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为铸造中华民族之魂作出了贡献。《文献通考》在元、清两代所发挥的作用,正是以先进的中华文化影响了入主中原的蒙、满少数民族统治者,这对于中华文化的赓续,对于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文献通考》不仅提供了关于我国封建社会中制度史方面的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翔实的资料,而且发挥了探讨历史“变通张弛之故”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8.
《新唐书·食货志》(以下简称《新志》)所载田令,因无颁行年代,故为治史者所注目。 李剑农先生指出:“《新唐书》所记,殆就杜氏《通典》所记开元二十五年之令,而摘取之者,故不具令式之年月。” 王永兴先生则以《新志》所载田令与《文献通考》(以下简称《通考》)所载田令内容相似为由,认为“《通考》所载者为武德七年令,则《新·志》所载当然亦是武德七年  相似文献   

9.
周肇祥对《渤海国志》的批注引用了《高丽史》、《文献通考》、《辽史》、《五代会要》等史籍,对有关渤海国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10.
姚艳华 《文教资料》2007,(34):77-78
清秦蕙田的《五礼通考》262卷,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礼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裁减《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等文献之资料,条分缕析,按类排比,后附案语,考辨吉、凶、宾、军、嘉五礼,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然因该书卷帙浩繁,字数众多,在征引文献资料时,难免造成一些讹误。本文拟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五礼通考·朝礼》部分所引用的文献资料,通过与原书校勘,分《五礼通考》之讹误、缺漏、歧异三类,讨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坚持"三个创新",即通过创新办学体制,激发学院办学活力;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创新课程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谈艺录》和《宋诗选注》对陆游文艺观、作品、人品和创作方法等表现出了迥异的态度。究其因,《谈艺录》著于解放前,《宋诗选注》著于“反右”和“大跃进”的特殊时代。通过对二书关于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诗的创作动机及记梦诗特征评价的比较,分析钱钟书的写作旨意和趣向,以期能对把握陆游作品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宋前《艺文志》中勾勒易类典籍的演变轨迹,借此觇视易学理念的变迁。《易》类书籍的变迁体现于经部序位、典籍数量、研究领域诸方面:《易》经在汉代地位的转变既肇始于汉代学术思想,也取决于《易》经本身特征;《易》书数量与群经之首的地位并不相符,书目数量的变化与学术背景、研究状况密切相关;各时代目录书所栽书籍,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思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宋濂与“台阁体”的关系是明前期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历来争议颇多。根据宋濂的“台阁文”观念、“台阁文”创作以及台阁体作家对宋濂文学的接受,并结合“台阁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重新审视此论题,可以推断,宋濂不是“台阁体”作家。受政治身份影响;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前期作家并不推崇宋濂,因而他对“台阁体”的产生只起了间接引导作用。天顺以降,台阁体中、后期作家一致推崇宋濂文章,他对“台阁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严复“三民”思想是中国近代以来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理论源头。严复框定了改造“国民性”的整体性理论架构,之后的梁启超以“新民”为己任进行“三界革命”,胡适立足于“个人主义”发展“平民文学”,周作人强调人间本位的人道主义的文学,鲁迅立足于“立人”思想重塑民族魂的新文学创作,都是这一思潮在文学领域里的延伸。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米勒文学终结论,并未宣布文学的终结,且米勒所说的“文学”并不等同于国内反驳者口中的“文学”。而诸种文学终结论,都只不过是文学场域内集团斗争的产物,它们不但不能真的宣布文学终结,还是文学仍然存在和发展着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一百多年来,各种版本、体例的《中国文学史》相关著作已有一千多部,但总体质量却不容乐观。文学与文化历来就是水乳交融的,文化是文学的根,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自然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所以如果削弱、忽视甚至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要想真正读懂中国古代文学那是不可想象的,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中国文学史》著作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张抛开现有新闻学概念,从新闻实践活动入手,抽象出了体现新闻实践活动共相和本质的“三元素”——“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媒体形态”。文章通过对“三元素”的提出背景、内涵、对于当前新闻工作指导意义的分析.论证新闻理论创新应提“三元素”的必要性.也为新闻理论创新研究梳理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9.
生不逢时的《三家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读《三家巷》的基础上,从不合时宜的成长小说、爱情与政治的纠缠、五四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关系等三个角度,揭示十七年和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结构与文学创作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中提出了"文学介入"理论,"文学介入"旨在揭露不同阶级的人的处境,起到干预社会的作用,达到引起行动的效果。狭义的"介入"指向政治介入,揭露一定阶级的人的处境。广义的"介入"指涉现实生活世界,包括了政治生活在内的人的生存、生活状况。文学介入依据词语与物的对应关系,在意识中呈现对象,依靠"作者—读者",通过"揭示—被揭示"的方式实现。文学介入是以意识的自由为前提,通过"作者-读者"交互显示自身的自由的方式,揭示人的自由。自由始终在场,人的自由,自由的人始终是"文学介入"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