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初萧瑀所撰志怪集《金刚般若经灵验记》亡佚已久,据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可补遗十五则,其文献价值弥足珍贵.萧书专记《金刚经》灵验故事,诚为“释氏辅教书”余绪,此书为研究唐初佛教信仰提供重要资料,亦是研习唐代小说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集.  相似文献   
2.
牡丹渊源较早,古人较重于其药用价值,唐代之后牡丹才开始大盛。牡丹在唐前不名于世。基于存有异名,资料阙失,花色单少等多种因素。唐代京城遍种牡丹并形成独特的风景观,寺院对于牡丹栽培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3.
王昌龄禅诗中的美学境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昌龄在其交往活动及游历仕途中深受友人影响,频繁出入僧庙古寺、参拜当时高僧,流露了对佛教教义、高僧大德的景慕之情,并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创作了不少富有禅学思维的诗歌。他的禅诗具有一定审美价值,有的甚至可与其边塞诗、闺怨诗竞艳媲美,体现了涅槃寂静的空寂美和能所俱泯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4.
高适交往僧侣、皈依密宗,曾接触到一些佛教义理,其诗歌中常引用佛教词语,一些诗作中还流露出淡忘世事、追求清净的心理。高适创作十余首登,临佛塔寺阁之诗,诗人常在高阁巍塔上感叹造物高远,并联系佛教义理生发感悟。高适对佛教义理理解始终肤浅,诗中描述的澹然空寂之心灵境界,反映诗人于仕宦困境中矛盾犹疑的心态。  相似文献   
5.
古代巡游地狱小说往往以巡游者的口吻追述其巡游经历,讲述主人公假死之后游历地狱及目睹地狱惩罚罪人等场景,丰富了文学书写题材、拓宽了文学想象视域。此类小说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历程,包括在地狱的心理感触、肉体受刑所引发的心理反差,返回人间之后的宗教体验、信仰心理,潜隐小说家的宗教心理或民间信仰。巡游地狱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巡游地狱场景对小说情节设置及宗教信仰灌输皆具影响,有助于考察民间信仰、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6.
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源自汉文灵验故事,梳理这一故事的源流演变有助于考察应验故事流变历程。写经灵异故事之演变体现了民间写经、《金刚经》信仰等风气的盛行,折射了佛教普及化与世俗化的时代特征。回鹘译文反映了回汉民族以佛教文化为媒介的交流现象,记录了回鹘接受大乘经典的真实情况,对研究回鹘佛教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牛是中华文化中有勤恳、诚实等美德的动物,人们常称老实勤恳的人为“老黄牛”,心甘情愿为人们服务也被称为“俯首甘为孺子牛”。可是这样一个忠厚老实的动物怎么进入了“吹牛”这个贬义词呢?  相似文献   
8.
岑参交往僧侣、研习佛经,晚年欣然有归慕之心,其诗具有较浓厚的佛教意趣。岑参诗歌创作受到了《楞伽经》与《法华经》的影响,诗人化用经文语句并采用了《楞伽经》自然观物的方式,以流变、幻化眼光体察事物;岑诗亦渗入了佛经理念,体现为追求清净的境界,具有寂静之美。岑诗笔下的云水意象显得自然洒脱,洋溢着潇洒自然的神韵,这种特征与禅宗精髓相关,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教精髓的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地府判官形象的演变,认为它发轫于唐,盛于唐后,随时代递变呈现出文学的演绎特征。唐代文学家模仿人间官职将判官形象移人冥界官制之中,赋予判官佛教化与中土化的双重文化特征,为文学绘就了特殊的人物图谱。随着冥界观念的成熟与世俗信仰的普及,判官形象渗入多种文学体裁中,日益丰富多彩。后代文学中的判官走向神坛,寄托了士庶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杨义先生《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韩非子还原》四部著作于201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先生潜心治学,造诣精深,每有大作问世必会牵动学术界及出版界的目光.此次四部联袂而出,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盛事,必将对中国文学与哲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