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全球交往对世界文化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当代全球交往特征及其本质的分析,揭示了当代全球交往对世界文化生态的影响。本文认为,当代全球交往的根本动力是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信息技术的的飞跃是全球交往形成的根本标志,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一体化则是全球交往的主要特征。全球交往的形成对世界文化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全球交往改变了世界民族文化的生存土壤,加速了世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同质化;第二,全球交往改变了世界民族文化的存在形态,导致了民族文化功能的转变;三,全球交往改变了世界民族文化的相互关系,重塑了世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2.
试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冲击对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和文化冲突对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二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活世界的分离,主要表现为生活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逐渐弱化和科学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非生活化;三是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忽视民族文化传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忽视全部教育活动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和忽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师资培训。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大工业建立的世界市场、由此形成的世界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得以产生的经济、文化前提。而“三种主要思潮”,则是其借以诞生的主要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4.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反文化现象是指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出现并与世界一流大学倡导、追求与弘扬的真善美文化相悖的畸形与异化的文化现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反文化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价值扭曲、文化阙如、学术浮夸以及人本虚置。愈演愈烈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反文化现象,已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理念、价值坚守与文化担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严重的危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蔓延,是建设的数字化、管理的行政化、目的的悬置化以及学术的资本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想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进行文化改造,要保持坚定战略定力、坚持立德树人使命、积极探索中国道路以及提升大学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语境下的东西文化趋同和世界文化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各民族文化经历了历史以来最为广泛的、深刻的相互冲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的历程,现已呈现出全球文化朝着强势文化(英语文化)为主导的文化趋同现象。用全球化、文化趋同的理念看,东西方文化正在不断走向趋同。世界文化正走向一体化。导致中西文化趋同和普世文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中西文化趋同不过是世界文化走向一体化过程中的一股支流。  相似文献   

6.
我的主要观点是.中华文化是现今世界上唯一能与西方文化抗衡的文化。其他文化,如埃、印、伊斯兰、佛教等已没有任何希望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了。而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目前都处在深刻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7.
文化属性主要表现在,文化是同一文化群落中人们共同的社会心理、共同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等的综合。不同的人群系统形成不同层面的文化,不同层面的文化形成一种种属关系。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人类本性的解读,都从某一侧面反映或表现人的本性,并在人类的交往中逐渐融入到世界文化之中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现代化浪潮中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后现代转向的世界大趋势,中原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是历史的必然。这种转换必定是在承续优秀传统基础上的现代转换,而不是割断历史、抛弃传统的重建。中原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主要方向应当是:由农业文化向工商文化、由宗法专制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由伦理本位文化向人本位文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A4):98-99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了解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生态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人文素养及民族风俗。因此,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民族文化与教材内容适时整合。  相似文献   

10.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界说文化一词的涵义,似乎人人都明白,但又不甚明白。比如我们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中讲的先秦文化、隋唐文化等等,主要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三大块,这当然是属于精神世界的范围,但从精神世界的范围界定文化,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理应是精神世界范围,所以,教材中的文化概念取向又显得过分狭窄。但教材中有些地方的文化概念取向又显得十分广泛,如仰韶文化。  相似文献   

11.
国际刑事法院主要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产生原因、创建基础、主导力量、适用法律等方面反映了西方文化的特点,这和其常设性国际刑事审判机构的性质相违背.国际刑事法院应当汲取世界各种文化因素,由西方文化的表征转变为世界文化的代言人,实现文化层面的真正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教育是文化的主要传承机制。音乐教育的根本属性应当是文化传承。在世界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音乐教育应当自觉担负起文化的使命。由于音乐教育长期受西方的影响,对音乐的文化属性与教育的文化关怀,均未充分重视,对此应当予以反思。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将音乐当作文化来传承,尊重本民族音乐的文化地位,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应当以文化关怀为目标进行,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跟上世界音乐教育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连地带。侗族是一个有丰厚文化积淀的民族,作为世界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侗族的文化主要是稻作文化。其民间文化事象都蕴含稻作文化内涵。从侗族民间舞蹈中体现的稻作生产、民间宗教信仰、稻作审美精神和民间舞蹈的时空意识,可以破解侗族稻作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克劳斯·黑尔德的论文集<世界现象学>的一个评述.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现象学何以成为"世界现象学"?"世界"是什么意义上的世界?自然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世界是一还是多?它包含哪些环节、哪些层次?以及"政治现象学"和"交互文化现象学"与"世界现象学"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意蕴     
世界上关于文化的解释有许多,各个学者站在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都对文化定义做了阐释。文化本身具有的诸多复杂性,使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文化本身包含的意蕴,而不仅仅关注确立明确清晰的定义本身。文化蕴涵的意义主要包括四层内容:文化是人类独有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复合条件,还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它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这个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愈发的频繁。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虽然汉族文化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少数民族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成世界上最广泛应用的语言——英语,能够让更多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的丰富文化,也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为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典籍更好的被理解,正确的英译策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骑马术、射箭、摔跤、舞蹈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体育文化的主要形式,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现代体育项目,对世界一些体育项目的习得和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对研究中国草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人为性与为人性的统一,德育是文化的娇子,德育的属性是文化性。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文化的存在是三个世界——现象世界、意义世界、生活世界的平衡推进与生态化运转,德育就生长在文化生态的各个环节上。德育是维系文化生态良性运转的需要,是文化机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链环,是文化内蕴的一种构架。  相似文献   

19.
世界图景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一个世界观的基础。语言是世界图景主要的表达手段,语言世界图景是指该语言民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了解Иван.含的语言世界图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熟悉俄罗斯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习近平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主张一脉相承,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中国文化主张开放包容,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有利于世界的和谐与美丽。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