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纤啬”一词,修订本《辞源》注:[纤啬]琐屑、悭吝。《荀子·君道》:“材人:愿憨拘录,计数纤啬,而无敢遗丧,是官人史吏之才也。”《史记》一二九《货殖传》:“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  相似文献   

2.
〔原文〕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1]与?何士民众庶不誉[2]之甚也?"宋玉对曰:"唯[3],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4]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5],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6],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7],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8],杂以流徵[9],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  相似文献   

3.
王弼说的“卦者,时也。爻者,适时者也。”说卦是“时”,交也是“时”。不过“适”之而已。孙奇逢说:“交者,象之变也,乃卦之趋时也。[1]。“卦体,其合者;而爻体。其分者。”[2]这两说意思是一致的。如果说一卦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特点。那么,六十四卦连接起来,就是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六十四卦整体的对立统一性,乃是客观世界整体的对立统一性的反映,客观决定主观,物质胜界的发展是永恒的,所以,《易》道也不可能有穷尽之时,故而,孙奇逢说:“《易》之道,以未济终焉,未济则未穷也,未穷则有生生之义。此天地之道也。亦圣人之道也”[3]很显然…  相似文献   

4.
生命诚可贵     
[试题]确定生命的容量与对生命的态度的关系并证明之。[解答]该题可以分以下三种情况加以讨论: (1)当生命的态度>0时,此时的生命态度是积极  相似文献   

5.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帷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选自《问说》) [注释] 1.安:妥当。 2、几无:差不多没有。 3.心术:此指品德。 [练习] 一、给加横线的句子加标点。二、“狎”字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你认为文中  相似文献   

6.
“纤啬”一词,修订本《辞源》注:【纤啬】琐屑、悭吝。《苟子·君道》:“材人:愿憨拘录,计数纤啬,而无敢遗丧,是官人史吏之才也。”《史记》一二九《货殖传》:“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品悟经典     
<正>[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4),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有若,字子有。(2)弟:即"悌"(tì),敬重兄长。(3)鲜:少。(4)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  相似文献   

8.
三缄其口     
[拼音]sānjiānqíkǒu[出处]孔子之①周,观于太庙②,右阶之前有金人③焉,三缄其口,而铭④其背曰:"古之慎言⑤人也,戒⑥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⑦。"(汉·刘向⑧《说苑·敬慎》)  相似文献   

9.
<正> 康进之,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生平事迹不详,著录资料极少。元末钟嗣成《录鬼簿》列其于“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记其姓字、籍贯:“康进之棣州人。一云陈进之。”可见其名失载,以康姓行世,陈姓存疑。棣州即今山东省惠民县,元时属中书省。可见为北籍。记其“所编传奇”之全称:“《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黑旋风负荆》”。仅此而已。另外,钟氏对“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均未“以[凌波曲]吊之”。钟氏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不知出处,故不敢作传以吊云。”①不知出处,不敢作传,也是情理中事。“以[凌波曲]吊之”,倒是较钟氏  相似文献   

10.
笔者教读《庄子·逍遥游》时,发现了一处重要的阅读障碍:“汤之问棘”问的什么内容。课本未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未作补注。这样,此句如何贯通上下文,也就不得而知了。课本注解提供的信息很少:“[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子姓,名履。[棘]商汤时之贤人。《列子·汤问》篇作‘夏革(ji)’。”只知“汤”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含义,众说纷纭,但其“启智”的功能却是相通的。它让人从无知到有知,由愚笨变聪颖,这才是其真实的含义。《礼记·学记》篇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近代学者梁启超也早有所言:“……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从至圣先师到今天数以万计的教育工作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三缄其口     
[拼音]sǎn jiān q&#237; kǒu [出处]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汉&#183;刘向《说苑&#183;敬慎》)  相似文献   

13.
<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典出]《论语·雍也》[原文]同引用[释义]懂得一种知识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人。宋代朱熹《四书集注》说:"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  相似文献   

14.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1],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2],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3],周旦显而制礼[4],不以隐约[5]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6].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7],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8],斯志士之大痛也!……  相似文献   

15.
一、征士[晋]颜延之《陶征士谏》:“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征士。“诏征”“不到”“幽居者也”。即封建社会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征士”相当于“征君”。《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劝其仕,宪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  相似文献   

16.
[源出]   《盥盘铭》:"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语译]   此诗的意思是:"与其淹没于小人中,不如淹没于深深的潭水之中.淹没于潭水之中还可以游出来,淹没于小人之中就不可救治了."……  相似文献   

17.
三、字词错误或有可商榷之处例1、“盖将其变者而观之,……”朱星主编《古代汉语》第324页《赤壁赋》一文。【按】“将”字后脱一“自”字,即应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见《古文观止》袁紫竹编,54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君,未也;民,本也。”  相似文献   

18.
词语例句出处古义今义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出使的人。出门所带包箱等。那个人。对人妻的尊称。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爪牙▲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 也。《国语·勾践灭吴》武士。坏人的党羽。暴露▲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日晒夜露。显露出来。求救▲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讨救兵。请求援救。盛气▲太后盛气而揖之。怒气很盛。傲慢之气。然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这样,却……但是。虽然虽然,犹有未树也。《庄子·逍遥游》虽然如此。连词,用于转折关系复句…  相似文献   

19.
[甲]诗者,志①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②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节选自《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毛诗序》) [乙]《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③美人,以媲于君;宓妃④佚女⑤,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  相似文献   

20.
作为汉文帝时期一位才气“陵轶飞逸”[1]的英才,贾谊留存下来的赋像他的鸿文巨论一样“沾溉后人,其泽甚远”[2]。贾谊的赋在赋史上具有“据其绪”[3]之功,既上承楚骚的余绪,又开创了汉代骚体赋的先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的赋有七篇,现仅存四篇,最可信的只有《吊屈原赋》和《鸟赋》两篇。前者作于湘江之畔,后者写于贾谊滴居长沙三年之后,均为传世名篇,其中《吊屈原赋》最为感人,它凭着文辞清丽与抒情浓郁而饮誉于世。“辞清而理衰”[4],刘勰对《吊屈原赋》的这一评价的确是中肯之语,道出了贾谊这篇短赋被历代文人心慕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