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本历史上曾经发生了很多的地震灾难。然而日本在地震中遭受到的伤害比别国都要小。这和日本在防震救灾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是分不开的。日本在长期的抗震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在这方面的措施,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窥探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2.
近来 ,随着我国台湾、日本等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繁发生 ,地震再次向人们昭示它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严重性。而现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 ,有关“地震”的知识结构却不能适应地震形势和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为此 ,教学中我们应适时补充一些应急避震救助常识。这样做也增添了教学趣味性。一、震前演练目的就是学点防震知识 ,掌握些防震抗震的基本技能 ,增强抵御震灾的信心 ,做到临震不惧 ,保持冷静。具体演练内容可分为 :(1)备携带品演练 即演练一下准备哪些便于随身携带的生活日用品、食品、饮水、药品和通讯工具等。(2 )人身安全演…  相似文献   

3.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同地震作斗争,研究地震的成因及其预测的方法,采取措施防震抗震,以达到减灾的目的。一、捕捉预兆,科学预报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同地震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不少预兆,为测报地震提供了宝贵的依据。1.地光示警地震前后的地下电能点燃分解...  相似文献   

4.
本报讯 为有效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提高突发自然灾害时学生的自救能力,保护师生安全,减少伤亡,维护校园稳定,在校党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中专部近日组织全体中专师生举行防震抗震应急演习。演习按照中专部防震抗震应急预案科学展开,根据防震应急疏散的四个阶段:即紧急避险阶段、有序快速撤离阶段、自救互救阶段、清点人员阶段展开演习。并且模拟上课时间在教学区和休息时间在宿舍区发生地震分别进行了演习。通过演习,中专部全体师生提高了防震自救的意识和能力,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肯定。  相似文献   

5.
进入1995年,埃及、希腊、日本神户、俄罗斯的萨哈林岛、我国台湾和云南等地都先后发生了6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表明世界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对于地震多发的我国。有必要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增强防震抗震意识,而中学地理教学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科学传授地震知识 地震是地球内能长期积聚、在地壳薄弱(断层、断裂)地带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面引起地面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从空间范围看: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带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交界,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夺命的是建筑物,不是地震。这句话也许你不会马上接受,然而事实上,各国都有太多的教训,因此,建筑抗震防震领域不断涌现出新材料和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四川汶川地震暴露出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法律没有规定地震预警制度,建筑物与公用设施的防震性能也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缺乏足够的抗震避难场所,抗震自救科普意识薄弱,在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平衡以及保护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依法制定环境地震预警制度,依法对建筑物与公用设施制定抗震标准,预留抗震避难场所,普及抗震自救知识,依法保护环境,恢复生态植被,同时加强对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这是人类在初步认识自然之后流露出来的一种自信与喜悦。然而,自然界如今依然存在众多未解之谜,地震的预测便是其中之一。从张衡发明地震仪到古登堡提出地震理论,千百年间人类从未停止与地震之间的抗争。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给当地人民留下了难以抚慰的伤痛,也牵动了不少年轻学子的心。可以说,地球的"活跃",让部分冷门专业走进了理科生的视野。据了解,虽然在本科阶段并未直接开设地震学专业,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所  相似文献   

9.
面对频频发生的地震,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发挥聪明才智.陆续研制出了很多防震抗震新产品,这里向读者介绍几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15年1月14日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Ms5.0级地震房屋震害特征、烈度分布状况、生命线系统工程结构震害特征等的分析,研究得出:震区内较多的砖木结构房屋,震区的高山峡谷地貌,多次地震的叠加效应是此次地震受灾区域范围较大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加强民居建筑的建设管理,及时排除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增强防震避震知识宣传等抗震设防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面对频频发生的地震,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发挥聪明才智,陆续研制出了很多防震抗震新产品,这里向读者介绍几例。  相似文献   

12.
地球科学被定义为自然科学,迄今主要从自然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现在的地球是人类学的地球,是工业改变了的地球,需要有关于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文从地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研究古代土地崇拜的地学文化以及现代人统治自然的地学文化。如今,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新的地学文化和人-地协调发展的地学文化。新的地学文化,是一种新的地学人文精神。它作为地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指导地球科学的发展,引导和制约人类改变、利用和保护地球的活动,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徐艳娟  刘卫卫 《考试周刊》2014,(15):193-194
随着隔震技术的发展,隔震技术已经从研究领域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国际、国内已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到4000栋左右。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当地震来临时,怎么减震、消震、减弱地震能量。隔震技术开始应用于建筑中,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过历次地震检验,隔震设计的建筑,耗散地震能量效果显著。隔震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地震工程最重要成果之一,是一种经济、可靠、有效的防震减灾技术,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抗震减灾技术,致力于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地球就诊记     
<正>这一天,宇宙医院来了一位十分特殊的病人——伤痕累累的地球。天王星问道:"地球老弟,你怎么啦?""唉!"地球无奈地说,"人类  相似文献   

15.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  相似文献   

16.
与之前大部分科幻小说不同,《三体》选择从人类、地球之外来关注地球的现实状态与人类的文化困境。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视野,它不仅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更进一步超越传统生态视野。不再只关注地球,而是将地球置于整个宇宙之中,以地球人、星舰人、外星人及其生存的宇宙环境为关注对象,寻找建立宇宙生态和谐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隔震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地震工程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一种经济、可靠、有效的防震减灾技术,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抗震减灾技术,致力于提升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水平,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要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战略层次上。文化体现在许多方面,文化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将社会主义道德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彭宇案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对法律与道德的讨论。此案体现出法律与道德的诸多矛盾,有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为解决这些矛盾,应注意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来完善我国的法律,同时以此来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汶川与阪神的大地震中,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勇气和智慧。回顾这两段难忘的岁月,比较两国抗震救灾的悲壮过程,不难看出日本国民在法制化、科技化抗灾和民众自救方面的长足进步,也能体会到中国政府和民众在集约化抗震与突击性救助以及各民族亲和共渡难关的动人举措。痛定思痛的平议,有助于中日两国在应对大震方法方面取长补短,为建设行之有效的防震抗震体系而取精用弘。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具有强烈的威力。当剧烈地震时,震声如雷,房屋动摇、破裂、倾圯,或至山崩地裂、泉湧、海啸,甚至有城镇毁灭等现象,往往带给周围居民极大的灾害。我国很早对地震就给以极大的注意,在公元136年,后汉张衡创制地动仪,用来观测地震,这是人类历史上观测地震最早的仪器。我国古代累积了相当多关于地震的宝贵资料,各县县志都有记载。但这种自然界的灾害发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在地壳运动发展过程中由渐变到突变,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