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诗品》流传、研究的历史,可分三个时期。从隋到清是第一时期。以下对第一时期的流传、研究史作一番勾稽评论。一、隋代:刘善经《四声论》的挑战广义上的《诗品》研究,第一次对《诗品》提出批评的是隋代的刘善经。那是钟嵘谢世,隋朝建立,《诗品》传世六十多年的事:刘善经著《四声论》,批驳《诗品》的声律观点。早在齐永明年间,当钟嵘还是年轻太学生的时候,沈约、王融、谢眺等人便同声相求,进行四声制韵、文用宫商的试验。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还宣称:“自骚人以来,此秘未睹”,而“妙达此旨,  相似文献   

2.
钟嵘《诗品》为中国品诗之祖、诗话之源,而清诗话则代表了古典诗学的鼎盛与繁荣。本文结合量化分析和学理分析,拟把作为源流关系的钟嵘《诗品》与清诗话略作比较观照。通过《诗品》对清诗话影响概观、《诗品》对清诗话诗学理论的影响、清诗话对《诗品》诗学理论的反拨三个层面的研究,探讨了《诗品》影响清诗话的综合状况。  相似文献   

3.
钟嵘《诗品·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转引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卷七云: 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钱塘杜明帅”,陈延杰《诗品注》、古直《钟记室诗品笺》、许文雨《诗品讲疏》、叶长青《诗品集释》、肖华荣《诗品注译》、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向长清《诗品注释》、徐达  相似文献   

4.
钟嵘诗歌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论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诗品序》是钟嵘《诗品》中的一篇重要诗论。以《诗品序》为中心剖析钟嵘的诗学观,即:追求自然美的"自然英旨说";情与物之"滋味说";定品第显优劣及诗者发泄哀怨凄苍的"风力说"。  相似文献   

5.
《诗品》平议 石遗《北平晨报·芝园》1920年至1931年钟嵘《诗品》平评 陈衍《国学专刊》第1期第4期1926年12月《<诗品>平议》后语 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附录读《诗品》陈延述《东方杂志》第23卷23期1926年12月评右直《钟记室<诗品>笺》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附录评陈延杰《诗品注》录舟(许文雨)《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7月9日《诗品》补 陈延杰《中央大学半月刊》第9期1930年3月《诗品》释齐(许文雨)《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34期1930年8月4日钟嵘《诗品》校读记 钱基傅《小雅》第4期1931年《诗话丛语·钟嵘〈诗品〉》郭绍虞《文学》第1卷第2号1933年9月读钟嵘《诗品》札记 王叔岷《国文月刊》第5卷第1、2期1934年11月钟嵘之汉魏以来之诗派 沙少海《珞珈》第1卷 第4期 1934年4月钟嵘生年考 路百占《河南大学校刊》第168期1936年  相似文献   

6.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是南齐重要文学家王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析读这篇作品,可以发现其中的用典遵循着严密的次序,手法繁复而多变,构筑起一种富于建筑美感的多层文学形态。这也是王融文学整体的根本特征。认识这一点,可以更准确地理解钟嵘《诗品》“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的含义,更真切地把握南朝文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南朝时期先后出现两部文学理论著作:钟嵘《诗品》及刘勰《文心雕龙》。虽然这时儒家思想相对来说有些薄弱,但这两部名著还是很明显受到经学的影响。故就钟嵘及《诗品》内容研究来分析钟嵘的宗经观。重点在于研究《周易》对钟嵘及《诗品》的影响和其他儒家经典的观点在《诗品》中的体现,钟嵘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及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钟嵘《诗品》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诗品》豫籍诗人诗评系列辨释,辨说《诗品》疑难问题,有助于钟嵘诗论的考察探索与《诗品》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9.
1925年陈延杰撰成《诗品注》一书,为钟嵘《诗品》的研究拉开了序幕,迄今为止对于《诗品》的研究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九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诗品》对于陶渊明的品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钟嵘在《诗品》中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将陶渊明置于中品,唐以后,特别是宋、明、清以来的一大批学者为陶渊明叫屈并纷纷著文以批判钟嵘品第之失。在文学研究当中对于陶渊明所持有不同的批评态度,是批评家个人的主见,还是受其背后某种共同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的左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两部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批评专著。过去的学者一般从文学批评角度研究较多,这里拟就修辞角度探讨钟嵘《诗品》的评骘艺术,重点从其修辞的运用,总结其修辞策略,领略其独特的修辞表达效果,从而窥见其文思之深表意之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