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毫无疑义,对于作家说来,小说创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艺术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家与作品的艺术形象间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作家对于形象特定的观察和着眼点上,就形成了所谓作家创作的视点。关于视点的研究早已有之,有人称为观点,有人称为立足点,但一般多从叙述人称方面加以考察,当然,叙述人称与作家创作时选取叙述角度的关系,确实反映了视点一些方面的特点,但终究还不是它的实质,因为同一叙述人称,视点既可以落到形象的内  相似文献   

2.
运动与视点共处于一个座标体系中,该座标体系由人称、时间、空间三雏组成。运动是“上来”还是“下去”,要同时考察运动自身在座标中的位置及它相对于视点位置。在不同的人称及时空条件下,不同的运动方式相对于不同的视点角度时,“上来、上去”的使用规律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李红英 《海外英语》2012,(8):223-225
该研究以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汲取语用学中关于人称视点的选择至少受两条语用原则的支配:亲疏原则和地位原则,考察了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在《京华烟云》中说话者在给予信息时所使用的命题形式之间的关系,经分析表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正是命题形式强化言语角色分配及其相应的命题形式反映出具体交际情景中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4.
说话者指称第三者时有三个视点可供选择,即第一人称视点、第二人称视点和第三人称视点。通过研究具体言语行为中指称第三者时人称视点的选择情况,我们发现,视点的选择主要受到三条语用原则的支配:亲疏原则、地位原则和目的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对48名不同英语水平的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时,发现同一语篇的叙述中普遍存在不同人称代词频繁转换即语篇视点转换的现象,然后从中西文化和思维差异、英汉人称代词语义的模糊性与复杂性等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视点”本来是绘画术语,说的是画家视线的出发点。借用在文学上,则指的是叙事文学中作家叙述故事的角度,也称叙述角或叙事角,即看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故事叙述人,从什么角度叙述故事。换句话说,也就是看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视点和叙述人称有密切的联系,但不是一个问题,它有比叙述人称更深一层的意义和作用。创作中一定视点的选择关系着作家总体的艺术构思。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常常会有不向的看法和感受,选择什么人进行叙述,自然会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基调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一点在叙事文学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视点问题并非为小说所独有,它乃是一切叙事文学带普遍性的一个写作问题。 一般可将视点分为内视点和外视点。外视点指作者以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从旁叙述,作  相似文献   

7.
人称意识的产生是现代小说迥异于古代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伴随现代小说在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作为叙事学范畴的人称机制愈来愈受到小说家们的普遍关注.因为小说创作中的人称选择干系着叙事主体对叙事文本的总体效果和全盘结构的考虑,它不单是视点的选择问题,更不是小说家出于讲故事的简单需要而信手拈出的几个为人们用得滥熟的人称代词,而是意味着某种叙事格局的确立,关涉着作者与读者的信息交流程度,影响着叙事的节奏乃至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指称自己的词语称为自称语,自称语属于人称指示语范畴。从指示视点转换的角度,考察自称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可解读出说话人选择不同视点而灵活自称的理据,从而分析在动态的语境中自称语的独到的语用功能和鲜活的语用效果,促进言语的语用认知和话语理解。  相似文献   

9.
日语中的感情形容词句存在第一人称限制,这是日语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本文以感情形容词的特性——人称限制为中心,从感情形容词的主观性和日语的"视点"两方面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总结了人称限制在感情形容词句中解体的几种常用表达形式。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帮助日语学习者正确认识感情形容词的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日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助叙事情境理论对创作拓展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叙事情境特征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纪录片叙述人称、叙述视点、叙事方式等叙事情境要素的分析归纳,梳理出中国当代电视纪录片的某些表达方式或审美特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称指示语除了表示指代关系以外,其选择还具有语用视点依赖性和移情性。其中,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更能体现显著的语用移情功能,揭示人际关系的适应与顺应,其使用可以提高话语的亲和力和说服力,缩短交际主体之间的心理或情感距离,对言语交际行为进行主动地调节和干预,从而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目的、提高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V上去/上来"立足点的主观性。首先在垂直空间上,"V上去/上来"动作行为者为第一(第二人称)时,立足点是句子中的"我(或者你)",反应了"我"的主观性。句子使用第三人称(或称谓)时,叙述人一般把自己的视点(立足点)设在该(他)人物位置上,它们是叙述人要描写或强调的对象,这个视点反应了叙述人的主观性。这种按人称表现出来的特征在水平空间上也有相似的特点,只是使用第三人称(或称谓)时,叙述人也常常把视点设在叙述人要重点描写的处所、对象、抽象概念等,而不仅仅是"V上去/上来"动作行为者,显示出一种视点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探讨现代汉语自然交际话语中人称代词"他"与先行语不定指称形式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基于先行成分的低可及性,"他"并非发挥提取实体的功能,而是作为言者表达内容的例示对象,凸显并深化前述的先行成分,通过发挥其认知参照视点的功能,唤起受话人对言者命题或观点的高度及持续关注,进而维持会话内容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一、简介1期视点:"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探索2期视点:中学英才教育思与行3期视点:校长"现场学习领导力"4期视点:面向2015:一校一章程5期视点:课程整合与创生6期视点:伙伴式校本研修7期视点:"绿色指标"评价8期视点: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9期视点:学校组织变革新探10期视点:聚焦"中层"11期视点:素质教育试点项目观察12期视点:学校课程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魅力与视点的恰当处理分不开。从认知诗学角度出发,运用视点理论,从叙述视点、观念视点、时空视点和知觉视点四个层面剖析文本,读者能更全面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视点的转变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进而揭示文本主题。视点解读可为文学作品多元分析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世的通常观念中对于乐府体的认识很模糊,特别是唐代乐府诗有怎样的样式特征是一个难题。以日本松浦友久教授的乐府研究为中心,可以从叙事学的角度重新考察唐代乐府诗的三种艺术表现功能。分别为:对乐曲的联想;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化,场面的客体化;表现意图的未完结化。其中“观察视点的第三人称化”以西洋叙事学中“叙事视角”以及“人称”等角度为出发点,提出唐代乐府诗中存在的“客体化”以及“第三人称化”的特征。此观点不仅对唐代乐府诗的理解具有参考价值,对唐诗英译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视点以文本解读为核心,将阅读能力与人们的日常认知能力结合起来,这一理念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以此理念为基础,以《新视野大学英语1》中Deep Concern一文为例,从时空视点与时空框架、观念视点与人物态度、叙述视点或知觉视点与主题三个方面来分析语篇视点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正>视点这一概念源自文学领域。熊沐清教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语篇视点定义为"制约语篇深层结构(即语义)的一种图式,其反映人们看待对象世界的角度以及态度对象的选择与组合,从而又影响语篇表层(即形式句法)的组织"。熊沐清将语篇视点分为时空视点、观念视点、叙述视点和知觉视点。语篇视点体现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教学中不同视点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语篇的理解。绘本教学中的语篇视点是指教师剖析文本、  相似文献   

19.
泉州方言的人称代词与普通话一样同样需要变调,但变调的形式与普通话不一样。文章主要探讨泉州方言人称代词“我、汝、伊、阮、恁、洇、”与普通话人称代词以及其他方言的人称代词在变调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在《夜宿寒山寺》这首诗中,视点使用占领了重要位置,诗人通过时空视点的变换展现了自然有序的时空图景,通过观念视点的移动唤起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同时知觉视点和叙事视点的交叉运用展现了隐喻蕴含的丰富涵义。从认知诗学解读诗歌视点使读者全景式与诗人对话,实现心理认知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