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汤雁萍 《时代教育》2010,(3):251-251
“一课四研”活动是指教研组内教师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4次的实践研究活动。它通过执教、研讨、反思、再执教、再反思的循环,使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进步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这里的“一课三研”活动是指教研组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实践研究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教师的专业能力将获得较好的发展。“一课三研”活动的实施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目标不同,研讨重点也不同。一、酝酿尝试阶段一研:选材→理论学习→设计活动方案→说课→第一次实践课→第一次研讨反思二研:修改活动方案→再次实践活动→再次研讨反思三研:再次修改活动方案→第三次实践活动→第三次研讨反思→形成较…  相似文献   

3.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过程,能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帮助教师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陛认识的飞跃,而后再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把理性认识内化为教育理念,使教师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但是,由于有的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缺少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所选的反思事件探究价值不大,再加上自身理论水平有限,写出来的教学反思往往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4.
"一课三研"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开展的一项实践研究活动,由教研组内的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针对同一活动内容进行多次教学,目的是让教师在教学后及时进行反思,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自主地发展。一、活动的背景规则存在于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共同执教《比尾巴》一课。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设计。两位教师展示了不同的风格。通过比较,也带给笔者些许思考.咀嚼出了不同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作者亲身经历介绍了一种有效的教研模式——“四位一体”公开课,即公开课按“说、听、评、研”四个步骤作一体安排。“说”是教研活动的“开幕”,让听课教师“有备而来”先说课;“听”是听课,有了“说”,听课教师就能“听有所重”;“评”即课后评议,先由执教者反思教学过程,再由听课教师评议;“研”即评后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能力.幼儿园"一课三研"教研活动则是促进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入手,全面探讨幼儿园"一课三研"教研活动的背景与意义、模式建构、实施效果、活动反思等方面的内容将有助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提高和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改的推广实施,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一课三析”就是其中的一个教研活动。以下三个案例,是由我们学校三位教师执教“循环小数”中的课前导入部分。三位教师都采用了同一组信息,但是由于导入的方法不同,所以收到的效果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9.
“研课”,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源于日本。具体说来,“研课”是与学生学习同步进行的,并且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它往往针对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由一组教师来共同开展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验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研课组一般由同一所学校的5—7名教师组成,他们定期开展研课活动,时间在几个月到一年之间。  相似文献   

10.
“大家来锻炼”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卜册安排的第一个实践活动,活动的日的是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校“教研开放周”卜我们一年级数学教研组一位年轻教师执教这一肖课,针对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环节,三次试教,一种不同...  相似文献   

11.
教学反思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必须修炼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实践中,我们从课例研究的角度,总结教学反思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在三年前开始关注课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的研究团队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将顾泠沅的“一个课例、三次讨论”的教育行动模式转变为“一个课例、两次研讨、二三次反思”的课例研究模式,主要通过深化课例的三个主要环节——课例设计、课例观察和课例总结来反思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总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同课异构”是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在2008年5月10日厦门市第四届“激活课堂”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研讨活动中,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安排三位生物教师借班上课完成同一课题《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选修3)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李祥兆 《山东教育》2006,(7):128-128
“研课”是与学生学习同步进行的,并且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中。它往往针对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由一组教师来共同开展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验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研课组一般由同一所学校的5~7名教师组成。他们定期开展研课活动,时间在几个月到一年之间。  相似文献   

14.
我校自2003年9月开展“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将教研活动的过程可分成两个阶段、五个步骤。两个阶段是指试教初研阶段;再教深研阶段。通过这两个阶段,使教师在试教、再教和发现、改进、比较之中反思、改进、提高;五个步骤指备课、学习一试教、观课一研讨、改进一再教、再观课一再研讨反思。毋庸质疑,两年来我们发现这种教研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它将教师推到了教研活动主体的位置,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把教学研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和在职学习培养融为一体,并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学会了教学,让教师开阔了教育、教学视野,通过“七课一反思”实践反思,调整完善,再实践反思,再修正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目标定位提高了,  相似文献   

16.
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的研课磨课活动中,存在着参训学员“重专家指导、轻同伴互助”“重接受式学习、轻内省式学习”“重问题解决过程、轻问题分析过程”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创新性地开展了“体验式”研课磨课实践探索,其流程包括聚焦研磨课题、设计研磨课题、实施研磨课题、改进研磨课题等四个环节,实践中重点采取了打磨四段式“体验式”研课磨课模式、打造“三人行”研课磨课培训团队以及练就一支“双线驱动”的学习共同体等重要措施。实践探索成效显著:研磨课题来源由关注领域活动到关注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课题设计由单一方案开始转向多元方案;课题实施由“重实践轻反思”到“边实践边反思”;课题改进方案由理想化到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五课”的界定“五课”指设计一堂课、说好这堂课、上好这堂课、反思这堂课、评析这堂课。二、五课”活动的基本设想“五课”活动是在学校中进行的,把学校视为研究基地的校本研究活动。其形式主要是指教师本人与自身教学行为的“对话”;研究的内容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学校发展的自我觉醒、自我开发、自我提升,达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目标。三、五课”活动的操作方法“五课”活动是采用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探究,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行…  相似文献   

18.
教学背景: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由于没有“前车之鉴”,也没有“他山之石”,对实施这门新课程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参加全市新课程教学观摩培训活动,我执教了《让我们学会合作》这一课,在准备的过程中,我经历了三次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使自己切切实实走进了新课程。  相似文献   

19.
教学研究是实现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平台。建立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幼儿冈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我们以“案例研究促教师专业成长”课题为研究平台,以教育活动案例为载体,尝试“一课三研”的研究方式,为教师间的互动,伙伴式的合作,教学技能的切磋构建了环境。现以大班体育活动——《巧用木桩》为例,展示“三研”中对该活动的内容、目标、形式和指导的不断思考、调整和完善过程,愿与幼教同行分享交流,  相似文献   

20.
高传龙 《山东教育》2012,(17):20-21
"同课异构"是当前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语文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大多是阅读教学课,它通常由一定区域内的教研活动组织者发起。基本流程通常是组织者确定教学的文本、课型、学生和执教者;执教者自主设计教学方案;执教者上课,教师观课;集体评议或专家点评。有的还要求执教者根据评议进行二次备课、上课,教师再次观课、评议,执教者撰写教学反思等。在上述过程中,不同的执教者用同一篇文本对学情相同或相似的学生施教,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大多不同,可谓"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