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挖掘科学教材中隐含的许多节能环保素材,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本文试从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分析、操作模式和活动评价方面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挖掘科学教材中隐含的许多节能环保素材,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本文试从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分析、操作模式和活动评价方面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建构主义观点看,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科学本质教育,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能力和科学情感。我们应通过设置综合性科学课程和大科学课程、在科学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科学史和采用探究教学等策略,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以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等新的教育理念已逐渐为广大科学教师所接受和实践,他们正力求按这些新的理念组织教学。然而,科学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①教师对学生在科学课提问方面没有界定,造成学生所提问题范围过大;②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总想把自己思想完整展示,  相似文献   

5.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主要关键词之一。科学探究它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的自然(科学)课教学虽然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但对“研究后的研究”,40分钟以外的科学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注重教材中问题的探究,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关注与研究。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6.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笔者在这方面有一些心得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7.
探究式科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及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为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我国科学教育界提出了三条主要培养途径:特别开设的课程;按照常规开设各门学科课程;课外、校外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事实上,探究式科学教育不是一种统一格式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思想。通过对当前探究式科学教学实践的反思,我们呼吁:探究式教学,切忌走入形式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何永兵 《广西教育》2004,(10B):19-20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其中化学课堂教学和化学实验是主要的探究方式,此外,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推行STS教育,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其内容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四个方面。《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还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由此可见,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它还是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之一。在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有很多教师仍然只关注科学知识,不太关注科学探究能力;多采用知识讲授,少真正实施科学探究实践。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小学的科学课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生态与环保”既是一项颇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也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题材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沈小良 《科学课》2009,(1):52-54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笔者在这方面有一些心得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告诉我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课堂的多向对话是探究活动的一个过程,直接影响着探究的进程,决定着探究的深度与效果,能够引发真正的学习活动。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就是探究,科学活动的本质更在于探究。科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它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楠溪江流域的农村中学把自身自然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以科学教育为核心.以“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为灵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及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发展其科学探究能力。探索课程与利用楠溪江流域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点.挖掘以楠溪江流域资源为载体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科学教学离不开实践.实践离不开环境,脱离了实践、脱离了环境的科学的教学只是一潭死水。所以。回归自然开展科学教育的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6.
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定位为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内容,并在新教材的编写中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充分凸显了当前物理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科学探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探索物理规律的重要科学方法,科学探究能力是综合性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平时进行一点一滴培养的。因此,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更要注重和加强科学探究教学,通过精心创设探究情境,重视探究过程的实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科学本质可以从"科学是探究"、"科学有自身的价值观体系"、"科学是建构性的知识"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诠释。科学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开展探究教学、融合科学史、渗透STS等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进行有效的科学本质教育,教师要树立现代科学本质观,要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活动自然地融合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之中,在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本质的过程中要注意渐进性。  相似文献   

18.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出台《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意见》,旨在着力培养青少年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一直注重开展科学“四小”活动(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强化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下面笔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与广大教学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20.
陈广玉 《考试周刊》2012,(75):131-131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参与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那么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有效”?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科学探究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一、要有明确的探究任务和目标“科学探究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既要整体考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逐步实现,又要分别考虑每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由于课时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活动中各个要素都面面俱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随意开展探究活动。最终也只是营造了表面“热闹”的学习气氛,只能“越探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