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陶富 《新读写》2020,(1):42-44
一、写作背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億州。”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写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正月,苏轼病逝前两个月,可以算作他大半生的总结。宋神宗3年,苏轼被贬黄州(今黄冈)。当时黄州非常荒凉,苏轼生活十分艰难。但苏轼这个人的超人之处是,生活给他酿造了杯苦酒,他能用艺术的琼浆把它稀释。黄州形成了他第一个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黄州尺牍是他谪黄生涯的如实写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最本真的苏轼。在艰苦的谪居岁月中,他纵情山水,倾心佛老,依旧乐观旷达。他保留着文人雅趣,却也能从世俗生活中发掘出无限快乐。  相似文献   

3.
黄州乃苏轼人生之一大转折,苏轼在厄运来临时,能够直面人生苦痛。他的处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文人能够正面人生风雨,化解伤痕,用超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伤痕。在黄州,他咀嚼了种种人生况味,对人间的罪恶和苦难,他用趋于至美的良知去对待,经过短暂的挣扎调适,能够直面苦难。  相似文献   

4.
苏轼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喜爱与推崇,并非只因为他正直的人格、卓越的才华与豁达的胸怀,更由于他对待困境和坎坷的态度,历史上像苏轼这样一生坎坷的文人很多,但像他这样潇洒的却很少。在黄州、惠州和儋州,苏轼不仅接受了生活的苦难,更在苦难中体会到生活的诗意,能做到这一切,苏轼的人生观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每每谈及苏轼,我们定会提及他那些饱含炽热情感的文辞,而这些经典之作大部分都来自三个地方!苏轼晚年题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说自己这辈子的功业,都出自黄州、惠州和儋州。诗人不幸诗家幸,这三州虽是他被贬谪流放之处,但更是苏轼诗词歌赋与书画成就的汇集之地。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他总是能给自己找到生活的乐趣,拥有高雅的...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原名苏轼,那为什么又叫“苏东坡”呢?故事是这样的: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被王安石以“用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抓进乌台审问,世称“乌台诗案”。多亏宋朝开国皇帝规定,宋朝不许杀文人,才得以免死。但死罪免除了,罪还是要治的,于是,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负责统领黄州这个地方的军队)。到黄州后,苏轼住在黄州城外一个叫东坡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又很清静,苏轼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苏轼就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坡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诗词文赋中反复吟唱"归去",却终生未曾真正归隐。这种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在谪居黄州时期表现尤为突出。苏轼黄州词中的归隐情结,集中反映了士大夫文人追求人生理想,完善自我人格的精神需求。而苏轼正是凭借这一时期的创作成就,成为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黄州三绝"更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本文拟从此出发,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79):25-26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明智的文人,其明智不仅表现在他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表现在他的人生态度方面,即遭遇困难挫折时仍能乐观旷达,这种人生态度一直影响后人至今。本文结合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词作,分析苏轼失意时的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元丰二年(1079),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苏轼泼来,“乌台诗案”苏轼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在落寞而壮阔的黄州,苏轼终于跨过他人生哲学的三重门,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1.
苏轼少年得志,然而“乌台诗案”与被贬黄州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前赤壁赋》作于苏轼被贬黄州近四年之时,这篇散文赋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能使我们体会到他四年来的心灵解脱的过程,找到其人生中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寻求心灵超越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人们谈论苏轼时,多着眼于他的豪放旷达。本文从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入手,分析他被贬黄州时忧郁的心情,说明现实中的苏轼并不那么旷达。从他躬耕东坡、与黄州父老交往时思想得到解脱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赤诚”是他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他以后的人生路上无往而不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有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苏轼即是如此,他的如椽之笔饱含着其情感的律动。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其被贬密州时期、黄州时期、岭南时期所写的词作中隐含着其谪居心路——从自我执著至自我彷徨,再至自我超脱,终至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一篇名为游记、实为重在议论的散文。这是苏轼于公元一○八四年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任汝州团练副使,送其长子迈赴任经过鄱阳湖口,游览石钟山后写的。文章通过记叙作者探索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阐明了事必目见耳闻、不可依靠“臆断”认识事物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结论建立在亲访石钟山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得有根据,说得有道理,因此颇有说服力,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苏轼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长于议论,挥洒自如,语言精炼。  相似文献   

15.
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首次遭遇到最严重的打击。初到黄州,自然悲凉,但自从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不仅他的人生态度变得更加坚毅沉稳、超然豪放,更让他的文艺创作达到了新的巅峰。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但黄州让苏轼浴火重生为苏东坡,黄州才是苏东坡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16.
东坡杂剧在元代历史文人剧中占有突出地位,本文通过现存3部东坡剧的解读,清理了元代东坡剧所构成的颇为复杂立体的苏轼形象,揭示了其在文人话语、国家话语、民间话语三种话语结构中隐含的不同指向,以更广泛的视域审视苏轼被贬黄州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化意义,揭示了元人观照历史的多元属性。  相似文献   

17.
万露 《天中学刊》2005,20(1):74-78
苏轼将词的性质由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他把题材的取向从他人回归到自我,打破了旧的抒情程式和词的创作心理定势,又由于其本身的经历,他把宋代文人士大夫特有的心灵矛盾冲突纳入词的创作当中,并且成为其着力表现的对象。比之于其前的词作,我们可以发现,东坡词所表现的情感意向是多向的,他的生命存在状态是多元的,他在词里构筑起了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心灵世界。从展示挖掘文人士大夫心灵世界的直面性和深广度来说,苏轼是词史第一人。贬谪黄州是他人生第一次大的挫折,是他整个人生尤其是其词创作的转捩点,也是儒道禅这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他的黄州词记录了这段贬黄时期的“不适-求适-适”的心路历程。较之于苏轼其他时期的词作,黄州词所表露出来的心灵世界的多层次性和生命存在状态的多元性更为特出、鲜明和完整。  相似文献   

18.
<正>黄州小城因为苏轼的盛名而有了书卷气,这里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去处,也是他在田园里找到灵魂寄托的地方。自那之后,他收敛了少年气,和隐居友人清谈,偶尔在赤壁山石镌刻的历史往事里,还能听闻他少年时的不甘心。他对那个时代,对自己满腹才华饱含期望,等待他的却是曲曲折折的命途辗转。有趣的是,好长一段时间里,黄州(黄冈)的书卷气,竟成了一代青年学子走出小城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是苏轼初到黄州的一首词作。此词对经历乌台诗案后九死一生的苏轼心境有较为细致全面的体现。词作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由于儒家淑世思想的主导,让他在困境中执著坚守,才有黄州后期的超越自我,乐观豁达。所以,此词对理解苏轼在黄州的特殊心路历程以及对于他的整个人生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外平 《文教资料》2010,(20):37-38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他创作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赋》。本文选择其中"徘徊"与"美人"两个词,来探讨其深刻意蕴,借此赏析苏轼的高超的语言创造力,并解读他由抑郁转变为旷达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