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屈原研究一直在原地踏步,学者们从来没有勇气提出新思路,解决新课题.其实屈原及其作品研究需要重新确认七个难题:(一)屈原名字源流;(二)屈原生日源流;(三)屈原官职源流;(四)屈原作品流变源流;(五)屈原列传中的屈原事迹;(六)屈原故乡源流;(七)屈原放逐问题;我们要设法解救屈原,要恢复屈原普通人东地兵的人性、人位、人格,要把他从似人非人的神鬼境地拉回来,不能让他的灵魂再遨游天宫,要恢复他东地兵的本来面目.我们要设法阻止東汉王逸《楚辞章句》荒诞注释的扩展,完全抛弃汉代俗成的错误,重新运用先秦时代甲骨文、金文、简文文字原意注释屈原作品,恢复屈原作品章句的原意,这样我们才可能读通先秦时代的屈原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屈原作品的历史价值,才可能恢复屈原的原型.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屈原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史记》中的《屈原列传》。他以历史传记的形式,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屈原的家世、生平,建构了屈原生存其间的历史语境,为研究屈原的思想、创作提供了历史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骚音屈子心     
“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这铿锵的诗句,昭示了他的伟大与不朽。古往今来,爱国志士莫不崇敬屈原,并奉他为志坚行洁的楷模。特别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往往以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坚定了发愤著述的信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谓,足见屈原的流风余韵。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屈原才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此即李白所说的“哀怨起骚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昌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创作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在他的论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以热情洋溢的文字盛赞屈原:“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  相似文献   

4.
《雷电颂》是郭沫若的著名历史剧《屈原》第五幕中的一节。它是全剧的高潮,也是主人公屈原在历尽侮辱迫害,几乎“临到了要发狂的境界”时迸发出的强烈的闪电雷鸣。屈原是一个爱国的政治家和诗人,然而他的一生却历尽坎坷。在《屈原》一剧中,作者就以屈原生活的一天概括了屈原的一生。在这一天里,屈原遭受了种种严酷的打击:南后诬陷他淫乱宫廷:群众为他招魂的愚昧行动,加深了他的屈辱之感;他虽为楚  相似文献   

5.
贾谊《吊屈原赋》首用骚体哀悼屈原,其创作模式影响了两汉作家的文学创作;他从自我的政治遭遇出发,与屈原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共鸣;他首吊屈原,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历时性的文学阐释,开创了后世作家"吊屈"创作主题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屈原     
大多数人对屈原也许既熟悉又陌生。千百年来,绝无仅有的屈原,以其个体生命的魅力,独占了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的所有荣耀和精神空间。谈论屈原,我们必然要讲述关于他的历史典故,传颂关于他的品格精神。由屈原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屈原塔》诗和《屈原庙赋》,就是其中最详细的资料。本文尝试尽量把这些资料集中在一起,加以分析和讨论,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苏轼对屈原和《离骚》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从屈原的宗教信仰入手,结合他的生平和作品《离骚》来探讨屈原性格的成因.由于信仰追求,屈原有着与众不同的高寒的理想和激越的感情,尽管他在现实中追求受挫,但他依凭信仰对理想锲而不舍.正是这种宗教信仰的原动力使屈原一生孜孜不倦的追寻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屈原出生秭归说、文学创作湘西说、投江汨罗说,是支撑其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三大支点。没有屈原在湘西的九年生活,就不会有楚辞的出现,他也就不会成为文化人,更不会成为后来的世界文化名人。因此,研究屈原的重点地区不是在他的出生地秭归,也不是在他的投江地汨罗,而是在他的创作地湘西。  相似文献   

10.
至今,屈原的故事仍然在广为流传,屈原仍受到百姓的敬佩爱戴,百姓爱的是他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他的《离骚》世代传唱,不仅是因为《离骚》中的深刻内涵,更因为通过离骚,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发表于四十年代初叶的《屈原研究》中说,“屈原又根本是一位爱国者……他在怀王时遭了疏远,虽然放浪着而他不肯出国。他在襄王时受了放逐,虽然颠沛着而他也不肯出国……希望自己所怀抱着的美政能够实行”。在此,郭先生给我们指示了屈原爱国思想和美政理想之间的联系。五十年代初叶,陈思芩先生在他的《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一文中,也给我们指出了屈原爱国和美政之间的关系:“他为着一个政治理  相似文献   

12.
从楚辞的产生、屈原的生平和楚辞创作,分析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着重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论述了他是如何忠君与爱国。  相似文献   

13.
胡本雄 《文教资料》2014,(31):18-20
屈原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后世对他的研究已经涉及了各个方面,可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藏还在不断给予我们财富。屈原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本文着眼于水意象的研究,水对于屈原来讲具有精神上的救赎意义,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水作为其永恒的归宿,他在水中又获得了重生。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他同希腊文学之父荷马一样享有崇高的声誉,又具有极大的神秘性。近代以来,疑古的风气炽烈,有的学者否认荷马的的存在,认为荷马史诗不过是原有的民间神话和传说,经过多人长期修改增益而成。屈原的情况比荷马要好得多,他有自叙身世的长诗《离骚》传世,有比他稍后的贾谊作《吊屈原赋》纪念他,有司马迁替他作了深情的传记,因此屈原的历史地位是摇撼不动的。但是屈原是一个神秘人物,朦朦胧胧,令人把握不住。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很难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具体的答案。一篇《屈原列传》所能提供的真实材料甚少,司马迁自己就说不清楚。刘安、班固、贾逵都是博极群书的鸿儒,他们  相似文献   

15.
屈原作品中花草树木的描写,沁人心脾,引人入胜,寄托了诗人的人格追求。屈原的精神和人格,与他作品中描写的那些香花芳草一样,散发出夺目的光华和怡人的芳香。屈原人格的形成是与大自然中香花嘉木对他的陶冶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屈原至死不肯离开楚国,除了广为接受的精神因素之外,还有物质现实因素使他离不开楚国。屈原作为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在楚国享有较大政治权力,这是他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的保障;屈原在楚国享有丰厚的经济权益,离开楚国意味着这一权益的丧失,而他又不愿出仕他国或直接从事生产,所以将失去生活来源;家族与政权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他还要考虑家族的利益。现实因素并不是主导,但对于塑造一个完整充实的屈原形象,则不得不考虑。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日本汉学界近年来出现的“屈原否定论”,著名学者赵逵夫先生在他的学术专著《屈原与他的时代》中勘正谬说。对屈原与楚辞研究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了考证和阐释。赵先生在屈原研究中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微观到宏观。步步推进,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论证,见解独到。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8.
诗国丰碑     
《屈原列传》(高中语文第六册)末尾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此处把屈原和宋玉一班人进行比照,高低上下自见分明。 为什么宋玉他们只能模仿屈原华文,而不能攀而过之?关键在于他们“终莫敢直谏”。且看: 宋玉是屈原以后重要的楚辞作家。参见宋玉的作品,他是屈原的后辈。他潜心向屈原学习,从事楚辞创作。惜其作品大都散佚,传今独有《九辩》  相似文献   

19.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20.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正解──郭沫若先生《屈原赋今译》中的有关问题刘喜军屈原精神感人肺腑,震古烁今,使得郭沫若先生对屈原十分的崇拜,以致于他容不得别人对屈原其人及精神持任何怀疑态度。为此他写了许多弘扬屈原精神和正人耳目的不朽文章。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