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因其高超的创作手法而享有盛名。稼轩词化用王安石诗歌的频率较高,大都通过借字句、化诗意,安排意象,化用诗句的使用方式,灵活地将其精华渗透进自己的创作中,并且化用王安石诗歌有其特定的规律,这多与二者相似的文学思想相关。除此之外,辛弃疾综多家之所长的创作观念及其对交游对象的选择,同样影响他作词过程中对王安石诗歌的化用。  相似文献   

2.
身处道咸时代的丁日昌力精洋务,他与宋诗派诗人关系密切,该文从丁日昌与宋诗派诗人的交游及其诗歌创作实践两方面探究其诗歌的宗宋倾向。  相似文献   

3.
眼力     
有一次,苏轼与关系还不错的谢景温一起在郊外散步,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谢景温抬腿就把这只小鸟踢到一旁。苏轼看到这个漫不经心的动作,心里凉了半截。他想,这一定是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谢景温的妹妹是王安石的弟媳,所以他深得王安石的重用。王安石提拔他任侍御史知杂事一职。后来,他见苏轼与王安  相似文献   

4.
浙派中期领袖厉鹗的文学活动极为密切地与他的交游联系在一起,构成其交游活动的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方面.厉鹗一生足迹,主要集中在杭州、扬州两地,其中尤以扬州的交游与文学活动最有意义.厉鹗在扬州除与"扬州二马"等著名盐商频繁交往外,还与寓居或时常往来于扬州的"扬州八怪"、全祖望、杭世骏、陈章等著名文人,以及盐官卢见曾等联系密切.深入考辨厉鹗的扬州交游活动,不仅可以明晰厉鹗的生平和思想,而且可以更好地认识厉鹗及其浙派在清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5.
魏野是宋初晚唐体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交游诗是其诗歌作品的主体部分,颇能代表魏野诗歌的风格和成就。本文分析了魏野交游诗的内容题材、艺术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对魏野的交游诗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宋代晋江曾氏家族中,曾孝宽亦为著名人物。自身为政务实,是王安石在变法后期之主要助手之一。虽以荫补入仕,但积极进取,终能进入“二府”。积极交游,与众多文人均有诗作往来,提升自己的声誉。  相似文献   

7.
宋代四明地区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北宋前期基本沿袭唐代的教育规模,庆历兴学才是明州教育走向繁荣的转折点.在朝廷政策的鼓舞下,特别是在王安石的直接推动下,“庆历五先生”相继执教乡里,四明地区的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四明地区通过教育及士人的交游,逐渐激荡成为一个文风鼎盛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明朝时期,钱谦益由于受当时讲佛谈禅的社会风气影响,少年时期就与佛道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在他广泛的交游之中,与佛道僧侣的交游则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借此能够进一步了解钱谦益热衷于交往佛道僧人的原因,以及与佛道僧人交游对其佛学思想和文学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反映钱谦益与佛学相关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9.
历来对叶梦得最大的争议就是认为他作为蔡京的门客,"以门户之故,多阴抑元祐而曲解绍圣"。从叶梦得与"绍述"权贵的关系、与元祐党人及其子弟的交游、对新旧法的评价等方面分析,叶梦得非"绍述余党",他同情元祐党人,反对立元祐党碑,与元祐党人及其子弟关系密切融洽,他对新旧法的评价客观公允,对绍述之政的批评也是正确的,不存在阴抑元祐。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嘉诗坛,诗人交游之频,亦极一时之盛.在众多诗人中,张问陶与刘大观的交游及其诗作尤其引人瞩目.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在长达二十年的交往中,他们志趣相投、肝胆相照、友谊纯真,诗酒唱和、互见性情.其交游诗作记录了乾嘉诗坛"诗人相重"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1.
汪奠基在20世纪中叶实现了学术研究的重心转移,由现代逻辑转向中国逻辑史。关于后者的研究,他既充分借鉴西方逻辑史的研究成果,又不为已有研究框架所囿,进而在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逻辑,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逻辑史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汪奠基系统阐述了其中国逻辑史观。汪奠基是中国逻辑史料学的早期开拓者,他不仅提出了若干构想,而且努力将相关构想付诸实践。墨家逻辑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汪奠基在这一领域亦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具体涉及墨家逻辑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以往研究方法的反思,墨家逻辑的主要内容,墨家逻辑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安史之乱是唐代中期一个极为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当时人的立身行事,思想演变与心理状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王维与安史之乱的紧密关系包括四个方面,王维陷于乱中的复杂情况,唐人对王维陷乱的态度,王维陷乱的历史背景及主客观因素,安史之乱后王维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春秋穀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荀子学习和教授《春秋左氏传》当在与赵孝成王议兵于赵之前。荀子一生思想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他早年学习儒家的传统思想,偏重于古代礼乐制度;中年居于稷下学宫开始创立新说,主张法后王;晚年见秦政之暴,弟子李斯相秦,荀子为之不食,荀子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荀子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学习和教授《春秋》三传的先后顺序有利于认识《春秋》三传思想的差异。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于兰陵,在“亲亲上恩”的文化大环境之下传授《春秋穀梁传》,使《春秋穀梁传》“亲亲上恩”的文化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在经学与史学上均有精深造诣。他援经论史,以史证经,把经学与史学的密切关系表现得十分透彻。其中王夫之《春秋》学见解直接成为他史学研究的思想根源,所以,研究王夫之史学离不开他对《春秋》学的理解。而《春秋》学对王夫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春秋》书法上,即《春秋》"尽而不汙"和"惩恶劝善",使王夫之史学研究形成了直笔和致用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阳明传信录》,对该书中刘宗周评"四句教"、"良知"、《大学》等按语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作比照考察,发现刘宗周对于王阳明思想的"批评",实际是其对于"致良知"的"误读"。总体来看,刘宗周是继承于"湛学"的思维模式,将具有现象学意义上"自明性"前提的自然存在的"良知"理解为可界说的"知识性"存在,这种解读方式在学理上乃是"心学"之倒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为合理把握刘宗周思想及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韬早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与西方宗教和科学有着密切关系,使王韬具备一种异于正统士人的认识心态和境界。他大力传播代表西方文明的基督教文化,却又始终固守传统;这种矛盾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一部分人在激变世界中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17.
王船山语言文字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船山语言文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专著《说文广义》之中。其在论述汉字的假借、虚字的特色和演变、多音字的读音、词义引申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应正确认识王船山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寒夜》中母性过度体现为汪文宣与母亲强烈的情绪与心理的亲密连接关系。过度的、无节制的母爱控制了他的思维及家庭生活,使之具有依赖、敏感、消极的神经质人格特质。父性缺失则对汪文宣的认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形成忧郁、焦虑、无所适从的人格特质,同时又限制了其人格中独立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世懋是明代中期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家,目前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理论、诗论思想及其评点本《世说新语》等方面。但他的诗文集仍未被整理,其年谱、交游考、著述考等文献学方面的工作,其时代、家世、地域与其诗学思想之间的关系,王世懋对胡应麟诗学思想的影响及其与前后七子、与公安派之间的关系,《艺圃撷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真正价值,王世懋文学思想的界定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石铭吾与侯节、刘仲英等一道私淑“同光魁杰”陈衍,又与饶锷、杨光祖等潮汕诗家结壬社,诗酒目和,并继饶锷之后任第二任社长,对晚近潮汕诗坛的多元化探索起到了关键作用.石铭吾终其一生研读杜诗,以为诗学底色,进而遵奉宋诗派与同光体,又能自具面目.但凡歌哭国殇、关心民瘼、体味生命、游览风景、送别亲朋、赏析字画等等,皆深挚沉着,音节弘亮,使人味之亹亹不倦,颇可觇近世潮汕诗坛风气转移的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