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一大批专业技能过硬、政治素养高尚的优秀青年人才。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乡村地理学教研团队从自然、人文、经济、旅游、资源、生态等地理学元素与我国取得的乡村建设成果出发,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保障措施、教学评价方面不断总结和改进,创建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实践检验是切实有效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乡村地域系统的认知分析能力和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2.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重要教学活动。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设计扶贫的提出和实施,为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路径。文章结合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案例,探究乡村振兴视域下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探索形成了“乡村出题+高校答卷+成果落地”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凝练形成了多元合作、校地协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形成了“设计振兴乡村”等创新创业案例,打造了课上课下紧密配合、师生广泛互动的课程思政教育乡村移动课堂。  相似文献   

3.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相关课程体系,付诸课程思政实践,对于强化青年思政教育,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课程主体内容建设出发,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青年思政教育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建设乡村振兴课程,有利于转变青年对城乡社会地位的传统看法、强化青年对现代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再认识以及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当前,课程建设已经具备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学科基础和以青年团体为依托的实践基础,但课程建设也面临相关师资和教材配备不足、相关专业毕业生对口工作不足、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脱节等问题。未来的乡村振兴课程建设要涵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全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的教学机制以及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新时代传统农村向新型乡村转型变革需要价值观正确、“一懂两爱”青年的大力支持。高校乡村振兴课程思政建设契合新型农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高校乡村振兴思政教育存在形式多样、浮于表面、成效短浅;第一、二、三课堂相互脱节、各自育人;教育多方参与、资源分散,品牌效应难以集聚等育人困境。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应通过组织协调搭建校地合作长效实践基地;依托赛项激活“三堂联动”内驱力;党建引领规划顶层资源整合机制;构建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乡村振兴课程思政体系;凝练区域特色、与时俱进的乡村振兴思政育人元素;打造资源优质、成效显著的乡村振兴思政品牌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地高校积极投身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其中不乏成功的实践案例和推广经验。近些年,阳光学院持续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对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二者关系进行梳理分析,指出了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能够对高校专业教学、毕业论文、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思政四个方面产生助力,从而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了高校传统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思考与初探。结合传统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模块化教学用于方向引导的策略,深入挖掘了乡村振兴实施背景下高校理论类和实践类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制度、内容和形式上充分做到“三全”育人,将课程思政融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优秀环保人才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始终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新时代党和国家所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通过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等途径,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期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学思并举、知行合一,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外延,将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不足。通过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充实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等路径,尝试提升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政教育作为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渠道,要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其中,以更贴近社会实践、学生生活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质效。对此,高校需以思政课程为基础,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农科教育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是构建高水平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分子生物学》是新农科背景下各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加强《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育人融入学科发展和专业知识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素养,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融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学生把自我的成长成才融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更加奋进的姿态投身强农兴农的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争做新时代的现代农林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对缓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引导教育是高校思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基本方式。高校思政课、专业课、课外实践与活动是高校思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地理学科特征分析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和优势条件,从选择融入点和融入方式、提高地理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创设思想熏陶的环境、立足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探索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方法,以期实现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4.
首先,基于共生理论阐释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逻辑必然性。其次,在明确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共生单元、构建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共生关系、形成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共生环境前提之下,分析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教师的特殊素养不足、乡土情怀淡漠、社会功能弱化。最后,提出西南地区乡村教师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一是教师助力民族乡村教育振兴的同时成全自身的成长;二是教师在民族乡土文化的滋养中生发情怀的同时传承和发展优秀乡土文化;三是教师在服务民族乡村公共事务的同时拓展个人价值上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撑。将大型乡村社会调查设置为财经类高校学生全员参与的通识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大型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开展课题研究,是近年来部分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一项创新举措。大型乡村社会调查实践应明确价值观、能力和素质等目标,基于项目化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完整实施社会调查中准备、调查、分析、汇报阶段的实践教学流程,以此达到培养“新农”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核心。乡村落后思想、乡村人才回流和引进困难等现实问题加大了乡村振兴的难度,也成为乡村振兴必须关注和攻克的难题。百年大计,树人为本;万世千秋,育德为先。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它高度契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高职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扎根乡土建设,打造一支思政实践队伍充实振兴力量,多元主体联动形成合力开展思政工作,建立机制保障思政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思想、新活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乡村地理学理论的发展演化,总结了我国乡村地理学萌芽、停滞、复苏、发展的4个阶段;阐述了乡村、乡村地理学、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地理学的内涵,明确了乡村地域系统是乡村地理学和乡村振兴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着重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文化生态学理论、城乡关系理论、农业区位论在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向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而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治理体系滞后、治理法治观念落后、缺乏专业治理队伍、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治体系,培养创新人才、建设专业队伍,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引擎"作用是摆脱乡村社会治理困境,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保障。文章通过对河北省乡村教师的调查,了解掌握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力现状,针对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力思想观念落后、认同感低下、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途径,为指导改进乡村教师课程领导实施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切实推进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谈军花  刘超 《甘肃教育》2022,(17):22-2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振兴乡村文化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学校思政课建设正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为此,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升综合素养;夯实思政课堂,提升教育质量;多媒体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建立常态化思政课堂教学“视导”机制;探索实践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建设新模式,促进思政教育大融合;创新培训一体化模式,营造协同发展新生态,积极挖掘乡村文化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实农村学校思政课校本课程,从而丰富思政教育内涵。注重“两类学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探索实践思政名师下沉农村学校开展“一对一”关爱帮扶机制,全力实施农村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从而促进乡村教育和谐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