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讯     
《青海教育》2021,(1):5-8
教育部印发意见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导向、严格底线要求、优化评价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
马宗文  任梅 《教育评论》2024,(2):117-122
论文既是学术交流的载体,也是衡量科研产出特别是基础研究产出质量的重要依据。文章以意大利2010年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为例,深入分析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对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的积极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为了更好落实当前国内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改革政策,结合对意大利改革实践的利弊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优化科研评价制度环境,重视发挥同行评议作用,合理使用文献计量指标,加快构建符合科研和创新规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评价具有指挥棒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于根治教育评价“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通过调研和比较“985”“211”高校及其他高校教师发展现状及差异,分析两类高校教师发展的各个环节的差异,从而探究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制定教师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教育评价导向,使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行为难以得到纠正。要改变这一现状,教育主管部门要带头作为,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政绩观,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同时引导社会舆论用更加多元的指标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为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5.
教育评价是树立办学导向的指挥棒。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要求,长沙积极探索"以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考察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过程,构建立体多维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用不同尺子衡量基础不同的学校。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正在推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教育评价改革,并已经取得 一定成效。文章分析了破除“ 四维”面临的社会舆论阻力,提出克服阻力应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以专业评价替代行政评价,以专业评价引导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7.
社会服务评价是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领域。当前我国高校社会服务及外部评价存在思想认识需要扭转、评价指标维度有待拓展、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深度亟待提升、过于“物质化”的社会服务倾向值得警惕等问题。以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基于社会服务的应然内涵,高校社会服务评价应秉持“大服务观”,构建多元立体、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突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导向,引导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的实际效能;紧扣学术内核,拓展社会服务的参与群体和增强专业性;兼顾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重视对社会服务隐性价值的考察;更新评价理念和机制,切实落实评价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改革评价总体方案》的发布,“破五唯”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其中破除“唯论文”的教育评价导向会对学术期刊产生重要影响,也促使学界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及评价重新思考。以学术期刊评价的方法平衡、评价指标体系合理选择和动态调整、评价过程中多种信息技术的运用、学术期刊评价的开放共享等方面着手,探索建立多维化科学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为后“破五唯”时期的学术期刊发展及其评价摸索一条新路,是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根据省属高校教师科研活动的特点,构建一个科学、公正、合理的高校教师学术评价体系,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积极创新多元学术评价方式,准确地反映高校教师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学术水平,对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合理配置资源、调动高校教师积极性、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使教师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对学校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科技评价存在评价主体行政化、评价指标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问题,亟待建立符合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科技评价体系。建议:优化定量评价模式,建立代表作与同行评价相互验证机制;区分学科类别与研究类型,建立高校科技分类评价体系;坚持创新质量和贡献导向,建立高校科技评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的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重庆市九龙坡区小学语文教育十余年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的科学选取,直接影响到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论文依据整体性、间接性以及独立性等阐述了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用问卷调查和项目分析法筛选评价指标,用专家评判法检验单项指标的可行性,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检验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破“五唯”、扭转科研评价功利化倾向深入推进,基层高校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对SCI论文等科研产出的作用,以及是否该给予奖励,即高校科研奖励政策的争议非常多。历史地看,以“贤能主义”“绩效主义”为价值导向、以“指标—量化—奖励”为模式的高校科研奖励政策,对于调动高校教师科研积极性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不仅存在严重的科研重复奖,而且会加剧科技论文这一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外流,异化科学研究本质,助推科研功利化;违背科技奖励制度经严格同行专家评审,仅对少数优秀科研成果奖励的基本要求。因此,应按照教育部、科技部新规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要求,借鉴科技奖励制度的成功经验,分类推进高校科研奖励政策治理:研究型高校要率先加快高校科研奖励政策的清理和整改,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定位和科技创新使命的科研激励政策体系;其他类型高校、尤其是层级较低的教学型高校,可经二次评价、进一步确认成果质量后,对真正优秀科研成果给予适度奖励,并强化内涵性激励和成长性激励。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进行了集中论述,明确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融入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功能,理性审思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质量评价中存在的瓶颈性制约,立足一体化评价堵点,在破立并举中精准施策。从顶层设计层面,打破“唯学段”的评价窠臼,锚定“一体化”构建衔接贯通的评价导向;在评价主体层面,打破“唯教师”的评价主体设置,立足“多元化”打造评价共同体;在评价内容层面,打破“唯分数”“唯升学”的惯性壁垒,注重“增值化”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层面,打破“唯形式”的评价考核模式,利用“信息化”创新多维度评价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生产新模式下,基于协同作战的团队科研模式正在成为主流。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重要的协同创新主体,面临破除“四唯”评价导向后如何立新标的问题。已有研究在多维度、多元化的分类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存在不足,也存在评价体系各维度之间因果逻辑关系不清晰的问题。本研究以涉农高校为例,基于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借助扎根理论范式,凝练了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的共性特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评价的战略目标、创新能力和水平、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维度,各维度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相互促进的因果逻辑关系。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PDCA循环的高校科研团队评价模型,提出高校科研团队评价体系的改革路向、关键步骤和重点举措,以期为建立导向正确、分类科学、多维度与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学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制造同意理论和历史制度主义,研究通过构建“同意”的“主动接受—被动接受”的分析框架,对大学学术评价中“唯论文”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问题是多种力量共同“制造”的结果。一方面,由于论文是学术交流的有效形式、论文发表是现代学术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论文是大学教师追求声誉的有效载体等因素,大学学术评价对论文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促使高校教师选择“主动接受”论文发表工作。另一方面,大学学术评价也受到多层结构的影响。在工业时代学术评价标准的变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运动、高等教育治理体制的项目制以及高校教师职称晋升锦标赛制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高校形成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发表论文的“内部国家制度”,对教师起到“微妙的强制”作用。高校教师选择“被动接受”,将主要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学教师不断进行论文发表的“赶工游戏”,也制造了大学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痼疾。  相似文献   

18.
“回归本体”是高校学术评价的核心价值目标。其基本要义是回归学术活动的本质,回归到立德树人之上,以评价对象的发展为宗旨。当前,高校学术评价过分注重刚性指标,学术评价的实质性不足;无视学科差异、岗位特点,学术评价呈现“标准化”“一刀切”问题;学术评价结果使用功利化,注重学术内涵发展的过程评价长期被忽视。“回归本体”高校学术评价的改革要建立健全量化评价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构建以学科、岗位特点为依据的分类评价体系;改进问责导向的结果评价,强化发展导向的过程评价。  相似文献   

19.
大学是高深学问的探究场所,评价大学研究者要以学术论文为底色,坚持学术性和遵循基本学术规范.在系统推进大学学术评价改革过程中,要坚持论文“唯”与“不唯”的辩证法,要构建分类学术评价体系,要处理好学术论文与其他研究成果的辩证关系,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20.
当今“唯论文”现象不仅存在于高校教师晋升和评价中,而且广泛扩散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唯论文”现象的出现有其客观因素和必然性,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其形成原因主要在于论文的可比性强、排行榜更侧重论文以及学科发文量排名的诱导。破解“唯论文”的顽瘴痼疾会遇到同行评议与公平客观的两难、多元多样与简便易行的两难、行政权力与排行自由的两难。破解或缓解“唯论文”,应大力推行代表作制度、采用同行评价制度,同时需采取保障客观评审的办法,如增加同行评价专家、采用匿名评审、建立送审平台等,并降低对师生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的数量要求。只有破除“唯论文”,中国学术界才可能改变追求论文数量的状况,真正做到以质量取胜,从而使中国由“论文生产大国”跃升为“高等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