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试就曹魏政治上的派别,对曹魏政权的性质及其形成、演变情况,作些分析,以说明这种政治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关系、曹魏政权何以转移与西晋以后大族政治何以出现。下分三部分谈。一曹操时期政治上两大派别的出现在曹操底下的官吏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集团存在:一为以汝颍人物为首的世族地主集团;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政权,和秦汉一样,同是封建地主政权,不过已不是一般的地主政权,而是世族地主政权.魏晋南北朝的世族地主政权,渊源于两汉世族地主,曹魏时,施行九品中正制,世族地主政权正式建立,西晋时,推行全国,东晋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南朝时已转入腐朽衰亡阶段,北朝则继续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才最后消灭.西晋亡后,北方陷入了胡人统治者手中,这些胡人统治者,由于其自身在经济上文化上的落  相似文献   

3.
从曹操参加割据到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称帝的短短二十几年中,曹魏集团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无有所遗”的“唯才是举”一变而为“品”“状”兼顾的“九品中正制”。正始以后,“状”日益不为中正官所重视,而“品”则成为品评士人的唯一依据,即所谓“计资定品”。曹魏集团选举制度的变化,显然反映了这个政治集团性质的变化。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尚未讨论,笔者认为“唯才是举”是曹魏集团代表庶族地主势力时所采取的重点选拔庶族地主,限制和打击土族地主的选举制度。而“九品中正制”则是曹魏集团完成了士族化过程之后所推行的扶植士族地主势力的选举制度。本文试就此问题浅谈一孔之见,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和各位老师。  相似文献   

4.
世族地主政权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政权形态,它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特点是掌握政权的不是一般地主,而是一些占有大量土地和世代当官的大地主,亦称世族地主。世族地主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能够建立世族地主政权?世族地主政权在我国历史上起过哪些作用?这是本文准备探讨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士族是魏晋南北朝地主阶级中一个腐朽没落的阶层,但士族与敦煌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追溯河西士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便可清楚地明白这一点。众所周知,早在西汉后期,河西就形成了地主士族势力,魏晋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已成为一股势力极强的特权阶层。十六国大动乱开始,中州世族也流转河西,加入河西士族的行列。《资治通鉴》123卷文帝元嘉十六年十二日条胡注:“永嘉之乱,中州士人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中原士族的加入,使河西世族集团势力大增。五凉时期的各个政权,其兴衰成败无不与世族大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一魏晋时期遭到汉未战乱打击的北方地主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这和当时封建隶属关系的激剧发展、即广大自耕农民沦为世族豪强的部曲和佃客,而世族豪强则成为握有武装的地方势力或政府的官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东汉末年,在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势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革命火焰迅速蔓延到各地,起义群众到处"  相似文献   

7.
兵户亦称士家、兵家、营户和军户、凡世代为兵之家是为兵户。兵户制度是魏晋时期的军事制度,形成于曹魏。两晋时期司马氏政权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专制统治地位,保证军队里有一定数量固定兵力使用和兵源的供应,于是就发展了曹魏的兵户制度。本文就司马氏政权发展兵户制度的原因、条件和兵户社会地位为何卑贱诸问题作一论述,不妥之处请师友们赐教。一世族地主占有大量劳动人口,致使国家编户日益减少,兵役来源不足,是司马氏政权发展兵户制度的首要原因。在世族地主支持下建立的司马氏政权,完全代表了他们的利益。世族地主依仗特权地位,在兼并土地的同时,又大量兼并劳动人口。西晋时石崇有“苍头八百人”①。官至将军  相似文献   

8.
乔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6):119-120
通过黄巾起义发家的曹操,在不断地战争中有了统一天下的愿望。由于曹操的谋略、品行和军事才能,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在他们的协助下,曹操的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政权。建安元年,曹操建都许昌,以许昌为基点展开了统一天下的一系列军事征伐。曹魏政权对许昌也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许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曹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曹操在创立霸业和建立霸府政治的过程中,形成了谯沛与颍川两大势力集团。两大集团的形成历史、人员构成、社会地位、政治追求与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其政治地位和曹操对这两个集团的政治态度与倚重程度,在建安十五年前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颍川集团政治际遇的变化既反映出曹操霸业的完成,同时也预示着曹魏政权未来的政治走向与政治命运。  相似文献   

10.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何在,史学界分歧颇多。但在众多的论著中,均忽略了曹操因建立魏政权对其统一事业的影响这一因素。本文仅就这一问题作一浅陋分析,以就正于同志们。一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不已。通过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曹操,在地主阶级各阶层急剧分化组合的过程中,依靠中原豪强和一部分世族地主的支持,以封建政治家、军事家的胆略和气魄,十数年间,破袁术,擒吕布,降张绣,克袁绍,驱乌桓于塞外,迫幺孙康内附,不战而得荊州。在当时的诸股割据势力中,只有曹操具备统一的人力、物力基础。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耕农经济萎缩、豪族地主经济的壮大是这一时期动乱的经济根源;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是造成该时期动乱的主要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占有文化优势,是世族地主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和世族地主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观点近年来已为许多治魏晋南北朝史的专家学者所论及。但这种文化优势对世族的仕宦究竟有什么影响,似尚无专门的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对琅琊颜氏家族的研究,从一个个案来分析文化对世族,尤其是一般世族地主仕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认为清初一条鞭法之所以能得以较顺利较彻底实施,是由于明天农民战争,明末清初的“奴变”运动对缙绅地主的打击以及与清廷对宫绅地主采取的许多直接或间接的打击与抑制政策相关涉。明末至乾隆前期缙绅地主势力逐渐被削弱是清初一条鞭法得以有效实施的社会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4.
对曹魏时期教育的研究,多数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曹丕与曹睿时期,对曹操时期的教育和东汉末年儒学的衰落对曹魏时期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拟以曹魏时期作为研究的时段,以曹魏时期的教育状况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探讨政治因素、统治者的个人因素、选士制度等方面对教育的影响,分析该时期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关系复杂。魏、蜀、吴三方势力在使用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同时,还采用了恐怖手段如刺杀、劫质等打击对方,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曹魏势力最强,成为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深受其害,但也制造了一些恐怖活动。曹魏针对当时所出现的恐怖行为,制定了打击恐怖活动的法律,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卫措施。  相似文献   

16.
曹操曾擢用大批士族地主进入他的统治集团。如汝颍荀彧、荀攸、陈群、王粲、河内司马懿等人,都先后被曹操委以重任,成为他统治集团的中枢人物。然而,曹操又杀了著名士族孔融、杨修,逼死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这些矛盾的现象表明,曹操与士族地主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存在尖锐的对立。揭示他们之间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是研究曹魏政治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三国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自古以来人们多有评价,但都因时代的、历史的局限性而未能把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阐述明白。下面我就以现代人的眼光来阐明我自己的观点。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再加上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方诸侯也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势力不断强大,形成割据纷争的局面。当时诸侯当中,以曹操和袁绍势力最大。曹操采用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又“挟天子令诸侯”,为后来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魏之灭亡也是源于曹操的:①曹操不能以民为贵。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  相似文献   

18.
明初江南地主的衰落与北方地主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元代对江南地主采取笼络政策 ,江南地主得以保存和延续。元末张士诚政权继续执行元朝对江南地主的“宽疏”政策 ,得到江南地主的支持。反之 ,江南地主对朱明政权极为冷淡。因此 ,明王朝建立后 ,朱元璋对江南地主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建文帝的一系列改革 ,得到了江南地主的拥护和支持。但建文帝失败后 ,江南地主又遭到大肆打击 ,永乐迁都北京后 ,大力扶持北方地主的发展。明中叶以后 ,江南地主与北方地主的矛盾 ,始终反映在明廷内部的一些政策中 ,几与明王朝相始终  相似文献   

19.
刘宋时期,为重振皇权、抑制世族势力,引宗王全面参政,由于宗王势力的膨胀,导致空前残酷的宗室大屠杀。在宗室内乱中,寒人与宗王、帝王彼此利用。寒人或被倚作心腹、参与高层机密,或直接被利用为屠杀工具;寒人也利用宗室的矛盾获取或扩大自己的利益,势力也得到了扩张。  相似文献   

20.
论世家贵族地主阶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朝历史上所出现的世族政治,在中西方封建社会史上,都是一种独特的现象.对世族形成的社会条件及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世族政治的思考.地主封建制社会初级阶段的三大特点,即地主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不发展、宗法制、以及政治结构的高度集中与垄断,是世族产生的基本前提,从时间上言,世族的产生可上溯到西汉.两晋南朝世族政治的出现,除社会形态的基本作用之外,还受决定于封建国家政权在统治者间的移接方式.这种移接方式,使整个社会在不稳定中保持了稳定性,使世族在变与不变之中保持了自己社会政治地位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