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初步探索期、快速增长期、稳步发展期和高质量建设期四个阶段,明确了行之有效的专业硕士教育制度,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强化了服务社会的专业硕士培养导向。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面临发展定位存在偏差、培养机制整体有待完善、培养过程与学术型硕士同质化明显、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不够等困境。面向未来,我国专业硕士教育亟须凸显行业导向性,科学研制并动态调整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实现能职匹配,完善专业硕士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机制;强化协同效应,推动多元主体共同育人;推动产教融合,探索多元化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
吴厚林 《高教论坛》2007,(3):35-37,57
简述了高职服装专业教育现状与面临的困境,依据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点对服装专业教育的调整和改革提出建议,并就如何调整专业培养方向、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培养师范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师范教育的归结点。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师范生胜任专业性教育实践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的有机综合。在专业整合的视野中,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三要素"是专业愿景、专业眼光与专业技能,三者构成了一种涵摄式结构。从单项实训走向专业整合,着力培养师范生的"专业人"胜任力是当代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转变的必由之路。未来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变革方向是:从力促教育实践成功的角度科学定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坚持从教师职场角度调整培养思路,立足行业融合理念调整师范生实训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培养科技型人才为目标的理工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人文教育收效甚微;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文、史、哲相关知识较缺乏,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整体现状堪忧。学校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课程体系、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出发,对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5.
以培养科技型人才为目标的理工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人文教育收效甚微;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文、史、哲相关知识较缺乏,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整体现状堪忧。学校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课程体系、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出发,对理工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6.
儿童性是指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以儿童科学为依据,为培养具有童心素养的优质小学教师,在课程设置、内容、实施等方面所体现的专业特征。它凸显了本专业的基本价值与独特优势,是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与综合改革的基础。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性缺失成为专业特色建设的瓶颈。其建构策略是:转变专业观念,确立儿童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体现儿童性;完善招生制度,保持童心的生物性基础;建构童心教学方法体系;培育儿童文化氛围等。  相似文献   

7.
高职食品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探讨了高职食品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要做好高职食品专业的创业教育,应采取如下措施:积极争取学校对本专业创业教育的支持;结合学生创业教育,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创业实践机会,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实践条件;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业导师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本科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尤其是以培养煤炭相关人才为主的院校)如何调整培养模式,应对行业下滑带来的就业危机成为当下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突出问题。本科生就业受到自身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的影响,为了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拓宽本科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开设身心教育模块来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经过培养模式改革,拓宽了本科就业的专业方向,提高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是大学固有职能,也是重要的职能,大学教育将走出“半人时代”,把培养全人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培养全人大学教育目标,大学必须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建立普遍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平衡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个性化;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智力训练、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营造适宜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当前以应用技术为导向提升本科培养质量的转型发展成为紧迫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我国高校一个特殊重要的专业,培养更高质量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人才,调整培养定位和转型发展,是普通本科院校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本文在认真分析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探讨专业培养定位调整,构建精细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路径和策略,以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未落到实处;忽视教育理论课教学和教师技能培养;教育科研不够重视;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仍处于分离状态等。为使上述问题得以有效地解决,必须下大力气落实师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重视教育专业训练;合理调整专业结构;逐步实现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性环节。及时进行专业调整与专业开发,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难点;创办和建设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面向市场调整专业深化教改佳木斯市第一职业中学近几年,我校面向市场调整专业,深化教学改革,取得可喜成效,先后被评为省实践教育、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一、面向市场搞好专业调整职业教育是专业化教育,在学文化课基础上设置专业的办法培养实用人材。专业设置是否对...  相似文献   

14.
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而自觉调整、完善自身教育理念与行为的意识,即教师对自身发展的反省认知。文章指出培养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主要应从以教师评价为导向,培养自我专业认知;以学校文化为载体,形成教师职业认同;以教学评价为中介,培养自我效能感这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保障工程教育质量、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结合采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从调整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和提升师资队伍四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全面优化和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申办主体获得授权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申办条件1.因所学专业调整,原指导教师变动.本单位无法继续培养,或有其他特殊情况必须转专业;2.接受专业必须符合培养研究生的条件;3.研究生转专业由本人申请,经培养单位同意,跨校转专业,须经转出、转入培养单位同意;4.跨省、市、自治区转专业的,须征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同意。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发现,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发展情况基本吻合,城乡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存在较大差异.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的方向为:根据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加大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加大城乡联合办学;进一步加强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大连大学学报》2016,(3):107-111
分析了新一轮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专业调整的背景与需求,提出了大连大学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论述了大连大学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教育理念、思路与举措,构建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总结了整个培养方案修订的工作体会。该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对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通过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特色课和个性发展课之间的有机结合,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增加专业核心课授课学时和强化实验教学,调整课程内容;通过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强化实践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完善培养方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基于福建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地区布点、发展规模、层次结构、学科分布和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分析,全省师范专业办学中存在着教师教育特色日趋淡化、新型师资培养能力不足、办学资源受到非师专业挤占、高层次教师培养速度缓慢等问题.依据教师专业化理念,坚定师范专业办学目标;根据师资需求预测,适当控制专业发展规模;发挥教育学科优势,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利用非师专业平台,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调整层次结构,加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是今后全省普通高校改进师范专业办学、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