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沧浪之水因孔子听到"孺子歌"而留名,因屈原流放的事迹和他的《渔父》而获得象征意义,"沧浪·渔父"的组合成为后世文人隐逸意识的文化符号,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它要素,在元代完成了从楚辞中的客体形象,向代表中国文人主体人格精神的象征性艺术形象的转变。汉水流域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人词体制的确立始于中唐,张志和的渔父词是个标志。前此,刘长卿、戴叔伦以贬谪文化、边塞文化人词未引起文人创作的兴趣,至张志和以隐逸文化入词,开始形成一股唱和之风,其所作也突破了与诗同科的特征,从刨作层面上意味着文人词体制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柳永是北宋词史上第一个非隐士隐逸词作者,从他的隐逸词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他从浪子性文人向士大夫丈人的转变轨迹以及从俗到雅的转变过程。在宋词中那些表达看淡人生和隐逸思想的词作,实际上是由他开端的,这对后代隐选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4.
张志和与白居易是中唐词坛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有过贬谪经历,他们对待贬谪的不同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此后的词人和词体创作。张志和在贬谪之后弃官隐逸于江湖,其追求自由的执著和果断使他成为后代文人的“精神偶像”,其《渔歌子》词五首亦由此开辟了词体中渔父类题材的创作。白居易在贬谪中则表现出了旷达自适、随遇而安的态度,这种态度更容易让人们在生活中仿效。因此他成为贬谪文人的“现实榜样”,并进而影响到唐宋词中的“旷达”词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渔父词是中国历代文人隐遮思想的重要栽体。元代文人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隐选避世的吟唱之声同前代相比显得异常高亢、嘹亮,彰显了元词鲜明的时代特色。究其因,既有中国隐选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传承之内在因素。又有元代独特社会现实催发之外在因素。同时,渔父词促进了元代以“渔父”为题材的散曲、绘画等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渔翁是中国古代诗歌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形象,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自古以来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不断地被人引用和抒写,因其本身所秉承的恬淡闲适、潇洒旷达等诸多精神内涵而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名士所钟爱,逐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隐士文化。本文从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渊源,渔父意象的象征意蕴,以及简述剖析解读古代文人"隐逸情结"产生的历史原因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对学习古典文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两宋的政治环境影响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刨作题材和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诗词也在无形中记录了两宋政治格局、政治事件的变迁。二者共同作用,使宋代咏史诗形成了焦虑忧患、沉浑凝重、好议论翻案、颇具现实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词中出现了数量不少描写"渔父"形象的诗词,非常具有典型性,渔父形象成为唐人心目中的隐逸高人和超然洒脱、寄情山水、旷达闲适的生活代表。分析了唐人诗词中的渔父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思想感情、生活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李珣是一位很有特色的花间词人。长期以来,他似乎被人们遗忘了。李珣的艳情词颇多佳句,其隐逸词和风物词自成一派,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情真调逸,风异俗奇,简淡古朴,清新自然。渔父形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特色的文学形象之一。隐逸词被人们冷落的原因有二:一是对婉约和豪放风格的侧重导致了对其他风格的忽视;二是隐逸词宣扬避世隐身、消极无为的思想,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封建社会主流文化——儒家思想文化背道而驰。产生隐逸词的根本社会原因。我们应重新评价李珣在词史上的历史地位,他在花间词人中自成一派而可与温庭筠、韦庄比肩而立。  相似文献   

10.
渔父词从中唐产生以来,历经五代和宋初,直到北宋后期才有了全面的勃兴与新变.它的勃兴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的增多,词调的丰富;它的新变则表现在词中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富有禅趣.渔父词的勃兴与新变绝对不会是一个偶然的、孤立的文学现象,它有着深层的文化意蕴,包括宋士大夫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佛教与世俗的同化和被同化以及频发的党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康熙诗坛,宋荦尝一度与王渔洋并称诗坛盟主,声誉颇。然其诗史地位却难以从创作认知,而是主要体现于他对“江左十五子”诗歌集群的建设。“江左十五子”是考察清初诗坛向清中叶诗坛过渡的一个关键性诗歌群体,由他们与宋荦共同推扬的创作风气从正负两方面对清中叶诗坛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古诗人皆"入蜀"的说法萌于中唐韩愈,宋代渐成气候,宋人对杜甫的入蜀尤为关注,明清时期对于"入蜀"现象的认识上升为规律总结,这一说法得以最终定型。作为对文学史现象的高度概括,此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其深入研究,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巴蜀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学校作为实施社会教化的基地,有着历史悠久、仪式多样的学校典礼仪式。从汉代的"大射之礼"到隋帝的"问道之仪,释道之礼";从唐政府的"束氵制"到宋代书院的祭祀活动;以至金元之际的"庙学"。典礼仪式最大的影响在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学风和教风———"敬道"、"逊业"。这些对今天我国高等学府在学风、师资和大学形象等方面的建设,尤其在学校对社区的辐射影响作用的发挥方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醉翁亭名扬天下。而由此形成的"醉翁文化",以其丰厚的内涵和无穷的生命力,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当前,深刻领会"醉翁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古汉语中一般用“荷”、“任”、“擔”、“挑”、“担”、“扛”、“揭”表示现代汉语中的“肩负”义。先秦时期,一般用“荷”和“任”;汉魏时期,“擔”字用例逐渐增多;宋时开始,用“挑”“扛”“担”表示这一意义;明清时期,“担”、“扛”、“挑”取代了“荷”、“揭”和“任”。  相似文献   

17.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它们三者皆为一代之文学。作为古代韵文的最后一种体式,毫无疑问,元曲有着自身的独特的性质。俗与雅的矛盾统一,言浅与意深的对立融合,形成了一代文学元曲的特点。然而,任何一个事物总有其源头,元曲与诗词之间的关系,却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泾渭分明,而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相似文献   

18.
在乐府、声诗并著的宋朝,宋文人士大夫肯定“选词配乐”的歌曲古法而轻视“选词配乐”的乐府歌词,他们认为“选词配乐”合古法,并且继承诗之“六义”美刺之法。本文以宋人的文本理论为依据,梳理其观念中的歌曲古法。  相似文献   

19.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成为他们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重点讨论宋词中杨柳意象所体现的不同审美取向,以及它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期从一个新角度,对柳意象得出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